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娜,趙璀瑩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康復科,河南 開封 475000
腦梗死是老年患者多發(fā)腦血管疾病,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上升,且有年輕化趨勢,威脅患者生命健康。腦卒中致殘率高,多伴有肢體運動功能障礙,且恢復期需長期臥床,肺功能、呼吸功能逐漸受到影響,并進一步影響患者康復,延長治療時間。因此,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還應注重對肺功能的改善,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早期上肢康復訓練是臨床常用訓練方式,本研究在常規(guī)訓練基礎上結合早期圖文指導、上肢機器人輔助訓練并針對性指導呼吸方法,以確??祻陀柧毿Ч;诖?,本研究選取醫(yī)院腦卒中恢復期患者,以分析早期上肢功能訓練的價值,報告如下。
選取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8年4月—2020年2月收治的75例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其中37例行常規(guī)護理為對照組,另38例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基礎上結合早期上肢功能訓練為觀察組。對照組男18例,女19例,年齡57~72歲,平均年齡(64.63±3.27)歲,病程2.5~7.6個月,平均病程(5.03±1.08)個月。觀察組男17例,女21例,年齡56~74歲,平均年齡(65.01±3.42)歲,病程2.1~7.9個月,平均病程(4.92±1.15)個月。兩組患者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經CT檢查、MRI檢查確診為腦卒中,且為恢復期,生命體征平穩(wěn),認知功能正常,可進行正常溝通,患者家屬知情本研究并簽署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肺部感染,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合并腦外傷或癲癇、智力低下。
1.3.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協助進行營養(yǎng)神經及其他治療,指導按時用藥,維持呼吸道通暢,根據患者情況進行拍背、吸痰干預,進行常規(guī)健康宣教,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指導進行有氧康復運動,以慢走為主。
1.3.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結合早期上肢功能訓練。(1)通過圖文指導促進理解早期上肢功能訓練。評估患者病情恢復程度,根據實際情況制作簡單易懂的PPT,圖文并茂地講解上肢功能訓練方式及要點整理圖文講義,指導康復訓練內容,促使患者了解康復訓練的作用及意義,詳細講解上肢功能訓練時的呼吸方式,包括縮唇呼吸法、腹式呼吸法等,使患者在進行肢體功能訓練的同時結合呼吸功能訓練。(2)結合上肢機器人進行功能訓練。選擇Armeo Spring上肢機器人協助訓練,患者握住手柄,根據身高調節(jié)合適距離,進行肩關節(jié)外展、內收、屈伸訓練,訓練難度由簡單到困難。首先進行一維訓練,對腕關節(jié)、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進行單獨訓練。二維訓練通過進行摘蘋果、畫圖形等訓練多個關節(jié)之間的協調性。最后進行三維訓練,通過擦玻璃、射箭等高難度動作增加肢體活動范圍。1次/d,30~45 min/次,每周訓練5次。(3)為確保上肢康復訓練順利進行,在肢體訓練前進行呼吸功能訓練指導。選擇坐位,吸氣時腹部隆起,呼氣時口呈吹哨狀,使氣體較緩慢呼出。深吸氣,指導吹滅蠟燭、吹起紙條,并不斷增加蠟燭、紙條與嘴唇間距,提高訓練難度。進行呼吸訓練時康復師將手置于患者腹部,吸氣時按壓,給予一定阻力,增強患者腹部膈肌控制及收縮能力,呼氣時給予一定壓力,促使排出殘余廢氣。重復訓練3~4次/d,10 min/次。兩組均于干預3個月后進行觀察。
(1)比較兩組干預前后上肢運動功能恢復程度,以Fugl-Meyer量表(FMA)進行評估,分值0~66分,分值與上肢運動功能恢復程度成正比。(2)比較兩組干預前后肺功能,包括最大呼氣流量(PEF)、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3)比較兩組干預前后日常生活能力,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進行評估,分值0~100分,分值與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4)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以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QOL-100)評估兩組生活質量,分值~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后兩組患者FMA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恢復程度(±s) 分
