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金,楊曉利,原 園,王俊生
(安陽市腫瘤醫(yī)院、河南科技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腫瘤內(nèi)科,河南 安陽 455000)
骨轉移為乳腺癌的常見并發(fā)癥,盡管乳腺癌患者在手術治療、化療中可顯著獲益,但乳腺癌骨轉移(breast cancer bone metastasis,BCBM)發(fā)生后,患者仍持續(xù)遭受嚴重且連續(xù)癌痛折磨,其身體功能狀態(tài)受到極大影響,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活質量亦無法保障。近年臨床多使用放化療對BCBM進行治療,輔以多種其他藥物緩解癌痛或增強放化療效果。唑來膦酸可以抑制腫瘤細胞擴散,常用于提高放化療療效;鹽酸羥考酮緩釋片屬于阿片類鎮(zhèn)痛藥,適用于緩解中度或重度持續(xù)性疼痛,兩者均可用于BCBM,但較少有研究將其作為聯(lián)合方案使用。因此,本研究探究鹽酸羥考酮緩釋片聯(lián)合注射用唑來膦酸治療晚期BCBM同期放化療患者癌痛情況,并取得一定成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安陽市腫瘤醫(yī)院的晚期BCBM同期放化療患者62例,均為女性,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1例。對照組31例患者年齡52~72(66.71±3.25)歲;乳腺癌分期[1]:Ⅰ期4例,Ⅱ期10例,Ⅲ期17例;單發(fā)骨轉移11例,多發(fā)骨轉移20例;均為脊柱骨轉移,最多3個部位。觀察組31例患者年齡53~71(65.48±4.57)歲;乳腺癌分期:Ⅰ期5例,Ⅱ期11例,Ⅲ期15例;單發(fā)骨轉移9例,多發(fā)骨轉移22例;均為脊柱骨轉移,最多3個部位。2組患者年齡、分期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已獲得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所有患者均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納入標準:1)符合乳腺癌相關診斷標準[2];2)通過磁共振成像和計算機斷層掃描確診骨轉移;3)伴有難以難受癌痛;4)疼痛部位可接受放療。排除標準:1)伴有嚴重器質性損傷疾?。?)有鹽酸羥考酮、唑來膦酸相關用藥禁忌證;3)伴有其他惡性腫瘤。
1.2 治療方法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一般基礎治療,包括同期放化療以及對其他疾病對癥處理等治療手段。對照組患者在一般治療的基礎上靜脈滴注注射用唑來膦酸(揚子江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1974)4 mg/次,使用生理鹽水或高滲葡萄糖注射液稀釋至100 mL,用藥前進行皮試,陰性才可使用,每4周注射1次,共注射3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處理的基礎上口服鹽酸羥考酮緩釋片(萌蒂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10016)10 mg/次,每12 h 1次,共服用12周。
1.3 評價標準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癌痛程度使用疼痛數(shù)字評分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3]進行評估,以0~10表示患者疼痛強度,自評評分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嚴重;使用KPS評分[4]對患者機體功能狀態(tài)進行評估,總分為0~100分,評分越高說明患者身體狀態(tài)越好,若評分小于50分說明患者生活為半依賴狀態(tài),即已不能自理;對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使用乳腺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measurement scale for breast cancer patients,QLQ-BR53)[5]進行評價,主要對軀體功能(global quality of life,PF)、情緒功能(emotional function,EF)、總健康狀況(global quality of life,QL)、社會功能(social function ,SF)、經(jīng)濟影響(economic impact,F(xiàn)I)、未來憧憬(future perspective,BRFU)等方面進行考察,總分為0~100分,PF、EF、QL、SF、BRFU評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F(xiàn)I評分越低說明生活質量越好。
1.4 觀察指標對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12周后疼痛程度(NRS評分)、身體功能狀態(tài)(KPS評分)、和生活質量(QLQ-BR53評分)差異進行比較;觀察并記錄2組患者用藥后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2.1 2組患者疼痛程度和身體功能狀態(tài)比較治療12周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NR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t=10.116,P<0.001;t=7.477,P<0.001),且觀察組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t=4.045,P<0.001);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KPS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t=13.361,P<0.001;t=4.575,P<0.001),且觀察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t=13.346,P<0.001)。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用藥后藥物不良反應惡心嘔吐、便秘、骨痛加劇、發(fā)熱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0,P=1.000;χ2=0.000,P=1.000;χ2=0.516,P=0.472;χ2=0.000,P=1.000)。見表1。
表1 2組患者NRS、KPS評分比較 分
