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靜華,黃 潔,徐 浩,邵 亮,江曉婷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張家港市中醫(yī)醫(yī)院耳鼻喉科,江蘇 張家港 215600)
急性咽喉炎是耳鼻喉科常見的疾病(約占2%~5%),常發(fā)生于冬春二季及兩者交替之時,常由細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致[1]。該病多發(fā)生在勞累、疲勞、壓力過大和受涼等導致的免疫功能降低之后,其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聲嘶、咽喉腫痛、發(fā)熱等,體格檢查可見下頜下淋巴結腫大、咽部黏膜充血、懸雍垂軟腭和咽后壁淋巴濾泡紅腫等[1]。目前西醫(yī)治療主要以抗病毒或抗菌、消炎、止咳化痰等對癥處理,但此類西藥容易產(chǎn)生耐藥性,綜合療效一般,且不良反應較多[2]。中醫(yī)認為該病的臨床證型主要包括肺胃積熱證、風寒證和風熱證,其中后者是本病最常見的中醫(yī)辨證分型,其治療應當采用以解毒消腫、清熱瀉火的策略[3]。本研究觀察解散湯治療急性咽喉炎風熱證的臨床療效。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116例急性咽喉炎患者,病例納入標準:①年齡18~65歲,西醫(yī)診斷符合人衛(wèi)版《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4]相關標準,中醫(yī)診斷符合《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3]中的“急喉痹”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分型屬于“風熱證”。②發(fā)病急促,且病程≤48 h,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并經(jīng)過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支氣管哮喘、肺炎、過敏性鼻炎、化膿性扁桃體炎、支氣管炎、血液病、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肝腎功能不全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過敏體質(zhì)者。將116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58例,其中男31例,女27例,年齡18~62歲,平均(35.49±10.43)歲;最高發(fā)熱38.5~40.3 ℃,平均(39.2±0.4)℃。觀察組58例,其中男34例,女24例,年齡20~63歲,平均(36.51±11.20)歲;最高發(fā)熱38.5~40.2 ℃,平均(39.1±0.3)℃。兩組性別、年齡、最高發(fā)熱溫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5 mg地塞米松以及0.1 g利巴韋林加入1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中實施霧化吸入治療,每次霧化時間大約在15~20 min,每日2次,療程7 d。
1.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解散湯治療,方劑組成為薄荷、蟬蛻、牛蒡子、荊芥、防風、象貝各9 g,焦山梔、連翹、桑葉、竹葉、豆豉各12 g,生甘草3 g。隨癥加減:有嘔吐者加橘皮和竹茹9 g,腹瀉者加葛根12 g,鼻衄齒衄者加丹皮9 g、仙鶴草12 g。上述中藥材加入500 ml清水中煎煮后取濃汁300 ml,分早晚兩次內(nèi)服,療程7 d。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評價。參照《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5]相關內(nèi)容進行臨床療效評定。臨床痊愈:患者發(fā)熱、咽喉疼痛、咳嗽、聲嘶、咽喉黏膜充血等癥狀體征完全消失。顯效:患者發(fā)熱、咽喉疼痛、咳嗽、聲嘶、咽喉黏膜充血等癥狀體征明顯緩解。有效:患者癥狀體征有所好轉(zhuǎn)。無效:患者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傆行?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兩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咽喉疼痛時間、咳嗽時間、聲嘶時間。③體征改善情況。比較兩組咽部黏膜充血、下頜下淋巴結腫大、懸雍垂軟腭紅腫、咽后壁淋巴濾泡紅腫緩解時間。④炎癥因子及細胞免疫情況。前者包括血清C-反應蛋白(CRP)、白介素-6(IL-6),其中CRP以放射免疫法測定,IL-6以ELISA法測定;后者包括CD3+、CD4+、CD8+、CD4+/CD8+比值,采用我院流式細胞儀檢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實施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者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6.55%(56/58)和81.03%(47/58),前者明顯高于后者 (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見表2。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咽喉疼痛時間、咳嗽時間、聲嘶時間均明顯縮短(P<0.05)。
表2 兩組臨床癥狀緩解時間比較(d)
2.3 兩組體征緩解時間比較 見表3。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咽部黏膜充血、下頜下淋巴結腫大、懸雍垂軟腭紅腫、咽后壁淋巴濾泡紅腫緩解時間均明顯縮短(P<0.05)。
表3 兩組體征緩解時間比較(d)
