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wèi)珍 靳明華
一線教師普遍認為復習課很難上,主要原因有:上課內容沒有新意,多數是對知識點的重復、再現,流于“炒冷飯”,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形式也變成了習題課,非常單一,學生感到疲憊;每個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不同,導致班級整體水平不一,因此,教師的備課方向也難以把握。如何使各個層次的學生在專題復習課上都有不同的收獲,應是每個初中化學教師追求的目標。下面,筆者結合一節(jié)公開課——“再認識復分解反應復習課”,談談如何提高復習課的效率,促進遷移學習,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力。
一、教材內容分析
“復分解反應”是初中化學學習中一種重要的反應類型。熟練書寫化學方程式也很關鍵,依據主要是從物質的分類判斷是否為化合物,化學反應前后化合價是否改變。同時,一定要會區(qū)別兩種特殊的反應:碳酸鈣+鹽酸→氯酸鈣+水+二氧化碳,雖然有三種產物,但仍是復分解反應,因為符合化合物交換的規(guī)則;而二氧化碳+氫氧化鈉→碳酸鈉+水,雖然反應物、產物都是兩種,但不是復分解反應,因為不存在物質之間的相互交換成分。
本節(jié)復習課在常規(guī)教學下,很好地實現了知識、思維和能力的遷移,主要從運用“分類觀”“微粒觀”“變化觀”三個方向再次認識復分解反應的概念、實質和規(guī)律。本節(jié)課目標更明確,分類更細致,站在更高的角度研究復分解反應,讓人耳目一新,豁然開朗。
專題復習課和新授課的區(qū)別是:復習課一方面要實現教材內容的前后貫通和知識的融合,使得知識體系更加全面與豐滿,體現出相應的高度和維度;另一方面,在本節(jié)課拓展的基礎上,使得學生能夠解決新問題,實現復習課應有的深度和廣度。為了達成以上目標,筆者對此節(jié)公開課做了較多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教學效果明顯。
二、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實驗室模擬侯氏制堿法的主要流程。1.20℃時,在濃氨水中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并加入食鹽,攪拌,直至結晶完成;2.過濾,洗滌晶體,而后加熱。步驟1中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方程式為:NH4HCO3+NaCl=NaHCO3↓+NH4Cl。
設計意圖:本節(jié)課以侯氏制堿法的主要過程引入,既了解了制純堿的流程,又認識了特殊的化學反應。讓學生明白,在特殊的條件下,一些反應從表面上很難進行,但只要控制條件,也是可以反應的。下面,教師通過活動加深學生對復分解反應的認識。
【活動1】用“分類觀”再認識復分解反應的概念。
1.現有CO2、CuO、HCl、Na2CO3、Ca(OH)2、CaCl2等六種物質。
(1)將上述物質的化學式填寫在下表相應位置。
(2)分析下列物質能否發(fā)生反應,若能反應,用“ ”連接相關物質,并標明哪些屬于復分解反應。
CuO CO2 HCl Ca(OH)2 Na2CO3 CaCl2
2.將“酸”“堿”“鹽”填在圖1方框內,并掌握哪些物質之間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3.將圖1的有關物質填在圖2的方框內,使“—”兩端的物質均有可能發(fā)生復分解反應。
設計意圖:先從物質分類開始,再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最后將酸、堿、鹽的化學性質網絡化,實現了知識的遷移。從基礎到拓展,從分類到性質,從單個知識到知識網絡,層層遞進,螺旋上升。既復習了物質的分類,又練習了化學方程式,特別是熟練掌握了金屬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酸、堿、鹽的化學性質。教師在幫助學生建立問題視角的同時,也為學生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提供了強有力的抓手。
【活動2】用“微粒觀”揭示復分解反應的實質。
1.完成圖3所示實驗,并填寫下表。
2.復分解反應的實質是離子之間的反應,短線相連的離子之間能發(fā)生反應?,F有NH4+、Ca2+、Cu2+、Fe3+、HCO3- 、SO42-、CO32-、Cl-,將它們填入下面合適的“( )”中,使其形成完整的復分解反應離子網絡圖。
