張 迪
(北京市延慶區(qū)醫(y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延慶醫(yī)院神經內科,北京 102100)
偏頭痛(migraine)為臨床較常見慢性、致殘性原發(fā)性頭痛。據統(tǒng)計[1],偏頭痛在我國成年群體中的患病率為3.0%~18%,且患病率高、病程長及預后,發(fā)病時主要表現為頭部劇烈疼痛或跳動樣頭痛等,伴惡心嘔吐、畏光畏聲等。目前該疾病發(fā)病機制尚未清楚[2],常見原因可能為過度勞累、情緒激動及環(huán)境等,對患者工作及生活造成影響。故臨床治療目標為減緩疼痛、減少發(fā)作頻率,多對癥用藥。氟桂利嗪是治療此疾病的常見藥,屬于鈣離子拮抗劑,改善腦部循環(huán)、減輕頭痛程度并縮短持續(xù)時間[3]。但長期用藥易有副作用、應用受限。基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氟桂利嗪+丙戊酸鈉在偏頭痛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北京市延慶區(qū)醫(yī)院/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延慶醫(yī)院2021年1月-2022年5月收治的110例偏頭痛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基礎組與聯(lián)用組,各55例。聯(lián)用組男30例,女25例;年齡20~44歲,平均年齡(31.15±2.36)歲;病程1~4年,平均病程(2.21±1.14)年;發(fā)作部位:單側31例,雙側24例;BMI 19~26 kg/m2,平均BMI(23.36±0.45)kg/m2。聯(lián)用組男32例,女23例;年齡21~45歲,平均年齡(31.29±2.42)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2.35±1.26)年;發(fā)作部位:單側34例,雙側21例;BMI 18~25 kg/m2,平均BMI(23.29±0.41)kg/m2。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發(fā)作部位及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可比。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與《中國偏頭痛診斷治療指南》[4]相符,經實驗室檢查確診;②呈畏光畏聲、頭痛及惡心嘔吐等表現;③先兆疼痛癥狀持續(xù)≥2 min;④認知能力良好;⑤年齡20~45歲;⑥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近2周內服用相關藥物;②其他因素導致頭痛;③存在肝腎功能障礙;④懷孕或哺乳期女性;⑤過敏體質;⑥存在用藥禁忌證;⑦生命體征嚴重不穩(wěn)定;⑧伴腦血管畸形;⑨高血壓、顱腦創(chuàng)傷導致偏頭痛。
1.3 方法 基礎組予以氟桂利嗪:每晚臨睡前給予10 mg氟桂利嗪(天津藥業(yè)集團新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316,規(guī)格:5 mg/粒)單次口服,1次/d。聯(lián)用組予以氟桂利嗪+丙戊酸鈉:氟桂利嗪用藥劑量、方法同基礎組,聯(lián)合初始口服250 mg丙戊酸鈉[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595,規(guī)格:0.5 g(以丙戊酸鈉計)],1次/d,間隔3 d增加用藥劑量為500 mg,最后以750 mg/d作為維持劑量,分3次服用。兩組均持續(xù)用藥2個月。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顱內動脈血流速度、實驗室指標、臨床療效及副作用發(fā)生情況。
1.4.1顱內動脈血流速度 經顱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南京貝登醫(yī)療股份有限公司,型號KJ-2V1M)檢測基底動脈(BA)、椎動脈(VA)、大腦前動脈(ACA)、大腦后動脈(PCA)的平均血流速度,謹遵儀器說明書記錄數值[5]。
1.4.2實驗室指標 采集空腹靜脈血2 ml,離心待檢,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及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S-NSE)[6]。
1.4.3臨床療效 顯效:癥狀減緩,持續(xù)2個月未發(fā)作;有效:癥狀改善一般,較療前頭痛發(fā)作頻率減少>75%;無效:病情加重[7]。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4 副作用 統(tǒng)計惡心嘔吐、畏光及畏聲的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本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顱內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兩組治療后BA、VA、ACA、PCA血流速度均低于治療前,且聯(lián)用組低于基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顱內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s,cm/s)
表1 兩組顱內動脈血流速度比較( ±s,cm/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BA VA聯(lián)用組基礎組55 55 tP治療前48.25±7.02 48.19±7.01 0.045 0.964治療后23.41±4.54*33.39±6.22*9.611 0.000治療前51.32±7.64 51.47±7.53 0.104 0.918治療后32.23±4.45*41.21±5.19*9.741 0.000組別 ACA PCA聯(lián)用組基礎組tP治療前64.72±7.25 64.69±7.23 0.022 0.983治療后29.54±5.68*33.38±6.24*3.375 0.001治療前55.28±8.24 55.31±8.36 0.019 0.985治療后33.35±5.64*44.05±7.12*8.736 0.000
