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清代皖江救生組織與基層社會控制

        2022-01-21 06:39:08李鵬鑫
        關鍵詞:士紳

        李鵬鑫

        (安徽大學 歷史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

        康乾時期是中國傳統(tǒng)社會后期,“一個健全的、能持久的政治必須是上通下達,來還自如的雙軌形式”[1],該觀點認為明清以來皇權在縣級以下基本由士紳等民間勢力控制。隨著市鎮(zhèn)商品經濟異軍突起,紳商階層開始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襄助救生善舉。士紳對基層社會的利益整合,一方面在官民沖突中充當“官民中介”的角色協(xié)調矛盾;另一方面表現(xiàn)在對基層社會公共事務的承擔上。士紳以“私人主導”模式管理救生組織等公共事務。事實上,士紳之所以能夠在此等公共事務中發(fā)揮較大作用,乃是官方主動“讓渡”的結果。不同于自上而下的研究模式,“正式的皇權統(tǒng)轄只施行于都市地區(qū)和次都市地區(qū)。……出了城墻,統(tǒng)轄權威的有效性便大大地減弱,乃至消失”[2]。從基層社會治理而言,受政治資源所限,中央政府只能對基層社會實行“間接”管理。關于水上救生研究,藍勇等學者已有不同程度的涉獵,具體可參見藍勇《清代長江上游救生紅船制初探》(《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 年第4 期);藍勇《清代長江上游救生紅船制續(xù)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 年第3 期);楊國安《救生船局與清代兩湖水上救生事業(yè)》(《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 年第1 期);吳琦、鮮健鷹《一項社會公益事業(yè)的考察:清代湖北的救生紅船》(《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 年第4 期;楊斌、鄧子綱《清代洞庭湖水上救助事業(yè)與社會成效研究》(《社會保障研究》,2015年第4 期);楊偉兵、楊斌《清代皖江水上救生事業(yè)初探》(《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3 期);唐春生、李鵬鑫《清代至民國初期三峽地區(qū)救生船制度之安排》(《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 年第2 期)等。他們的研究集中在救生船制,而救生組織研究略顯不足。本文擬從基層社會控制角度出發(fā),旨在研究士紳等地方精英是如何在基層社會救生組織中逐漸占據(jù)支配地位的,又是如何一步步成為“鄉(xiāng)村組織的基石”[3],為區(qū)域社會研究增加新的研究思路。

        一 “國”與“家”力量此消彼長

        救生局首創(chuàng)于先,引手欲援天下溺[4]。大江之上“偶揚風伯之威,帆檣失利,遽受波臣之厄,昏暮無援,好義者所以有救生局之建也”[5]。自唐以后,在中國的大江大河上就逐漸出現(xiàn)了一些船站,這些船站擁有自己的水驛船,負責對江河上的過往船只進行保護,這些船站具有一定的救生功能。到了宋代,開始創(chuàng)立救生會,救生會有自己專門的船只,其主要功能就是救生。而到了清代,救生局發(fā)展到了鼎盛時候,不但功能齊全,而且有完整的規(guī)章制度可循[6]。正如J.K.施奧萊克在著作中所述:“沿江城市有許多救生組織,提供救生船,拯救落水者,對溺水死亡者出資掩埋,為窮人提供棺木和藥品,以及從事其他的慈善活動”[7]。救起之人帶回局中,給換干衣,供具飯食。撈起已死之口及漂水浮尸,須由保甲驗明男女、約略年貌、衣服、佩戴各件逐一列具報單,實系無傷尸身,本局方能登冊入義冢掩埋。救生組織寄托了人們的仁愛之心,符合儒家仁義道德理念,因而受到官紳階層的支持。

