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旺弟
新會葵編類家居用品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
時旺弟
(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江門 529000)
基于傳統(tǒng)新會葵編類產品的材料、結構方式、編織技法、形態(tài)與色彩特征的分析,進行新會葵編類現(xiàn)代家居用品創(chuàng)新設計研究。結合新會葵編的透光性和天然肌理美感等材料優(yōu)勢、葵編類產品成型方式、葵編特有編織技法,遵循家居用品設計的功能屬性、情趣屬性與文化屬性,運用現(xiàn)代家居產品設計風格流行的元素拼接、幾何造型、塑造意境的手法,進行葵編花器、葵編燈具與葵編屏風3款家居用品的設計實踐。得出了將新會葵編應用于家居用品設計時應遵循的原則及設計策略。兼具傳統(tǒng)手工藝美感及現(xiàn)代設計風格的家居產品設計,符合當代消費者對家居用品的功能訴求與審美體驗的雙重需求,是今后家居用品設計發(fā)展的主要趨勢。
新會蒲葵;編織技法;家居用品;創(chuàng)新設計
新會葵藝融合編織、縫制、繡花、繪畫、印花等工藝于一體,與廣州的刺繡、佛山和潮州的陶藝、陽江的漆器合稱為廣東4大傳統(tǒng)工藝[1]。新會葵藝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多數(shù)學者的研究都集中在新會火畫扇(火烙畫)上,尚未有學者涉及“新會葵編”方面的研究。傳統(tǒng)的新會葵編產品包括葵織扇、葵籃、葵通帽、葵藤席、葵藤枕、葵編汽車靠墊、葵編果盤等品類,產品品類豐富,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僅葵籃的品類就有420多種[1]。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新會葵編技藝為國家的政治與經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曾在國際友誼交流上留下“葵編外交”的美談“1958年12月越南派28名編織工人到新會學習葵編技術;1965年中國政府派新會葵藝廠于榮基、鄧月瓊前往非洲加納共和國傳授編織葵條技術。”[1]20世紀90年代,電風扇、空調、塑料制品等新技術、新材料開始取代葵編類產品,加上傳統(tǒng)新會葵編類產品單一守舊,跟不上大眾的審美需求,使葵編產品的市場急速萎縮。目前,除了新會葵博園等博物館展廳還陳設個別葵編產品外,市面上已看不到葵編產品的影子。
近年來,“文化自信”與“文創(chuàng)產品”理念盛行,使當下消費者對富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產品具有強烈的好感。筆者通過翻閱文獻資料及走訪手工藝者,收集了一些保存較為完好的葵編產品,其中包括了2002年新會恒業(yè)進出口有限公司制作的一批出口的葵編產品。通過對傳統(tǒng)葵編產品進行特征分析,掌握新會葵編的材料屬性、結構方式、編織技法、形態(tài)及色彩特征,結合現(xiàn)代家居產品設計風格,運用現(xiàn)代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手段創(chuàng)新新會葵編產品的載體,借此改善其當前的生存困境。
編織是一種手指的運動,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它是將植物的枝條、葉、莖、皮等加工后,用手工進行編織的工藝[2]。竹類、柳條類、草類與棕櫚類植物是中國傳統(tǒng)編技法中最古老的4類天然編織材料,后來逐漸出現(xiàn)了藤類、麻類、麥稈類等其他自然材料的編織類別[3]。常見的葵葉材料形式見圖1。新會蒲葵作為棕櫚類中優(yōu)質的編織材料,亦是我國傳統(tǒng)編織技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會地處珠三角下游沖積平原,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種植出來的蒲葵具有葉闊平滑、蒂心正圓、骨骼細勻、輕盈柔韌等優(yōu)質特點,加工出來的葵葉原料品質不僅優(yōu)于中國其他地區(qū),甚至優(yōu)于越南、緬甸等其他國家的蒲葵原料(新會葵藝國家級傳承人廖惠林口述),制作出來的葵扇、葵籃、葵帽等產品,光澤美觀、樸素雅致。