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裴裴,陳靜
子宮腫瘤是女性常見的生殖系統(tǒng)疾病,可發(fā)于女性任何年齡,以20~50 歲的育齡女性最為常見[1]。其中常見的良性腫瘤有子宮腺肌癥和平滑肌瘤,常見的惡性腫瘤有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2]。多數子宮良性肌瘤不難診斷,但有部分良性肌瘤患者會表現(xiàn)為臨床惡性而形態(tài)學良性,或臨床良性而形態(tài)學惡性,被誤診為惡性腫瘤而行子宮全切術,使得部分可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永久失去生育能力[3]。子宮惡性腫瘤患者早期常無明顯癥狀和體征,進展到中晚期才會出現(xiàn)疼痛、直腸壓迫及尿路癥等,此時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4]。另外腫瘤的類型和臨床分期不同,其治療方案也不盡相同,患者的治療預后也更為不同,因此子宮腫瘤患者早期的正確診斷是臨床醫(yī)生關注的重點。CT 與MRI 均已廣泛應用于子宮良惡性腫瘤的診斷,但兩者各有其優(yōu)缺點,本研究觀察CT 與MRI 在子宮良惡性腫瘤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6 年6月至2020 年6 月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38 例子宮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年齡28~76歲,平均(45.6±8.7)歲。納入標準:(1)經手術病理診斷為子宮腫瘤;(2)接受CT和MRI檢查;(3)術前未接受放化療。排除標準:(1)影像學圖像丟失或缺損;(2)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3)意識障礙。1.2 檢查方法 CT檢查采用西門子64排CT 機,在患者肚臍至恥骨聯(lián)合范圍內進行掃描,檢查時應充盈膀胱,先常規(guī)平掃,后增強掃描。增強掃描使用碘海醇對比劑,靜脈注射劑量80 ml,以3.0 ml/s 的速率進行注射。掃描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10 mA,掃描層厚及間距均為5 mm。然后利用MSCT 后處理工作站對掃描圖像進行重建,并將圖像數據傳輸到PACS 系統(tǒng)中,由放射科醫(yī)師對掃描圖像進行閱片和診斷。
MRI檢查采用美國GE 1.5T磁共振掃描儀對患者的左腎下極水平至會陰平面進行掃描,囑患者取仰臥位,常規(guī)自旋回波(TSE)序列T1WI、T2WI、DWI 和矢狀T1WI 和FLAIR 序列軸位成像。先常規(guī)平掃,后增強掃描,增強掃描使用Gd-DTPA對比劑。結束后對掃描圖像進行重建,最后由放射科醫(yī)師進行閱片和診斷。
1.3 觀察指標 由兩名或兩名以上經驗豐富的放射診斷醫(yī)師對患者的影像學圖像進行雙盲閱片,重點觀察病灶大小、位置、形態(tài)及強化程度等特征;以手術病理結果作為“金標準”,比較不同影像學檢查方法對子宮良惡性腫瘤的診斷準確度、敏感度和特異度。
1.4 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檢驗,診斷價值評價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手術病理結果 138 例子宮腫瘤患者中,良性腫瘤82 例,包括子宮腺肌癥27 例,子宮肌瘤39 例,黏膜下息肉16例;惡性腫瘤56 例,包括子宮內膜癌24例,宮頸癌21 例,平滑肌瘤肉瘤5 例,平滑肌瘤肉瘤3 例,癌肉瘤3 例。
2.2 影像學特點 CT 僅可在橫斷面上顯示子宮結構,增強掃描顯示腫瘤實質部分強化,低密度區(qū)無明顯強化;MRI可在橫斷面、矢狀面上顯示子宮結構,平掃以T1WI 等低信號為主,T2WI 偏低信號,F(xiàn)SAT 序列呈稍高信號,部分邊界稍模糊,部分可見周圍環(huán)形長T2信號,增強掃描多數腫瘤無明顯強化,動態(tài)增強顯示細胞型肌瘤有明顯均勻性強化,退變型肌瘤僅有輕度或不規(guī)則強化。