        清初,由于政權不穩(wěn),皖江救生組織多由地方官紳創(chuàng)辦。順治七年(1650 年),赴任鎮(zhèn)江知府的黃道咸在桐城老洲頭遇險,設救生船,建生生會[8]??滴趿辏?667 年),和州士紳王章等“捐建立生生會,恐有行舟覆溺,令主僧召集水手隨時往救”[9]。康熙三十三年(1695 年),“郡伯(知府)李燦在洋山磯生生庵,建設救生船”[10]。然后到雍正二年(1724年)善舉詔令頒布,各地已經有不少善會善堂,沿著長江有救生局,有救生船隨時救援江上遭船難的旅人[11]。至乾隆四年(1739 年),國力強盛,“各省督撫確查所屬地方有險厄之處,應設救生船只者,酌動存公銀兩,估計修造”[12]。皇權主導下,救生組織由國家財政負擔,用馬克思的話講就是“權力也統(tǒng)治著財產”[13]。到乾隆末期,爆發(fā)白蓮教起義,“(國庫)盈余約七千八百萬兩因鎮(zhèn)壓叛亂而消耗凈盡,鎮(zhèn)壓叛亂耗資達一億兩千萬兩”[14]?!耙怨始螒c一朝,凋敝之景況見焉。加之教徒擾攘,沿海不靖,先后糜帑數(shù)千萬,而河道屢決,宣防并急,不特司農竭蹶,即社會經濟,亦呈停頓之狀態(tài)。遜至道光,國力益疲,有清末葉財政上之危機,實已胚胎于斯時矣”[15],這就促使救生局由財政撥款變?yōu)榈胤交I款。正所謂:“善為政者,即一郡國而有利濟天下之心,固非方隅之所得限也”[16]。道光二年(1822年),在懷寧,“邑令朱士達復募紳捐建局屋于址,并造太平船兩只。二十七年(1847 年),邑紳等重捐建樓屋二重,紅船三艘”[17]。道光十四年(1834 年),桐城馬踏石巡檢陸枚,在戚家磯“創(chuàng)立救生局,造船數(shù)艘,大風駭浪,每年全活舟人遇險者無算”[18]。然而在道光末年,爆發(fā)于廣西的太平天國運動,至咸豐時席卷了長江中下游,致“善舉中輟”,和州救生局“咸豐年間,廢于賊”[19],蕪湖救生局“咸豐間毀”[20],戚家磯及三江口大王廟救生局亦“毀于兵燹”[21]。大亂甫平,官方控制力削弱,民間皆以救生局為義舉,“好善之士憫其弗繼也”,整合各方社會資源整飭建造,“延士紳以通上下”,作為政府后備力量的士紳在救生局等公益活動中作用更加顯著。如同治七年(1868 年),千總楊培璽、鄉(xiāng)紳褚登瀛、汪鵬飛、趙思忠、谷應時等創(chuàng)辦東梁山救生局[22]??v觀清代,救生局這類組織經歷了由官紳倡辦到統(tǒng)撥資金,又轉型為吸納民資、與民共理的救生事業(yè)。

        由此可見,救生組織的建立,并不與專制國家權力相對抗,而是調和民間與官方的關系,以民治輔助官治,嘗試建立一種新型的國家——社會關系,在這一過程中,國家權力和民間力量此消彼長。逮乎晚清,士紳管理救生組織,既能為官方所不能為,又頗能補官方之不足。正如有學者認為的那樣,19 世紀戰(zhàn)亂以前,一切還都保持在“穩(wěn)定”“均衡”的框架之中,但在雙重統(tǒng)治的格局中,“國”的力量在消退,“家”——家族、宗族、鄉(xiāng)族、行會的力量在加強,其中士紳的作用更加顯著,這已成了不容置疑的事實[23]。國家權力“讓渡”部分基層權力于士紳,從區(qū)域整體的視野出發(fā),救生局各種權力的運作其實都是共同作用于地域社會,在有限的政治資源之下,士紳作為國家權力和基層社會的聯(lián)結點,理所應當被視為基層社會的“代理人”。

        二 救生組織經費來源與資本運作

        救生組織創(chuàng)建與運作都是“凡事進行,非財莫舉”,屬于“關一方休戚之大者”,所以資金籌措是前提和基礎。“道光以前,國家財政,中央主之。咸豐軍興以后,各省習慣,各自籌措,惟以造報為統(tǒng)一”[24]。因而地方救生組織需要“勸導官紳商民殷實之戶”大力贊襄,官紳商民在“授人以魚”的同時,還努力思考和探索“授人以漁”,把輸血和造血結合起來,并組成“鄉(xiāng)土互助圈”保障救生組織經費來源多元化,以利于這一公益事業(yè)持續(xù)發(fā)展。