新會葵葉材料具有優(yōu)良的透光性、防水性(經炭火烘焙后,葵葉表面出現(xiàn)一層葵油),紋理清秀素雅,與其他天然編織材料相比,有其特別的優(yōu)勢之處,新會葵葉的特性見圖2。不同天然編織材料特性的對比見表1,將竹類、草類、藤條類、麻類、麥稈類材料與新會葵葉材料按照“透光性”“柔性”“韌性”“輕薄性”“防水性”“紋理美”6項指標進行對比,可以看出新會葵葉材料紋理最豐富,透光性與防水性最佳,適合具有透光、防水的產品載體,比如燈具、屏風、防水袋等。新會葵葉輕薄、柔韌,適用于坐墊、抱枕等近身產品,但是單獨制作而成的產品強度弱、支撐力差,需要借助骨架作為立體產品的支撐。
1.2.1 結構特點
支撐新會葵編立體類產品的骨架是其重要的產品結構。傳統(tǒng)葵編產品骨架由多個簡單的幾何框架組成,一是方便在框架面上進行編織;二是受“骨架”長度的限制。立體葵編類產品的結構分析見圖3。傳統(tǒng)產品骨架是由葵葉條將葵骨與葵萚纏繞而成,見圖3a,葵骨是葵葉上的葉脈,葵萚是葵葉柄上的葵柄皮,這樣不僅充分利用了蒲葵樹上的天然材料,且制成的骨架十分輕盈、有彈性,減少了產品的重量。以傳統(tǒng)葵籃為例,見圖3b,整個葵籃由A1、A2、B、C1、C2五個部分組成。首先,將纏好的葵萚彎折成5個框架;其次,按照事先畫好的圖紙分別在每個骨架面上進行纏繞、編織,完成預想的圖案;最后,將編織好的各個面用葵葉進行“縫合”,組合成完整的產品,也可以根據(jù)需要在產品上進行繡花等點綴的細節(jié)工作。這種模塊化的結構方式有兩大優(yōu)點:一是葵編產品可以進行流水線標準化生產,不同的小組負責產品上的不同模塊,提高手工藝產品的生產效率(20世紀70年代,新會葵廠采用了流水線的生產方式);二是提高葵編產品的使用周期,當某一模塊出現(xiàn)破損時,可以方便拆取、更換,對產品最大程度地利用是最有效的環(huán)保方式。在生產環(huán)節(jié)中如何選擇節(jié)能環(huán)保材料、有效地利用原材料、減少廢棄物、減小生產過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對環(huán)境的污染程度,是產品低碳設計的關鍵所在[4]。可見,傳統(tǒng)的新會葵編產品是低碳環(huán)保設計的典范。
圖1 常見的葵葉材料形式
圖2 新會葵葉的特性
表1 不同天然編織材料特性的對比
圖3 立體葵編類產品的結構分析
1.2.2 編織特點
新會葵編技法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了傳統(tǒng)的編織技法,如“十字編”“斜紋編”“米字編”“六角編”等,屬于編織類的共性技法。在新會葵編產品中,這類編織技法主要應用于平面類產品,如坐墊、抱枕、席子、畫簾等。另一類屬于新會葵編特有的編織技法,如“旗子織角”“梅花織角”編法,這類編法是基于新會葵葉材料的特征及產品的結構方式應運而生的,主要用于新會葵編產品中立體類產品,如葵通帽、葵花籃、葵宮燈、葵編袋、葵編收納盒等??~條在產品結構骨架之間編織時,通過單一時針扭轉編織,形成了形似“三角旗子”的紋理,這類編法被稱為“旗子角”編法。當葵葉條在產品骨架之間進行順時針與逆時針來回扭轉的順序編織,形成了形似“梅花”的紋理,這類編法則被稱為“梅花角”編法。新會葵編技巧的重點在于編織時形成的“織角”(當?shù)厥止に囌哂址Q之為格仔),優(yōu)質的葵編產品織角大小相同,形成節(jié)奏韻律相協(xié)調的紋理美感。由此可見,新會葵編類產品的核心是處理線編織成面、面與面之間連接成體的關系,即結構方式與編織手法的變化。新會葵編技法的特征分析見表2。
表2 新會葵編技法的特征分析
1.3.1 形態(tài)特點