2.2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后IL-6、TNF-α、MMP-9、S-NSE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聯(lián)用組低于基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s )
表2 兩組實驗室指標比較(±s )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組別 n IL-6(pg/ml) TNF-α(pg/ml)聯(lián)用組基礎組55 55 tP治療前8.54±2.29 8.56±2.34 0.045 0.964治療后6.03±1.14*7.41±1.53*5.364 0.000治療前11.83±4.35 11.79±4.28 0.049 0.961治療后6.23±1.24*8.27±2.49*5.439 0.000組別 MMP-9(ng/ml) S-NSE(ng/ml)聯(lián)用組基礎組tP治療前125.41±18.23 125.39±18.17 0.006 0.995治療后86.24±16.12*101.34±15.79*4.963 0.000治療前20.69±5.14 20.58±5.12 0.112 0.911治療后11.43±3.15*14.69±3.82*4.883 0.000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聯(lián)用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基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4 兩組副作用發(fā)生情況比較 聯(lián)用組副作用總發(fā)生率低于基礎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副作用發(fā)生情況比較[n(%)]
偏頭痛為慢性發(fā)作性神經血管疾病,以頭部局部痛等特征,頭兩側、后腦勺及前額為主要疼痛部位,頭痛發(fā)作時,患者伴惡心、嘔吐等,外界刺激加重偏頭痛癥狀,病因尚無明確定論,常見因素是遺傳、內分泌失調及不良飲食等,病情加重則影響生活,故需早期提供藥物治療。
研究指出[8],氟桂利嗪+丙戊酸鈉用于偏頭痛治療中可行,原因在于:①氟桂利嗪為雙氧化哌嗪衍生物,口服用藥后對細胞外鈣離子跨膜內流產生抑制,對血液黏滯性、腦血管平滑肌收縮加以改善,使血管活性物質減少,用藥后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分泌,改善腦部循環(huán);藥物以血腦屏障為基點,對鈣離子過量內流進行選擇性抑制,避免鈣離子超載,抑制腦部血管平滑肌過度痙攣,保護腦部神經元,始終維持血管舒張、收縮穩(wěn)定狀態(tài);②丙戊酸鈉用藥后可提高機體內源性腦啡肽活性,起到止痛效果,并增加抑制性神經遞質γ-氨基丁酸含量,調節(jié)5-羥色胺神經纖維功能;經口服用藥將神經源性炎癥、P物質等導致的炎性滲出物阻斷,抑制三叉神經血管系統(tǒng)激活反應,使突觸前后GABA傳遞增強,經鈉離子通道、鈣離子通道減少神經元沖動,對丘腦皮質痛覺調制環(huán)路產生抑制,達到減緩疼痛作用;聯(lián)合用藥可達到預期療效[9]。
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BA、VA、ACA、PCA血流速度均低于治療前,且聯(lián)用組低于基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用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基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氟桂利嗪+丙戊酸鈉治療偏頭痛可減緩顱內動脈血流速度,療效較好?;颊咂^痛發(fā)作因腦動脈舒縮功能紊亂,導致血管緊張度、痙攣度增高,加快了頸動脈、椎基底動脈的血流速度,導致頭痛癥狀加重,聯(lián)合用藥減緩顱內動脈血流速度,對腦血管痙攣狀態(tài)加以改善,有效減輕頭痛癥狀[10,11]。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治療后IL-6、TNF-α、MMP-9、S-NSE水平均低于治療前,且聯(lián)用組低于基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多種炎癥因子參與偏頭痛發(fā)生,其中神經血管性炎癥的疼痛介質為IL-6,誘導機體出現無菌性炎癥、加重頭痛程度。TNF-α合成、釋放于神經系統(tǒng)使神經元興奮性提高、加重持續(xù)性疼痛;S-NSE在成熟神經元、神經內分泌細胞中特異性分布,損害神經元后在細胞外釋放;MMP-9作用于神經源性炎癥反應中,疾病發(fā)作時腦組織嚴重缺氧、導致三叉神經感覺纖維有神經肽釋放、引起血小板活化,使疼痛閾值降低。聯(lián)合用藥發(fā)揮了協(xié)同效應,減輕神經功能受損程度、改善腦血管循環(huán),增加抗炎效果,有效改善炎性因子指標[12]。聯(lián)用組副作用總發(fā)生率低于基礎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聯(lián)合用藥在增強療效的同時不會增加副作用的發(fā)生,安全性較高,值得臨床應用。
綜上所述,偏頭痛患者行氟桂利嗪+丙戊酸鈉治療可改善腦血流量、減緩顱腦血流速度,可達到預期療效,并減少副作用發(fā)生幾率,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