        救生組織經費來源有數(shù)個渠道,皇權有限時,其主要來源是社會捐贈。“今之救生局,蓋救生不能無費,費無所出必勸捐,勸又不得則威力行焉”[25]。道光二十七年(1847 年),在懷寧縣,“稟蒙撫藩臬三司及府尊,每歲各捐廉銀百金;縣尊錢百緡為永遠經費……奉布政使何璟捐紅船四只,又稟蒙撫藩臬三司歲各捐廉百金,城內外紳商亦常年捐助”[26]。又因公益捐款是商人躋身士紳階層的捷徑之一,雖然經商的主觀目的是謀“利”,但是經過儒家倫理修養(yǎng)后可以調整為“義”。既然徽商素有“賈而好儒”的特點,那么受過良好教育的徽商可以“因義生財”,獲利后又能“因義而用財”,其價值功能已可與士或仕比肩[27]。有關商人舉辦義舉善事,參與地方公益活動,徽商如黟縣史世椿,“在皖于救生局捐錢布,于體仁局施棺”[28]。此外,在大通鎮(zhèn)、金陵、漢陽等處亦建有救生局,特造江船專為拯溺之計[29]。經商蕪湖的太平人邵廷佐,凡“內河紅船局,江口救生局,蕪邑育嬰堂均為贊襄”[30]。太平、涇縣二邑官紳捐助用力尤勤(見表1)。

        表1 太平、涇縣官紳捐贈救生局一覽[31]

        官紳合作方面,在蕪湖,同治十二年(1873年),“旌涇太三邑旅蕪紳商稟請恢復籌集捐款,建筑樓宇曰救生局,設義渡三艘,專載貧民過江;置救生紅船三艘,巡游江面,以防不測”[32]。在華陽鎮(zhèn),光緒初,“鄉(xiāng)賢何芷舠捐資設立華陽救生局,備木船救助江面失事船只,兼義渡”[33]。在京仕宦陳樹屏、余誠格、檀璣、倪文蔚諸公,或獻重金,或捐土地。地方賢達,亦紛紛解囊,共襄義舉[34]。

        毋庸贅言,捐贈的確是救生局的主要經費來源,但捐贈的不穩(wěn)定性也帶來很大隱憂,為避免“資絀而廢”,需要通過積極置備房屋、田地等不動產以及“生息”等方式來穩(wěn)定及增加收入。早在順治七年(1650 年),老洲頭生生會“捐金置產并本地各姓捐產收息”,從早期的“捐金收息”,到后來“生息”的方式逐漸發(fā)生變化。在安慶救生局,道光十二年(1832 年),“奉藩司籌銀三千兩,發(fā)典生息充局用”[35],到光緒元年(1875 年),“對救生局給予借款生息,每年利息收入數(shù)十兩至七千四百余兩不等”[36],以解決經費問題。后又“于局之義山捐款存店生息交局,為歲祀歲修之費”[37]。揆諸實際,“生息”方式收入畢竟有限,房屋及土地等不動產更為可靠。在和州,“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知州宋思仁復行整理,倡勸捐輸陸續(xù)置田兩處,一在南門外二十三都石家霸,計田十三畝五分;一在西十都孟家山口大許村,計田七十五畝。五十八年(1793 年),吏目劉琛捐圩田一處,在西十五都朱黃圩姚伯帥村,計田五十畝,田租作救生經費”[38]。到光緒間,“置熟田五百三十四畝,歲收租息專作經臨等費。嗣因江中突生新洲名雁來洲,楊千總呈請長江巡閱使彭公玉麟,專折奏留局用約田八千畝有奇”[39]。又蕪湖內河救生局“置田一千四百余畝,市房五所納租以為經費,亦相沿由旌涇太三邑旅蕪同鄉(xiāng)分年執(zhí)管”[40]。將捐資和“置產收租”“發(fā)典生息”等方式相結合,都是為保證救生局“以垂久遠”。但必須指出的是,救生局在運作過程中“積久弊生”或“久遭兵燹”,導致經費不敷,官方色彩的罰扣、稅收、厘金等項,用以緩解救生局經費窘況(見表2)。