新會葵編產品的結構屬于產品的外在結構。產品的結構是功能與形態(tài)的承擔者,產品外部結構則與人關系密切,是構成產品形態(tài)的一個重要因素,不僅是產品功能的外在體現(xiàn),也是產品形態(tài)的重要載體[5]。不同的結構布局會影響產品外觀的形式表現(xiàn)[6]。從一些簡單的產品造型上來說,產品外部結構等于產品形態(tài)。新會葵編類產品大多是以功能為核心的生活日用品,受產品外部結構影響,葵編產品形態(tài)基本吻合產品的結構輪廓,呈簡單的幾何形態(tài),新會葵編立體類產品的形態(tài)分析見表3。幾何形態(tài)特別需要處理好點、線、面、體及空間之間的關系。在新會葵編產品上“點”的元素較少,主要體現(xiàn)在某些產品的繡花點綴上;“線”主要體現(xiàn)在產品的結構骨架及編織方向上;“面”是葵編產品形態(tài)的主要部分,葵編面結構嚴謹、紋飾素雅、節(jié)奏感強;葵編產品以圓柱體、方體為主,產品形態(tài)飽滿,穩(wěn)定性好;“空間”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產品虛實空間的設計,老子《道德經》第十一章“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特別是一些容器產品,產品虛空間才是產品功能有效之處;二是編織紋樣中的虛實空間設計,虛實空間構成了不同的編織圖案。
1.3.2 色彩特點
新會葵編立體類產品的色彩分析見表4,以葵葉的天然素色為主、人工裝飾色為輔。(1)葵葉天然的原色。將砍下的葵筆(未展開的葵葉)曬干后,置于燃燒硫磺的焗房內,閉門熏焗約12小時。這道工序使葵葉蛻變?yōu)橄笱腊咨?,也是葵制品防蟲耐放的關鍵。由于加工原料的不同,葵葉顏色呈現(xiàn)出潔白的象牙色與透明黃色兩種,潔白的象牙色葵葉主要是由未經太陽直接照射的葵筆加工制成;透明黃色的葵葉是由普通的、已展開的葵葉制成。顏色越白,葵葉透光性越好,為最優(yōu)質的葵葉原料。(2)人工裝飾色。為了迎合大眾審美的需求及當?shù)孛耖g傳統(tǒng)婚禮、節(jié)慶儀式等習俗,色彩鮮艷的葵編產品應運而生。人工裝飾色主要分為染色、繪畫、縫繡、粘貼等以其他材質色彩為主的裝飾手法,一般葵編類產品上的色彩只有1~2種顏色,與層次變化豐富的編織紋樣形成深淺、亮暗的對比。在傳統(tǒng)的新會葵編類產品中,常用顏色有紅色、黑色、綠色、黃色,具有單純、古樸、大方的中國傳統(tǒng)民間審美風格。
表3 新會葵編立體類產品的形態(tài)分析
表4 新會葵編立體類產品的色彩分析
基于傳統(tǒng)手工藝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理念,新會葵編家居用品的設計要遵循兩大原則:
2.1.1 發(fā)揮新會葵編的優(yōu)勢
(1)極高的柔韌性:新會蒲葵纖維含量高,柔軟、有韌性,加上葵料進行過“硫磺”熏焗的特殊工藝處理,具有舒適及防蟲耐用的效用。(2)優(yōu)良的透光性:玻璃葵料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在葵葉還未打開時用繩子將其捆綁,在其生長的過程中由于葉面未受到太陽照射,使葵葉柔嫩、透明,可用作于燈具、紗窗等通透感強的家居用品上。(3)獨特的編織工藝:新會蒲葵的柔韌性使葵葉可以編出結構復雜、樣式豐富、立體感的編織紋理,這些紋理通過設計編排產生了和諧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提升家居用品的層次感與空間感。
2.1.2 遵循現(xiàn)代家居用品屬性
家居用品的屬性根據(jù)其特點歸納起來主要表現(xiàn)在功能屬性、情趣屬性和文化屬性3個方面[7]。(1)功能屬性?!靶问阶冯S功能”,功能是產品設計的基本屬性,因此不能將新會葵編簡單地作為家居產品上一個貼圖紋樣,而應具有實際的效用。(2)情趣屬性。意大利阿萊西品牌的家居用品采用了創(chuàng)新、多彩、巧妙、趣味、實用的情趣設計風格,革新了傳統(tǒng)家居用品以實用為單一的設計理念。這要求新會葵編在融入家居用品設計時需要考慮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如產品形態(tài)的趣味性、產品功能操作的愉悅感等。(3)文化屬性?;诠δ軐傩耘c情趣屬性作用下更深層次的訴求。“在設計過程中產生的那種人類能夠共同感受到的價值觀和精神,以及由此引發(fā)的感動,這是設計最有魅力的地方。[8]”新會葵編技藝屬于嶺南地區(qū)的國家級非遺,可以從“華僑文化”“嶺南文化”切入;葵葉屬于綠色環(huán)保材料,亦可從“低碳環(huán)?!薄叭蜃兣薄翱沙掷m(xù)發(fā)展”等設計理念進行思考設計。
2.2.1 形態(tài)上CMF的對比
