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杰,李穎怡,郭翠芬,章瑞南,汪余勤,曹海霞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已取代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成為世界范圍內慢性肝病的第一大病因[1],其疾病譜包括單純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相關肝硬化、肝癌。研究表明,NAFLD 的發(fā)病機制認為是多重打擊因素作用于遺傳易感者進而誘發(fā)NAFLD,這些打擊因素包括胰島素抵抗、遺傳和表觀遺傳因素、炎癥因子及腸道微生態(tài)等[2]。乙醛脫氫酶2(ALDH2)是醛類物質代謝的關鍵作用酶,與酒精性肝病及腫瘤性疾病等密切相關[3]。研究發(fā)現(xiàn),ALDH2 基因多態(tài)性與NAFLD 發(fā)病密切相關,但ALDH2 不同基因型人群的臨床特點未進一步分析[4]。本研究擬通過對NAFLD和健康體檢人群ALDH2基因多態(tài)性的分析,觀察NAFLD ALDH2基因多態(tài)性的分布特點,并進一步分析ALDH2 基因多態(tài)性與肝臟生化學及脂質代謝之間的關系。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7 年1 月至2018 年1 月就診于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新華醫(yī)院和云南省保山市龍陵縣人民醫(yī)院的NAFLD 患者(237 例)和健康體檢者(433例),其中男367例,女303例;平均年齡47.1 歲。
所有研究對象均行實時腹部超聲檢查診斷脂肪肝,采用美國Philips B型超聲影像儀。入組NAFLD 患者的診斷標準按照中華醫(yī)學會2018 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超聲顯示:(1)肝區(qū)回聲彌漫性增強或肝實質回聲>腎回聲;(2)肝內膽管回聲模糊不清;(3)肝臟可呈現(xiàn)輕至中度腫大,邊緣呈圓鈍;(4)肝臟超聲顯示肝內血管走向較正常,而肝內血流信號相對減弱;(5)肝右葉橫膈回聲不完整;具有以上1條即診斷為脂肪肝。
1.2 方法(1)一般資料收集和血生化檢測。收集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身高及體質量等信息,并計算體質量指數(shù)(BMI)。所有研究對象空腹抽取靜脈血,使用日本Hitachi 公司7600 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生化指標。(2)基因檢測及分組。抽取靜脈血3 ml,首先提取基因組DNA,經過PCR 擴增,使用美國ABI 測序儀測序。ALDH2 rs671 位點上游引物為5’-CAAATTACAGGGTCAACTGCTAT-3’,下游引物為5’-CAGCAGGTCCTGAACTTCCA-3’,由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設計合成并完成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NP)測序和分型。根據檢測結果分為兩組,基因為野生型(ALDH2 *1/*1)定為GG 組,基因突變雜合子型(ALDH2*1/*2)與純合子型(ALDH2*2/*2)定為GA/AA 組。
1.3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應用SPSS 22.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檢驗;采用Pearson檢驗進行遺傳平衡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ALDH2 基因檢測結果 GG 型共439 例(65.25%),其中男253 例,女186例;GA 和AA 組共同組成基因突變型GA/AA 型,共231 例(34.48%),其中男114 例,女117 例。見表1。
表1 ALDH2 基因表型分布 例(%)
2.2 一般資料比較 GG 型谷氨酰轉肽酶(GGT)、總膽紅素(TBiL)及清蛋白(ALB)水平明顯高于GA+AA型(均P<0.05),兩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及直接膽紅素(DBiL)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2.3 兩組代謝指標比較 GG 型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及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Non-HDL-C)水平明顯高于GA+AA型(均P<0.05),兩組BMI、收縮壓(SBP)、舒張壓(DBP)、空腹血糖(FBG)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代謝指標比較
肝功能指標中的ALT、AST及GGT作為肝細胞損傷的常用標志,可以反應肝病嚴重程度。NAFLD 的肝功能異常多以ALT 及GGT 升高為主。在本研究中,對GG 型和GA+AA 型肝功能指標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前者GGT、TBiL 及ALB水平明顯高于后者(均P<0.05),這提示GG 型的患者可能具有更嚴重的肝臟脂肪變程度,ALDH2基因多態(tài)性可能還與膽紅素和白蛋白代謝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但仍需進一步基礎與臨床研究進行證實。
肝臟是維持人體脂質平衡的重要器官,通過糖原和脂質代謝來發(fā)揮作用。NAFLD 通常被認為是代謝綜合征在肝臟的表現(xiàn),具有脂代謝紊亂的特征。高脂血癥是NAFLD 發(fā)病的公認的危險因素之一[5]。高脂血癥能增加NAFLD 的發(fā)生風險,并且NAFLD 患者血脂代謝異常往往提示了脂肪肝程度的加重及心腦血管事件的高發(fā)[6]。而另一方面,單純性脂肪肝又能促進高TG 血癥及高TC血癥的發(fā)生[7],兩者相互促進,密切相關。嗜酒者多有血脂代謝紊亂,既往多項研究提示ALDH2 在一定程度上參與或影響了脂代謝過程:ALDH2 在白色脂肪組織中的表達與肥胖呈負相關[8];在中國飲酒男性中,ALDH2 基因rs671 多態(tài)性與內臟脂肪面積有關[9];在日本飲酒男性中,ALDH2 基因rs671 多態(tài)性與高TG和低HDL-C 血癥具有相關性[10]。本研究發(fā)現(xiàn),基因型GG 型和GA+AA 型脂代謝指標比較,前者TG、TC、LDL-C 及Non-HDL-C水平均明顯高于后者。Non-HDL-C 是指除HDL 以外其他脂蛋白中含有的膽固醇總和,目前已分別被國內指南和國際指南推薦作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的次要目標和首要目標[11]。研究表明,Non-HDL-C 也與脂肪肝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可能比TC 或LDL-C 更能反應患者膽固醇的代謝異常,更好地預測心腦血管事件的發(fā)生[12]。本研究結果中,不同基因型的血脂水平差異提示ALDH2 rs671多態(tài)性可影響脂質代謝,尤其是GG型患者可能具有更為嚴重的肝臟脂肪變程度和更高的心腦血管事件發(fā)生風險。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分析NAFLD和對照組人群中ALDH2 rs671 基因多態(tài)性,揭示了ALDH2 多態(tài)性分布在人群中的特點。ALDH2 野生型(GG 型)與突變型(GA+AA 型)的肝臟功能有不同特點,野生型體內脂質代謝指標更高,進而可能會影響冠心病及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對于臨床醫(yī)生,需密切隨訪重視ALDH2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臨床轉歸,及早干預患者的脂質代謝指標,防止疾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