表1 兩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恢復程度(±s) 分
組別觀察組(n=38)對照組(n=37)t P 28.022 11.497<0.001<0.001 t P干預前21.67±3.55 22.02±3.72 0.417 0.678干預后49.88±5.09 32.71±4.26 15.821<0.001
干預后兩組患者PEF、FEV1、FVC指標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情況(±s)
表2 兩組患者肺功能情況(±s)
注:a表示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干預前觀察組(n=38)對照組(n=37)PEF(L/s)FEV1(L)FVC(L)t P 3.85±0.72 3.97±0.68 0.742 0.461 2.04±0.43 2.10±0.46 0.584 0.561 2.57±0.41 2.66±0.38 0.985 0.328干預后觀察組(n=38)對照組(n=37)t P 3.47±0.46a 2.95±0.57a 4.353<0.001 5.89±0.84a 4.63±0.79a 6.688<0.001 3.02±0.53a 2.59±0.48a 3.680<0.001
干預后兩組ADL、WHOQOL-100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質量情況(±s) 分
注:a表示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n=38)對照組(n=37)ADL WHOQOL-100 t P干預前42.54±4.19 43.06±4.41 0.524 0.602干預后68.03±5.27a 53.19±4.88a 12.645<0.001干預前56.34±5.21 57.16±5.43 0.667 0.507干預后79.62±6.53a 68.34±6.11a 7.720<0.001
腦卒中是腦血管多發(fā)疾病,伴有嚴重神經功能損傷,致殘率高,由于患者恢復期需長期臥床,導致肺泡社區(qū)氧能力減弱,降低肺功能,對患者預后轉歸有不利影響,延長康復進程。常規(guī)護理及康復訓練以有氧運動為主,在鍛煉患者肢體運動功能的同時注意改善患者肺功能,但總體效果有限。
在常規(guī)護理及有氧運動基礎上,本研究結合早期上肢功能訓練進行專項強化,進一步加強患者上肢功能及肺功能恢復。本研究通過圖文指導明確患者肢體運動康復訓練要點,通過通俗易懂的語言,圖文并茂地解釋康復訓練的內容、作用及意義,患者易于接受。圖文指導下的康復訓練可結合患者情況制作PPT講義,可操作性強,且具有可重復性、直觀性,突破常規(guī)護理干預的局限性,明顯提高康復訓練效率及規(guī)范程度[1-2]。同時在康復訓練過程中采用上肢機器人協助訓練,通過情景設置模擬游戲,改善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枯燥、乏味,由被動訓練轉換為患者主動訓練,極大增強患者主動參與的能力及積極性。相關研究指出,在康復運動訓練中添加游戲可明顯改善患者上肢運動功能,降低肩關節(jié)半脫位發(fā)生率[3]。同時上肢機器人康復訓練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循序漸進進行訓練,通過一維、二維、三維難度的劃分制訂單關節(jié)功能訓練、多關節(jié)協調性訓練及活動范圍擴大訓練等,不斷提高訓練層次,加大訓練難度,全面增強患者上肢力量及協調性,促進恢復[4-5]。有學者指出,上肢機器人輔助訓練可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障礙,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6]。本研究結果表明,早期上肢功能訓練可有效促進患者上肢運動功能恢復。
通過上肢機器人康復訓練可明顯提高患者血液循環(huán)速度,對肺血液循環(huán)量、通氣需求逐步增加,有助于改善肺功能[7]。同時為確保上肢康復訓練順利進行,訓練前對患者進行呼吸功能訓練指導,訓練患者腹部膈肌控制及收縮能力,促進患者肺功能恢復。有報道表明,通過上肢康復機器人訓練有助于促進患者肺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質量[8]。本研究結果表明,早期上肢功能訓練對改善患者肺功能有積極作用。其原因在于,本研究在進行早期上肢功能訓練時通過圖文指導,明確康復訓練時呼吸要點,詳細講解縮唇呼吸法、腹式呼吸法等呼吸方法,結合康復訓練時肺通氣需求不斷增加,可使上肢進行康復訓練的同時,對肺功能起到鍛煉效果,因此早期上肢康復訓練可改善肺功能。另外,本研究結果表明,早期上肢康復訓練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早期上肢康復訓練應用于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可明顯增強上肢運動功能,促進肺功能恢復,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