        表2 救生局部分經費來源

        揆諸史實,通過上述多元化來源籌措經費用于救生船的建造及修繕,舵工水手工食錢、救生獎勵及獲救者、溺斃者的善后工作等,“局收捐輸銀錢設立收照,票根編列字號,無論收入捐數(shù)多寡,均挨號填照。蓋用本局圖記交付捐戶收執(zhí),仍留票根存局備查,以杜假冒,倘有不給收照,冒稱本局司事名色在外攬收捐項者,查明隨時稟究”[47]。且救生局經費“每年量入為出,不得扯債,負利致善局難于長久,如有贏余,每年正月請憑合邑紳董揭算,諒存余多寡添置田產,不得私借營利,倘有通挪虧短及置瘠產歸局董賠認”[48]。此外,救生局還于每月每年作征信錄公之于眾,如蕪湖大江救生局“每月終應將收支各數(shù)公同開冊,稟憲存案并列榜示局前。年終即將局內通年收存支銷并救生若干、掩埋若干以及歲修船只,局用各款,細繕總冊三分壹呈,道憲鑒核壹送,縣憲備案壹存局備查,當天焚香致祭河神,董等同具文疏申白以昭”[49]。救生局董事在神靈面前宣誓的真實目的是利用民間信仰,以此獲得更多民眾信任,讓民眾支持善行[50]。

        更為重要的是,在政府財政拮據(jù)的窘境下,借用民間力量彌補社會公益之窘況尤為必要,而得到國家權力支持的士紳群體,在協(xié)助國家控制地方社會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國家強盛時,主要由財政承擔救生局經費;咸同兵燹后,救生局經費主要來自官紳商民等社會捐贈,其日常支出由“生息”或房產、田地等不動產租金支付,不敷之處則由官府于稅收或厘金中抽取。通過這種官紳商民的“權力網絡”結合,在一定程度上使救生局的財政能夠自給甚至盈余,為保障救生局的持久運行提供了較為穩(wěn)定和可靠的資金來源。概而言之,在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村公共事務中,官府與民間社會存在一種共生關系,公共事務的治理也因此呈現(xiàn)出一種“官紳共治”的特征。

        三 “官督紳辦”的管理模式

        當?shù)胤缴鐣龅綖幕臅r,官府往往要倡導社會力量協(xié)助救濟,在捐資和主持鄉(xiāng)賑的活動中,鄉(xiāng)紳一般都是主體力量。此外,他們還常常組織興辦一些諸如育嬰堂、棲流所、施棺會、救生局之類的慈善機構,以幫助救濟鰥寡孤獨或殘廢等一些生活無助的人[51]。這些“在19 世紀的西方觀察者看來,士紳似乎往往是有序社會的中流砥柱,不僅以一種家長式的作風引導著農民階層向更高的道德標準邁進,還無私地推行慈善、管理公共事業(yè)”[52]。救生局管理章程的制定、出入經費修艌船只及報銷各項公事,由作為“四民之首”和“一鄉(xiāng)之望”的士紳共同經理,通過“擇家計豐饒,品行端正者”管理救生局,并且“由眾紳公立請書稟明列憲在案”。救生局管理方式主要采用輪流經理局事的輪值制以及一人經理數(shù)年的董事制,皖省體仁救生二局“在局同人議定施玉泉、何翰垣、舒調笙、汪春圃為外司事,舒慎思、許心田、舒芍圃、程半川為內司事,輪流值月管理銀錢出入”[53]。戚家磯救生局則“責成合邑公請紳董一人總理局事,以期劃一,不致意見兩歧,動多掣肘,所有進出賬目均歸局董經理”[54]。除委派紳董外,由司事作為紳董助手負責管理舵工水手以及稽查船只勤惰,舵工水手負責水上救生,還有伙夫、雜工、抬夫等善后人員,他們共同構成救生局人員配置。救生局“得委員會同首士設局而督救之”,救生事業(yè)下移到地方辦理,國家權力通過士紳滲透到基層社會,這主要體現(xiàn)在對人員管理、經費和懲戒等方面。