在產品形態(tài)上對不同設計元素進行組合與對比,有助于打破產品或使用環(huán)境的沉悶氛圍,賦予產品活力,其設計要點在于各要素之間的協(xié)調比例。CMF是Color(色彩)、Material(材料)及Finishing(表面處理工藝)的英文縮寫,即CMF對比主要包括色彩對比、材料對比、肌理對比。《考工記》中提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材料是產品形態(tài)存在的物質基礎[9]。新會蒲葵作為一種優(yōu)質的編織材料,成型工藝簡單,可變化出豐富多樣的表面肌理;蒲葵天然的色彩素雅、溫和,可協(xié)調搭配多種色彩。通過將新會葵編與其他材料進行材料、色彩、肌理上的對比應用,賦予家居用品現(xiàn)代設計的時尚符號。
2.2.2 幾何形態(tài)的進階
傳統(tǒng)新會葵編產品的幾何形態(tài)為標準、完全對稱的幾何形態(tài),常規(guī)而無新意,無法適應現(xiàn)代審美需求,因此筆者提出“幾何形態(tài)的進階”概念,基于傳統(tǒng)常規(guī)的幾何形態(tài),打破平穩(wěn)、靜止、單一、對稱的固定式樣,形成“不動之動”“靜中有動”的幾何形態(tài)。(1)局部變形。幾何形態(tài)局部發(fā)生膨脹、擠壓、拉伸、破壞等變形而產生的運動感。(2)傾斜。幾何形態(tài)與水平線產生一定角度,使其重心發(fā)生偏移而產生的運動感。(3)轉曲。幾何形態(tài)通過旋轉或扭曲而產生的運動感。(4)收束。通過幾何形態(tài)局部收緊與松弛而產生的運動感。這些主要體現(xiàn)在葵編產品的結構骨架上,葵編隨著具有張力的骨架展開,使家居用品具有“動感”的活力,為生活添加了情感樂趣。
2.2.3 集群創(chuàng)新設計理論
集群式創(chuàng)新理論作為一種成本低、效益高,可以快速獲得創(chuàng)新優(yōu)勢的高級組織形式,已被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分支中,如企業(yè)集群、企業(yè)創(chuàng)新績效管理、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集群等領域。通俗地說,就是“團結力量”。新會葵藝雖然在歷史上是具有重要地位的民間手藝,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的地位夸張地說是可有可無的,在我國像這樣的傳統(tǒng)手工藝有很多。單項傳統(tǒng)手工藝的創(chuàng)新突破很難,多項傳統(tǒng)手工藝的合理集群卻可能迸發(fā)出巨大能量。新會地處中國第一大僑鄉(xiāng),對海外華僑而言是一種童年的記憶和濃濃的鄉(xiāng)愁。將五邑僑鄉(xiāng)文化,甚至是嶺南地域文化進行產品的集群創(chuàng)新,使產品具有鮮明的嶺南文化識別性,可以滿足華僑對家鄉(xiāng)及祖國眷戀的情感需求。筆者在另一篇文章中以“產業(yè)鏈、價值鏈、知識鏈”集群創(chuàng)新的3個核心要素為視角,提出了五邑僑鄉(xiāng)手工藝集群創(chuàng)新路徑,并通過設計實踐驗證了集群創(chuàng)新路徑的可行性[10]。
基于傳承新會葵藝的材料優(yōu)勢及遵循家居用品設計的原則,結合形態(tài)上CMF的對比、幾何形態(tài)的進階及集群式創(chuàng)新理念的設計策略,進行了“葵編拼接花器”“葵編幾何燈具”“南風葵屏”新會葵編家居用品設計?;ㄆ鳌艟?、屏風在生活中具有實際用途(功能屬性),花器所表達的“生活儀式感”與燈具表達的“動感”為家居用品的情趣體現(xiàn),南風葵屏表達的鄉(xiāng)愁意境,充滿了嶺南地域文化的特征。
家居用品相較于其他產品來說與人的關系更為密切,這些融入人們日常生活的產品隱含了人們的喜好、情感和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11]。設計師可以從用戶生活的社會背景、地域特色、情感經歷等方面提取設計源點,匹配具體的產品載體,運用簡潔的幾何形態(tài)與現(xiàn)代設計元素使人們產生一種含蓄的、情境交融的、虛實相生的情感體驗。作品《葵編拼接花器》的創(chuàng)意源于花束,當人們收到精心包扎的花束時,會感受到強烈的儀式感和精致感,傳遞出對生活熱愛的態(tài)度。因此,筆者將花器設計成花束的樣子,整體形態(tài)線條流暢,讓隨手擺放的鮮花成為生活中的藝術品?;ㄆ髦饕獙⑿聲幣c皮革的CMF進行拼接對比,皮革平整的紋理與葵編立體的紋理形成鮮明對比,打破葵葉與皮革因顏色溫和而顯出的單調之感,加上葵編紋理與皮革針腳線豐富了花器的質感??幤唇踊ㄆ鞯脑O計草圖見圖4,葵編拼接花器效果展示見圖5。