設計意圖:從宏觀到微觀,是思維的轉變和跳躍。本環(huán)節(jié)設計的三個實驗非常有梯度,從溶液顏色的改變,到沉淀的有無,再到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其實是離子之間的反應。教師再讓學生畫出離子反應的示意圖,這是一個質的提升。最后,學生完成復分解反應的離子網絡圖,為正確理解復分解反應打下堅實的基礎。
【活動3】用“變化觀”認識復分解反應的規(guī)律。
已知t℃時有以下四種化合物在水中及液氨中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
根據表中數據,分析Ba(NO3)2和AgCl在水溶液中不能發(fā)生復分解反應的理由;溶劑為液氨時能發(fā)生反應的理由又是什么?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做到了前后呼應,讓學生深刻理解侯氏制堿法的反應原理,并用一條主線貫穿始終,再次用實例證實了只要符合復分解反應的要求,任何化學反應都可進行。例如:Ba(NO3)2+AgCl=BaCl2↓+AgNO3,此反應在液氨條件下就能進行。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打破了常規(guī)的教學思路,給予學生視覺和思維的沖擊,使得復習課的教學不再是常規(guī)的知識點的重復,而是在真實教學情境下,學習方法的提升和思維的拓展。
【活動4】課堂反饋。
在工業(yè)上氯酸鉀可用于制造煙火、漂白劑、氯化鉀等。利用石灰漿制取氯酸鉀的流程如下:
(1)在第二步“氯化”前,將電石渣打成粉末狀的原因是 。
(2)步驟甲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3)第二步“氯化”的總反應方程式為:
6Ca(OH)2+6Cl2=Ca(ClO3)2+5CaCl2+6X,Ca(ClO3)2的名稱是 ? ? ? ? ,X的化學式是 ? ? ? ? 。
(4)下表是物質在常溫下的溶解度數據。
那么,將過量KCl固體放在濾液中,可以將Ca(ClO3)2轉化為KClO3,則轉化的方程式為? ? ? ? ? ? ? ? ? ? ? ? ? ? ,該反應屬于? ? ? ? ? ? ? ? ? ? (填基本反應類型)。
設計意圖:在對復分解反應的內容重新認識和整合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將知識進行歸類、運用,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本題鞏固了質量守恒定律和元素守恒定律,在例題的基礎上,利用溶解度的差異性,使得復分解反應在特定條件下也能夠發(fā)生。
因此,為了學生思維的維度拓展和高度提升,課堂教學應把“文化思維”放在重要位置,重點突出化學方法和化學觀念的表述,就如剝洋蔥一樣,一層一層地剝開,而不是一下見底,重結果而輕過程的方法不可取。遷移能力的形成,源于每一次用心去感受知識的有序前行,去賞識概念的變化過程,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內容看似不多,但設計新穎,重難點突出,在原有知識內容的基礎上,很好地整合了教材,前后知識點相互聯系,抓住了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征,正確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在遷移學習中體會成功的喜悅,并得到了很好的提高和拓展,符合課程改革的要求。
在上復習課的過程中,只要教師有強烈的責任感和較好的預判力,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促進學生的遷移能力的提升,突出學生的思維活力,就能營造一種輕松和諧、你追我趕的教學氛圍。切記不可以照本宣科,不可以流于淺層的講解和復制。教師應立足于學生平時的困難和疑惑,將知識重新梳理,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和科學探究態(tài)度,促進學生對學科本質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從化學“了解”“理解”“ 掌握”三個維度,系統(tǒng)地運用所學知識和具備的能力,揭示本學科立德樹人的價值,讓我們的遷移學習更具學科魅力和人文魅力,讓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展示思維的舞臺。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金壇區(qū)華羅庚實驗學校,江蘇省常州市金壇段玉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