        國家權力選擇性介入救生局事宜,官府也認為眾紳所請之事“樂善可嘉”,所需經費由救生局自籌,各項管理辦法“均屬盡善”,同意給救生局“頒發(fā)護照給執(zhí)”“似乎有司不用過問”,但這并不代表士紳和救生組織脫離官府控制。如大通同仁局,“同治元年(1862 年),稟請閣督部堂曾、兵部右堂彭準行在案,飭紳士杜生泉、畢子清經理局務”[55]。若紳董經理有方,由官府予以獎勵;紳董營私舞弊,則“公同議撤”,并“委員專司稽查督率”,保證救生局不至因司理者“委靡偷惰”,以致“善舉廢弛”。在東梁山救生局,兵部侍郎彭玉麟“置備紅船數(shù)艘,派本處鄉(xiāng)董經理之”。然而“歷年既久,百弊叢生,又因離城遙遠,官憲耳目難周,司事篙工相習成風,若忘其為乘風破浪救人性命而設者”[56]。由“安徽臬憲趙廉訪、蕪湖道袁觀察先后熟商,札委駐系該處之精健,前營陸統(tǒng)帶就近督率,嚴加整頓,期于實事求是”[57]。在救援時如出現(xiàn)紳董延誤、遇死不救的情況,“經大憲訪查明確將救生局委員撤委,水手人等亦斥革有差”[58]。負責救援的舵工水手應年富力強,熟悉本地水性,由紳董鋪戶保結司事約束。其他如吸食洋煙、酗酒、爭斗、賭博以及救生不力致有溺斃者,甚至乘其垂危故意弄壞,名為救生,實為搶貨,察出則立即稟官究辦。官府對救生局的選擇性權力介入自是毫無疑問,在財務上,官府亦涉足其中。在蕪湖,“經辦救生局善后各事之紳董二人因侵蝕公款早經撤退,近蕪邑尊鄒明府查悉該紳虧空公款洋銀多至一千二百余元,遂即拘押,捕廳掌責數(shù)次仍抗不繳,呈聞明府,擬先將二紳詳請革去功名,再行嚴辦”[59]。上述表明盡管救生局由地方士紳支配管理,但仍處于官府的嚴格監(jiān)督之下。

        官府督率之余,又因救生局地處遠離官府治所,耳目難周,由各處巡檢司便宜行事。三江口、采石磯、馬踏石、六百丈、荻港鎮(zhèn)等關津險要、沿江及繁華市鎮(zhèn),這些地方多為巡檢司和汛弁駐防之所,依靠他們對救生局進行有效監(jiān)管。巡檢司是縣一級政權機構的延伸,“駐關津要害、五方雜處、市鎮(zhèn)之地,設弓兵以任巡邏”[60],負責對縣以下基層社會的彈壓,“凡系緝捕盜賊、盤詰奸偽等項事宜”,均由巡檢“解縣究治”。在老洲頭,生生會事宜“歸六百丈巡檢經理”,遇有不決之事,“呈明巡檢”。到嘉慶二十一年(1816 年),“東鄉(xiāng)紳士周苑香、任思安、劉瑤、胡士鏞、謝枝、吳聿駿等呈明巡檢章祥麟,詳請勒令清查出田產二十余石,草廠花息每年紳士等親往查理,托附近居住之畢志仁吳錫三等經管修整船只”[61]。

        巡檢司外,另一個對救生局具備監(jiān)管權力的是汛弁駐防,“江南、江西、湖廣地方襟江帶湖,廣袤數(shù)千百里,設立塘汛所,以衛(wèi)商民、防盜賊也”[62]。各營均派駐兵弁,各守汛地。在桐城,三江口、新開溝、老洲頭、六百丈等九汛,“建造營房、木樓、炮臺,安設兵丁防守”[63]。救生局所在之地耳目難周,轉飭各隊汛員就近管理,“耳目既近,稽察易周”,每日平風懸旗開渡,經手散籌,每只不得過四十人,仍限定時刻,不拘人數(shù)免稽行旅……紅船風大不即巡江,準由汛員秉公棍責”[64]。 其他如“雨雪宵警以偷逸因循不赴,工離其舟緩急無備”,一經查實,由水師汛員棍責,會同地方救生局更換。