圖4 葵編拼接花器的設計草圖
圖5 葵編拼接花器效果展示
圖6 葵編幾何燈具的制作過程
圖7 葵編幾何燈具效果展示
幾何造型強調產品造型的直線、空間、比例、體量等要素,將物體形態(tài)的通俗表現(xiàn)提升為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體現(xiàn)了整體性、功能性和秩序性[12]。葵編幾何燈具的制作過程見圖6,通過燈罩上收緊與松弛的結構線條產生傾斜、不對稱的運動感。在幾何學里,點是無形的,被定義為非物質的存在[13]。光文化是一種非物質的文化,將燈泡用作燈具設計中點的元素,散發(fā)出光明、智慧和愛的非物質情感文化。線的最簡形式是橫線(水平線),橫線的基調是冷靜、平直[13],與溫暖的燈光形成強烈的對比。在燈罩尾端的造型上做了斜線處理,避免沉悶呆板之感?;久娴纳喜糠纸o人以松散、輕盈及自由之感,下部分給人以緊密、厚重及約束之感[13]。因此,燈罩的整個造型以橫線為主,上松下緊,下部分微微地收窄,給人一個不平衡之感??~天然的質感及葵編紋理的產品細節(jié),搭配“動感”的幾何產品形態(tài),形成疏密有致、動靜相宜的審美意象??帋缀螣艟咝Ч故疽妶D7。
華僑對嶺南鄉(xiāng)愁文化的需求是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新會葵藝是五邑僑鄉(xiāng)人民的驕傲,亦是僑鄉(xiāng)海外游子與故鄉(xiāng)的情感紐帶。早年的背井離鄉(xiāng)與國外排華法案事件使五邑華僑懷有濃郁的故土情結。在新時期,僑鄉(xiāng)文創(chuàng)產品是華僑與故土的情感連接,需要重點考慮僑鄉(xiāng)文化與產品的融合[14]。鄉(xiāng)愁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對家的思念,家有兩層含義:具體的建筑和抽象的家人情感。嶺南建筑中鑊耳墻的特征最具特色,其中潮汕建筑的墻頭最為講究,根據(jù)風水分為了金、木、水、火、土的形態(tài)[15]。因此,筆者確定了以潮汕建筑元素為產品主要形態(tài)。新會葵藝最經典的產品是葵扇,在那個沒有電器的年代,葵扇是每個人兒時最深刻的記憶?!吧取逼鸪趺麨椤罢仙取保脕碚陉枔躏L避沙之用,功能與屏風相似?;诖?,筆者確定運用潮汕建筑特征,結合新會葵藝、新會紅木技藝及LED燈技術集群創(chuàng)新設計一款葵葉屏風。
葵葉、紅木與燈光的色彩、質感相得益彰,使屏風具有溫暖、素雅的嶺南生活美學特征??~屏風整體外觀線條簡潔、流暢,屏風面上采用了玻璃葵與葵編肌理的對比,增加了屏風的層次感。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16],產品意境的塑造可以滿足用戶對產品情感文化的需求。明代書法家祝允明在《送蔡子華還關中序》中提出:“身與事接而境生,境與身接而情生”,強調意境是用戶與產品相交融時產生的審美空間。在“屋檐”處設置LED燈帶,燈光透過葵葉散發(fā)出柔和的光暈,營造故鄉(xiāng)嶺南燈火的景象,使用戶(華僑)仿佛置身于嶺南故鄉(xiāng),產生鄉(xiāng)愁的審美意境?!澳巷L葵屏”方案構思見圖8,“南風葵屏”效果展示見圖9。
圖8 “南風葵屏”方案構思
圖9 “南風葵屏”效果展示
在遵循“合理利用、科學開發(fā)、傳承發(fā)展”總體方針的前提下,以當前產品開發(fā)流程中存在的切實問題為切入點,以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的順應性、文化要素的植入方式、產品宣傳與銷售渠道的拓展建設等方面為研究重點,旨在借助現(xiàn)代設計方法論達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傳承與生產性保護[17]。新會葵編類產品是手工藝者與當?shù)厝粘I罘绞?、民俗文化活動三者日益融合的產物,每一件葵編制品都蘊藏著特定的文化含義或某種生活感悟,體現(xiàn)了人們純良、樸素的生存智慧。