注:治療前,2組NRS、KPS評分比較,t=0.526、P=0.635,t=0.376、P=0.425。治療12周后與治療前NRS、KPS評分比較,觀察組:t=10.116、P<0.001,t=13.361、P<0.001;對照組:t=7.477、P<0.001,t=4.575、P<0.001。治療12周后,2組NRS、KPS評分比較,t=4.045、P<0.001,t=13.346、P<0.001
2.2 2組患者生活質量比較治療12周后,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PF、EF、QL、BRFU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升高(觀察組:t=5.229,P<0.001;t=6.969,P<0.001;t=4.511,P<0.001;t=4.144,P<0.001;對照組:t=2.938,P<0.001;t=4.578,P<0.001;t=2.760,P<0.001;t=2.437,P<0.001),且觀察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t=2.190,P=0.032;t=3.064,P=0.003;t=2.361,P=0.021;t=2.195,P=0.032)。見表2。
表2 2組患者QLQ-BR53評分比較 分
注:治療前,2組PF、EF、QL、BRFU評分比較,t=0.588、P=0.458,t=0.407、P=0.529,t=0.856、P=0.965,t=0.687、P=0.826。治療12周后與治療前PF、EF、QL、BRFU評分比較,觀察組:t=5.229、P<0.001,t=6.969、P<0.001,t=4.511、P<0.001,t=4.144、P<0.001;對照組:t=2.938、P<0.001,t=4.578、P<0.001,t=2.760、P<0.001,t=2.437、P<0.001。治療12周后,2組NRS評分、KPS評分比較,t=2.190、P=0.032,t=3.064、P=0.003,t=2.361、P=0.021,t=2.195、P=0.032
2.3 2組患者用藥后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用藥后藥物不良反應惡心嘔吐、便秘、骨痛加劇、發(fā)熱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0,P=1.000;χ2=0.000,P=1.000;χ2=0.516,P=0.472;χ2=0.000,P=1.000)。見表3。
表3 2組患者用藥后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n(%)
注:2組惡心嘔吐、便秘、骨痛加劇、發(fā)熱發(fā)生率比較,χ2=0.000、P=1.000,χ2=0.000、P=1.000,χ2=0.516、P=0.472,χ2=0.000、P=1.000
乳腺癌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加并且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并且BCBM的發(fā)病率可達21%以上[6],占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的60%~75%[7],尤其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骨轉移的發(fā)病率更高且生存率極低。對于晚期BCBM患者,抑制其骨轉移伴隨的強烈癌痛能明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是姑息治療的重要目標之一。臨床治療BCBM的方法包括全身化療或局部放療,其原理為依靠化療藥物或放療射線殺死腫瘤細胞阻止其增殖擴散,因其可損傷人體正常細胞,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較高,但有些患者的疼痛仍不能緩解。
唑來膦酸屬于磷酸類代表藥,臨床上常與放化療聯(lián)用,能增強放化療療效,其作用機制為減少前體細胞形成[8],抑制腫瘤細胞黏附引起骨小梁溶解,從而阻止溶骨性病變;還可釋放多種刺激因子和抑制破骨細胞合成釋放相關疼痛介質[9],緩解晚期BCBM骨疼痛。鹽酸羥考酮屬于阿片受體類藥物,常用于治療中重度癌痛治療,作用機制為激動阿片受體釋放神經(jīng)遞質阻斷痛覺神經(jīng)傳導從而達到鎮(zhèn)痛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2周后NRS評分結果說明2組患者疼痛程度明顯減輕,且觀察組患者疼痛減輕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聯(lián)用鹽酸羥考酮與唑來膦酸緩解BCBM患者癌痛的治療效果優(yōu)于單用唑來膦酸,推測可能是2種藥物鎮(zhèn)痛機制不同,聯(lián)用發(fā)生協(xié)同作用,唑來膦酸鎮(zhèn)痛效果緩慢但持久,鹽酸羥考酮鎮(zhèn)痛作用強大且起效快,但由于神經(jīng)遞質持續(xù)分解因而不能長久維持,現(xiàn)聯(lián)用2種藥物,既能發(fā)揮鹽酸羥考酮快速鎮(zhèn)痛的特點,又能通過唑來膦酸抑制骨痛因子釋放彌補其后續(xù)鎮(zhèn)痛效果疲弱的不足,使鎮(zhèn)痛效果作用更強效持久。
嚴重癌痛使晚期BCBM患者生活質量不甚理想,患者終日飽受癌痛折磨,睡眠、行動能力、身體感知甚至精神狀態(tài)均受到嚴重影響[10],嚴重者甚至無法下床活動。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12周后2組患者的KPS評分遠高于治療前,說明2種藥物對緩解癌痛均起到了一定作用,使得患者身體功能得到相應改善,且觀察組KPS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2種藥物聯(lián)用鎮(zhèn)痛效果增強,對癌痛的抑制效果更明顯,患者的身體各功能狀態(tài)明顯得到改善,患者體力狀況明顯好轉;研究還發(fā)現(xiàn)治療12周后2組患者QLQ-BR53評分中的RF、EF、QL、BRFU評分較治療前明顯有所提高,且觀察組評分高于對照組,說明患者癌痛得到控制后生活質量得到改善、生活中情緒也有所控制、對未來也能保持樂觀憧憬的生活態(tài)度;但治療后SF、FI評分2組比較差異不明顯,反映出2組患者社會功能、經(jīng)濟困難并無明顯變化,究其原因,放化療初期BCBM患者常因脫發(fā)、皮炎等外觀變化,過于在意自身形象難于回歸社會,且用藥方案不同但治療成本相差并不多,對患者家庭經(jīng)濟影響不大。唑來膦酸與鹽酸羥考酮聯(lián)用后藥物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單用唑來膦酸差異不明顯,說明這2種藥物聯(lián)用安全性較好。
綜上所述,鹽酸羥考酮聯(lián)合唑來膦酸治療晚期BCBM同期放化療患者安全有效,能明顯減輕其癌痛癥狀,改善患者身體功能狀態(tài),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