2.3 CT 與MRI 檢查結果 138 例子宮腫瘤中,CT和MRI均檢查出83 例良性腫瘤和55 例惡性腫瘤,CT檢查漏診10 例惡性腫瘤,誤診9例惡性腫瘤;MRI檢查漏診3例惡性腫瘤,誤診2 例惡性腫瘤。見表1。
表1 CT 與MRI 檢查結果 例
2.4 診斷價值分析 MRI 檢查對子宮良惡性腫瘤的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均高于CT檢查(均P<0.05),見表2。
表2 CT 與MRI 檢查對子宮良惡性腫瘤的診斷價值 %
子宮常見的良性腫瘤為子宮平滑肌瘤,好發(fā)于30~50 歲婦女,多無明顯癥狀,常在體檢時發(fā)現(xiàn),其中以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最為常見,癥狀與肌瘤大小、部位及有無變性有關,與肌瘤數目關系不大。常見的惡性腫瘤為子宮內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惡性腫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惡性腫瘤的7%,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20%~30%,好發(fā)于50 歲以上婦女。約90%的患者會出現(xiàn)陰道流血或陰道排液癥狀,若腫瘤累及宮頸內口,可引起宮腔積膿;若腫瘤浸潤子宮周圍組織或壓迫神經時,會引起下腹及腰骶部疼痛,腫瘤晚期還會出現(xiàn)貧血、消瘦及惡病質等相應癥狀[5-7]。無論子宮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在疾病早期腫瘤體積較小時的診斷是較為困難的,當良性轉為惡性或惡性發(fā)生轉移時才明確診斷,已錯失治療的最佳時機。因此,選擇一種能盡早定位和明確診斷子宮腫瘤性質的檢查手段,有助于臨床選擇合適的治療時機和方案,降低良性腫瘤惡化及惡性腫瘤致死的發(fā)生率。
目前,CT 和MRI 仍然是除手術病理活檢外診斷子宮腫瘤的主要手段。手術病理活檢雖是診斷腫瘤的“金標準”,但只能在腫瘤切除后進行,對術前制定子宮腫瘤的手術方案無法做出合適指導。CT 檢查操作便捷、速度快,能較好地區(qū)分腫瘤成分,既能辨別是否為原發(fā)腫瘤,又能顯示是否有腹膜和淋巴結轉移。但CT 檢查僅能顯示橫斷圖像,故常不能明顯區(qū)分單純囊腫、子宮漿膜層腫瘤或子宮內膜異位囊腫[8-9]。MRI 具有較高的組織分辨率和組織對比度,可多方位、多角度和多序列掃描,以清晰觀察患者盆腔及子宮的解剖結構,準確定位腫瘤部位,準確顯示腫瘤的大小、形態(tài)及周圍組織浸潤情況,清除識別有無囊變、是否浸潤周圍臟器等多種病理征象[10-12]。此外,在檢查過程中,可改變MRI 掃描參數來擴大其掃描面積,可更好地顯示腫瘤的分期,如MRI 圖像上的結合帶則可作為腫瘤是否侵犯子宮肌層的標志[10]。
本研究結果顯示MRI 檢查對子宮良惡性腫瘤的診斷靈敏度、特異度、準確度均高于CT 檢查(均P<0.05),其中CT 檢查漏診10 例惡性腫瘤,誤診9 例惡性腫瘤;MRI檢查漏診3 例惡性腫瘤,誤診2 例惡性腫瘤。這表明MRI 檢查對子宮良惡性腫瘤的診斷效能高于CT檢查,與陳曉萍等[13]研究結果相似。這可能是由于CT檢查的組織分辨率較低,無法明確判斷腫瘤侵犯程度,只有在子宮腫瘤邊緣不規(guī)則或子宮外形增大時,才能做出明確診斷,但此時患者病情基本已進入中晚期,因此CT 檢查會漏診部分早期子宮腫瘤患者[14]。而MRI 檢查的軟組織分辨率及組織對比度明顯優(yōu)于CT檢查,可得到任何方位的三維斷層圖像,能清晰顯示子宮腫瘤在子宮內及子宮旁組織內的浸潤情況,因此對病灶的定位和診斷也更為準確[15]。
綜上所述,CT 與MRI 均可有效顯示子宮良惡性腫瘤的影像學特點,但MRI的診斷效能高于CT,對子宮腫瘤進行定位及定性的準確性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