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常聽家長說起一個現(xiàn)象:我的孩子一點目標都沒有,每天得過且過,看著著急啊。或者:怎么他對未來一點想法都沒有呢?小小年紀就像個咸魚,看著就來氣!
曾有個來做心理咨詢的男孩,他家長一直說他沒有目標。后來我問孩子:你今天做完催眠訓練回家打算做什么?他說我打算先下樓運動半小時,再回家吃飯,然后飯后開始做作業(yè)。我故意說:看來你是個很有計劃和目標的人??!他愣了一下問我:老師,我這也算目標嗎?我爸媽從來不這么認為。
是的,爸媽認為的目標和日常的計劃無關(guān),只與人生的理想,以及考試成績有關(guān)??墒俏磥淼娜松b遠,而考試成績又讓人充滿壓力,所以我們需要從“小”做起,先建立“小而美”的目標。
我們要知道一個心理原理:讓我們重復做一件事的動力是什么?是兩個因素:熟悉感和成就感。熟悉感帶來安全感,成就感帶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曾經(jīng)有過一個小目標,并且輕而易舉實現(xiàn)了,他就會有成就感,會在內(nèi)心給自己評價:我是一個能實現(xiàn)目標的人。那么未來他就敢重復去做,于是他的自信和目標,都會如同滾雪球似的越來越足、越來越大。
所以,父母在希望孩子有目標、有理想之前,先要轉(zhuǎn)換眼光,用多維度的視角去看待目標,包括自己的目標。
(摘自《齊魯晚報》 周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