本研究是目前學界最早研究“新會葵藝”中編織技藝的文章,筆者通過“葵編拼接花器”“葵編幾何燈具”與“南風葵屏”的設計實踐驗證了新會葵編與現(xiàn)代產品設計融合的可行性。(1)新會葵編作為中國傳統(tǒng)6大類自然編織種類之一,正面臨嚴峻的生存危機,急需學界和設計界的關注;(2)新會葵葉是一種優(yōu)質的、特殊的天然材料,對其進行深入地挖掘,有利于拓展現(xiàn)代產品中CMF方面的設計,這需要跨學科合作研究;(3)新會葵編與現(xiàn)代家居用品設計是一對互惠共生的關系,具有傳統(tǒng)手工藝的現(xiàn)代產品設計可以打破當前市場產品同質化的現(xiàn)象,賦予產品親切感和熟悉感;現(xiàn)代產品設計亦可以使傳統(tǒng)手工藝煥發(fā)新的生命活力??梢姡瑐鹘y(tǒng)手工藝借助設計融入現(xiàn)代生活是傳統(tǒng)手工藝復興發(fā)展的必由之路。
[1] 趙茂松. 清涼天地——新會葵藝[M]. 廣州: 廣東教育出版社, 2013.
ZHAO Mao-song. Qingliangtiandi: Xinhui Kuiyi[M]. Guangzhou: Guangdong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2013.
[2] 韋艷麗, 王磊. 中國非遺文化的工匠精神——淮河流域柳編工藝歷史與活態(tài)傳承研究[J]. 工業(yè)工程設計, 2020, 2(1): 1-10.
WEI Yan-li, WAMG Lei. Craftsman Spirit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Study on the History and Living Inheritance of Willow Weaving Craft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J]. Industrial Engineering Design, 2020, 2(1): 1-10.
[3] 黃瑩. 沿革與重構—中國傳統(tǒng)編織方式在現(xiàn)代家居產品創(chuàng)新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 南京: 南京藝術學院, 2018.
HUANG Ying.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the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Weaving Methods in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Modern Household Products[D].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the Arts, 2018.
[4] 羅京艷, 鐘蕾. 基于低碳理念的產品結構設計研究[J]. 包裝工程, 2013(7): 99.
LUO Jing-yan, ZHONG Lei. Research on Product Structure Design Based on Low-carbon Concept[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3(7): 99.
[5] 羅家莉. 產品結構設計的重要性及影響因素探析[J]. 包裝工程, 2009(6): 127.
LUO Jia-li. The Importance of Product Structure Design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09(6): 127.
[6] 熊興福. 基于符號學的產品設計新探[J]. 包裝工程, 2004(1): 73-74.
XIONG Xing-fu. New Exploration of Product Design Based on Semiotic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04(1): 73-74.
