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
430081 武漢市第九醫(yī)院急診內(nèi)科,湖北 武漢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為臨床中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tǒng)慢性疾病,發(fā)病率、死亡率較高,且呈逐年上升的狀態(tài)[1]?;颊甙l(fā)生此疾病后,會引起氣道阻力增加,造成呼吸頻率加快,出現(xiàn)呼吸困難現(xiàn)象,導致其伴有呼吸機疲勞、低氧血癥等不良癥狀,且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嚴重影響患者肺功能及機體免疫力[2-3]。同時,若對此疾病患者不及時予以積極有效治療,隨病情進一步發(fā)展,到達急性加重期,容易發(fā)生不同類型的并發(fā)癥,如呼吸衰竭等,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4]。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其機體正常功能及相關(guān)血氣指標均處于異常狀態(tài),故對其及時進行呼吸功能的調(diào)節(jié)、予以吸氧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臨床實踐發(fā)現(xiàn),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以使用藥物等傳統(tǒng)方法實施治療,效果并不太理想[5]?;诖?,本文以本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為例,研討對其實施急診治療方法的臨床效果,具體討論如下。
收集 我 院2019年2月-2020年10月治療的60 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其中對照組男13例,占43.3%,女17例,占56.7%,男女之比為0.76:1.00;年齡47~80歲,平均年齡為(63.50±6.56)歲。試驗組男20例,占66.7%,女10例,占33.3%,男女之比為2∶1;年齡48~81歲,平均年齡為(64.50±6.70)歲。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臨床診斷標準[6];②所有患者均自愿參與,具有知情權(quán),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年齡>48 歲且<81 歲。本次研究經(jīng)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
排除標準:①依從性差,拒絕參與本次研究;②合并嚴重心血管疾??;③患有嚴重意識障礙、精神病、傳染病;④機體重要器官伴有嚴重損傷,如肝臟、腎臟等。
方法:①對照組以常規(guī)方式實施治療,具體治療方法為:予以患者使用抗感染藥物,糾正電解質(zhì)紊亂,使其處于平衡的狀態(tài),實施解痙治療,祛痰干預(yù),及時補充營養(yǎng)等。連續(xù)治療2~15 d。②試驗組予以急診治療方法為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對患者運用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實施治療,以S/T的治療模式治療,并嚴格控制呼吸頻率,維持為12~18 次/min 即可,初始為10 cmH2O 的吸氣壓,之后,盡可能控制潮氣量為4~6 mL/kg 的體重之上,維持4~8 cmH2O,以血氧飽和度及潮氣量30~90 cmH2O/min 為參照,將潮氣量更改為16~20 cmH2O。此外,依據(jù)患者病情實際情況,合理調(diào)整吸氣壓、吸氧、通氣時間等。1次/d,每次治療時間為2~4 h[7],連續(xù)進行治療1周。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相關(guān)指標水平,包括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pH值、呼吸頻率、心率;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③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包括腹脹、鼻翼雙側(cè)損傷、水皰等;④比較兩組患者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率及住院時間;⑤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評估參照生活質(zhì)量量表,主要含有物質(zhì)生活、情感職能、生理功能、社會角色四個部分,各項滿分為100 分,分數(shù)與生活質(zhì)量呈正相關(guān)。
療效判定標準:評估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指南》為參照,①顯效:治療后,患者意識情清晰,胸悶、氣短等臨床不良癥狀均全部消失;②有效:治療后,意識尚不清晰,存在輕微模糊現(xiàn)象,各項不良癥狀中,如胸悶、氣短等均顯著改善;③無效:治療后,均不符合上述所有標準,甚至病情逐步惡化等。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應(yīng)用SPSS 21.0 軟件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相關(guān)指標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前PaO2、PaCO2、pH值、呼吸頻率、心率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PaCO2、呼吸頻率及心率、pH 值及PaO2水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相關(guān)指標水平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相關(guān)指標水平比較(±s)
組別 n PaCO2(mmHg) PaO2(mmHg) pH值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74.78±10.72 55.01±5.98 46.11±7.35 66.78±3.20 7.25±0.03 7.26±0.05試驗組 30 73.99±6.89 46.30±3.01 47.01±6.40 85.10±10.82 7.24±0.02 7.42±0.02 t 0.340 7.126 0.506 8.893 1.159 16.274 P 0.735 <0.05 0.615 <0.05 0.134 <0.05組別 n 呼吸頻率(次/min) 心率(次/min)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33.01±8.02 23.70±2.75 108.01±14.98 107.45±11.20試驗組 30 34.02±7.20 20.10±3.20 109.02±15.01 85.40±7.65 t 0.513 4.673 0.261 8.904 P 0.610 <0.05 0.795 <0.05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兩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比較[n(%)]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率比較: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率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及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率比較(±s)
組別 n 住院時間(d) 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率[n(%)]對照組 30 32.10±13.01 1(3.33)試驗組 30 17.45±9.12 10(33.33)t/χ2 5.050 9.017 P<0.05 <0.05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比較: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比較(±s,分)
表5 兩組患者生活質(zhì)量比較(±s,分)
組別 n 物質(zhì)生活 情感職能 生理功能 社會角色對照組 30 68.10±4.20 67.40±4.13 67.56±4.23 67.53±5.01試驗組 30 82.50±4.30 83.01±4.29 84.01±3.89 85.12±4.56 t 13.122 14.358 15.679 14.222 P<0.05 <0.05 <0.05 <0.05
呼吸衰竭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中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可造成患者支氣管發(fā)生痙攣,導致其發(fā)生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8]。然而,低氧加重者,由于呼吸肌的缺氧,導致其過度疲勞,引發(fā)不良循環(huán),進一步會引發(fā)氧分壓處于持續(xù)降低的狀態(tài),出現(xiàn)低氧血癥、二氧化碳潴留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并發(fā)呼吸衰竭,會嚴重影響其呼吸功能,引起出現(xiàn)呼吸困難等癥狀,長期處于此狀態(tài),會嚴重損傷其機體器官,若不及時實施積極有效治療,會增加生命安全風險,造成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