2.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和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見表4。與治療前比較,治療后兩組血清CRP、IL-6、CD8+水平降低(P<0.05),CD3+、CD4+、CD4+/CD8+比值則明顯提升(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清CRP、IL-6、CD8+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CD3+、CD4+、CD4+/CD8+比值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指標和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急性咽喉炎是一種由理化因素、細菌和病毒導致的咽喉黏膜和黏膜下組織、相關淋巴組織的急性炎癥性耳鼻喉疾病[6]。本病如不及時進行干預,則能夠誘發(fā)鼻竇炎、中耳炎等并發(fā)癥。目前,針對該病的治療尚缺乏特異干預措施,主要給予抗病毒、抗菌消炎等對癥干預,本研究采用的利巴韋林和地塞米松霧化吸入方式是本病治療的常用措施,藥液通過霧化吸入途徑能轉(zhuǎn)化成微小氣霧,可準確直接地達到病灶之處,具有見效快,縮短治療周期,藥物用量小,不良反應較小等優(yōu)勢,此外,還能濕化氣道,促進痰液及炎性分泌物的排出[7]。此類方法雖然患者接受度高,舒適度較高,且屬于無創(chuàng)無痛,然而采用的西藥存在耐藥性,且亦具有一定的不良反應,綜合療效仍有待提高。
中醫(yī)將急性咽喉炎歸屬為“急喉痹”的范疇,古文獻《濟生方》中曾有記載“熱毒之氣不得宣泄,咽喉為之病焉?!绷碛泄裴t(yī)書《雜病源流犀燭》則指出,機體陰陽失調(diào)以致喉部閉塞。經(jīng)典著作《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闡述了其發(fā)病機理為陰陽氣血郁結不通,以致瘀滯痹阻咽喉部而發(fā)病。現(xiàn)代中醫(yī)學中則有“咽喉口腔諸病皆屬于火”的病機闡述[8]。咽喉下接肺胃,上連口腔,是呼吸以及消化的共同器官,屬于經(jīng)脈循行的關鍵要沖。當患者遭遇季節(jié)轉(zhuǎn)換,起居不慎、疲勞后,風邪乘虛侵襲于咽喉,導致痰濕阻滯,熱邪上炎,蘊結于咽喉,導致咽喉部血瘀痰凝,氣血壅滯,咽喉部疼痛,紅腫[9]。其治療應當采用清熱解毒、疏風解表、消癰散結的治療策略。本研究選用了吳門馬氏喉科[10]的經(jīng)驗方:解散湯加減進行辨證施治,方中薄荷辟穢解毒、疏風散熱,利咽喉、治瘰疬;蟬蛻透疹利咽、宣散風熱、息風止痙;牛蒡子宣肺透疹、疏散風熱、解毒利咽;焦山梔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止血;連翹散結消腫,清熱解毒,善于治療癰瘍腫毒、斑疹、丹毒、溫熱等;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竹葉清熱瀉火,除煩生津;荊芥祛風解表、透疹止血;防風勝濕止痛、祛風解痙、發(fā)散解表;象貝清熱化痰、消癰散結、降氣止咳;豆豉宣發(fā)郁熱、除煩祛寒、清熱解毒;生甘草清熱解毒、緩急止痛、補益脾氣、祛痰解痙。上述中藥合用能夠共奏解毒散結、祛風清熱、疏風利咽之效果。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牛蒡子含有的活性成分牛蒡子苷元具有抗病毒、免疫調(diào)節(jié)、抗炎等效應,還能調(diào)節(jié)細胞內(nèi)的Toll樣受體,促進干擾素的表達,從而發(fā)揮抑制呼吸道病毒復制的目的[11]。連翹具有抗菌及抗病毒效應,尤其對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金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等菌群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應,還能夠抑制各類內(nèi)毒素誘發(fā)的發(fā)熱[12]。有研究顯示,其活性成分之一連翹苷能夠阻斷TLR4信號通路,從而抑制巨噬細胞活性,進而下調(diào)一氧化氮(NO)、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炎癥因子的表達,發(fā)揮調(diào)節(jié)免疫,抗炎效應[13]。
炎癥反應是急性咽喉炎的病理生理改變,如何控制炎癥關系到患者的預后康復[14]。CRP是機體常見的非特異性炎性因子,在感染、創(chuàng)傷、應激反應中其含量顯著增高[15-17];IL-6是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分泌的促炎細胞介質(zhì),亦是炎癥風暴的起始因子,有研究顯示,在急性咽喉炎患者中外周血中的IL-6表達水平顯著增高,IL-6能誘導白細胞向咽喉黏膜聚集,引起炎性紅腫疼痛,并導致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局部黏膜腫脹[18]。CD3+、CD4+是T淋巴細胞中調(diào)節(jié)細胞免疫功能的重要亞群,起到正向調(diào)節(jié)效應,與之相反,CD8+則對免疫功能起到負向調(diào)節(jié)效應[19]。CD4+/CD8+比值則反映了機體細胞免疫功能的整體水平,其水平越高則表示免疫功能越好,反之越差[20]。有研究顯示,急性咽喉炎患者普遍存在免疫降低狀態(tài),CD3+、CD4+顯著降低,CD8+增高,CD4+/CD8+比值降低,當經(jīng)過有效治療后其比值則顯著增高,提示免疫功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1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臨床癥狀、體征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治療后兩組血清CRP、IL-6、CD8+水平降低,CD3+、CD4+、CD4+/CD8+比值則明顯提升,觀察組治療后上述指標的改善情況均優(yōu)于對照組。提示了解散湯可明顯提高急性咽喉炎外感風熱證的臨床療效,能夠促進患者機體細胞免疫功能恢復,降低炎癥反應,有利于縮短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持續(xù)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