[7] 高京, 劉昌艷. 生活日用品的設計[J]. 企業(yè)導報, 2009(8): 211-212.
GAO Jing, LIU Chang-yan. The Design of Daily Necessities[J]. Enterprise Guide, 2009(8): 211-212.
[8] 原研哉. 設計中的設計[M]. 朱鍔, 譯. 濟南: 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6.
YUAN Yan-zai. Design in Design[M]. ZHU E, Translation. Jinan: Shan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6.
[9] 李三新. CMF創(chuàng)造產品完美用戶體驗[J]. 設計, 2014(12): 114-116.
LI San-xin. CMF Creates A Perfect User Experience for Products[J]. Design, 2014(12): 114-116.
[10] 時旺弟. 五邑僑鄉(xiāng)手工藝集群創(chuàng)新路徑與設計實踐[J]. 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 23(3): 16-19.
SHI Wang-di. An Innovative Path and Design Practice of Handicraft Cluster Innovation in Wuyi Region[J]. 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21, 23(3): 16-19.
[11] 尹歡, 高晨暉. 家居用品的情感化設計[J]. 包裝工程, 2011, 32(16): 43-45.
YIN Huan, GAO Chen-hui. Emotional Design of Household Items[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11, 32(16): 43- 45.
[12] 黃奕佳. 極簡主義產品設計研究及內涵探討[D]. 南京: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10.
HUANG Yi-jia. Minimalist Product Design Research and Connotation Discussion[D].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10.
[13] 瓦西里·康定斯基. 點線面[M]. 余敏玲, 譯.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7.
Vasily Kandinsky. Point, Line and Surface[M]. YU Min-ling, Translation.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14] 時旺弟. 基于華僑需求下的五邑僑鄉(xiāng)文創(chuàng)產品設計研究[J]. 包裝工程, 2020, 41(24): 274-279.
SHI Wang-di. Design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of Overseas Chinese Hometown of Wuyi Based on the Demand of Overseas Chinese[J]. Packaging Engineering, 2020, 41(24): 274-279.
[15] 華亦雄, 周浩明. 當代室內環(huán)境生態(tài)評估與生態(tài)審美價值觀的傳播[J]. 工業(yè)工程設計, 2020, 2(3): 35-41.
HUA Yi-xiong, ZHOU Hao-ming. Contemporary Indoor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Assessment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Ecological Aesthetic Values[J]. Industrial Engineering Design, 2020, 2(3): 35-41.
[16] 宗白華. 美學與意境[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ZONG Bai-hua. Aesthetics and Artistic Conception[M]. Beiji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87.
[17] 周致欣, 王欣雨. 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策略分析[J]. 工業(yè)工程設計, 2020, 2(5): 80-84.
ZHOU Zhi-xin, WANG Xin-yu. Analysi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y Based 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Industrial Engineering Design, 2020, 2(5): 80-84.
Innovative Design of Household Products in Xinhui Palm Leaf Knitting
SHI Wang-di
(Jiangmen Polytechnic, Jiangmen 529000,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materials, structure, weaving technique, form and color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Xinhui palm leaf knitting products, this paper aims to research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modern household products in Xinhui palm leaf knitting. Combining the material advantages of Xinhui palm leaf, such as light transmittance, natural texture, the molding method of palm leaf knitting products and the unique knitting techniques of palm leaf knitting.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have been used in the design practice of three household items including palm leaf knitted splicing flower vase, palm leaf knitted geometric lamp and palm leaf screen by following the functional attributes, taste attributes and cultural attributes of household product design and using modern household product design styles such as element splicing, geometric modeling. The design practice derives the principles and design strategies that Xinhui palm leaf knitting should follow when it i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household products. The design of household products that combines the beauty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and modern design styles meets the dual needs of contemporary consumers for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of household products. This is also the main trend development of household product design in the future.
Xinhui palm leaf; knitting technique; household products; innovative design
TB472
A
1001-3563(2022)02-0290-08
10.19554/j.cnki.1001-3563.2022.02.038
2021-08-09
2018年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青年創(chuàng)新人才項目(2018GWQNCX132);2018年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2018GWZDXM002);2019年江門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JM2019C32);2018年江門市基礎與理論科學研究類科技計劃項目(2018JC02013)
時旺弟(1990—),女,江西人,碩士,江門職業(yè)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