        “官督紳辦”的救生局作為官紳商民溝通連結的紐帶,活躍的紳商階層以其為依托,拯人于驚濤駭浪之間,地方官順勢推廣教化,博得官聲政績,士紳階層則強化其參與公共職能的特權,可謂一舉三得,“士存心利物,于人必有所濟”。救生組織等公共事務,主要依托基層社會力量完成,從而形成中央政府對基層社會的“部分管理”。如光緒元年(1875 年),安慶東門外救生局“改歸官辦,旋即改為官督紳辦”[65]。“官督紳辦”既可以減輕政治資源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基層社會部分自主性,并呈現(xiàn)“制度化”與“官僚化”的特點。英國旅行家約翰立德博士稱,“揚子江救生船網是我在中國遇到的唯一忠于職守的官府機構”[66]。救生局由官方給予執(zhí)照并依律查驗,在清理財務、解決紳董“虧挪之弊”以及救生活動中見死不救甚至趁機搶劫等問題,官方的強制性和權威性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實質上是一種有效的監(jiān)控。即使晚清,士紳在救生組織中擁有更多話語權和自治權,但依然無法脫離官府的監(jiān)督和控制,他們的性質依然是“官督紳辦”,并沒有真正獨立于官府之外。

        四 結語

        縱觀清代,皖江救生組織的創(chuàng)設、經費、管理等都離不開士紳的身影,不可否認的是作為傳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自上而下強大的皇權容易掩蓋士紳等民間力量在基層社會的作用,但是這一情況在晚清發(fā)生了巨大轉變。洪楊之亂導致中上層統(tǒng)治趨弱,為士紳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政治舞臺。“自寇亂以來,地方公事,官不能離紳士而有為”[67],這句話常被學者用來作為晚清紳權擴張的證據(jù)之一,擴張的紳權是政府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隨著中央集權的弱化,士紳等在地方擁有更多自治權和話語權,逐漸成為民間的代言人,客觀上輔助了民間自治運動。1909 年,清政府頒布《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章程》,涉及救生局等自治慈善事務,救生局及其他關于本城鎮(zhèn)鄉(xiāng)公共營業(yè)事項及舊有事業(yè)之繼續(xù)事務,“因本地習慣,向歸紳董經辦,素無弊端之多事”[68]。一方面救生局等組織作為國家權力延伸到基層社會的觸角,承擔著民間慈善活動的重任,所以得到官方支持;另一方面因為它是一項善舉,又為民眾所擁護。通過救生事業(yè)等公共事務緊密協(xié)作,自我管理,官紳商民在共同的區(qū)域社會中相互依賴,在地方治理上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這些經驗,對于現(xiàn)今同樣有著借鑒作用??偠灾驹谝粋€新的歷史起點上,有必要梳理近現(xiàn)代尤其是清代關于縣下行政體制設計的經驗,以便更好地服務于今天的鄉(xiāng)村社會改革。

        猜你喜歡
        士紳
        省際矛盾、治運分歧與制度演進
        檔案與建設(2021年2期)2021-04-12 16:39:46
        晚清士紳的拍照秀——近代名人日記翻檢拾得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58
        士紳階層文化滲透力的一個縮影
        教師·下(2018年8期)2018-10-09 10:12:34
        清代貴州團練與地方政治
        對于士紳在“雙軌政治”中的作用的分析
        湖南守舊士紳的翼教與維新運動的轉向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30:24
        近代民教沖突中的中國人
        近代中國士紳地位變化初探
        史志學刊(2014年3期)2014-04-10 07:40:12
        民國以來士紳權力探析(1913-1954)——以蘇州救火聯(lián)合會為個案的考察
        在“自敘”中發(fā)現(xiàn)歷史
        人妻少妇无码中文幕久久| 五月丁香综合激情六月久久| 精品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乱人伦AV在线麻豆A| 亚洲最黄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91日韩高清在线观看播放| 加勒比东京热综合久久|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l| 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 色婷婷七月| 国产在线观看不卡网址| 丝袜美腿在线观看一区| 九一九色国产| 亚洲午夜成人片|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久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囯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高清国产国产精品三级国产av| 国产极品女主播国产区| 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伦理| 18禁真人抽搐一进一出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av中文字幕少妇精品| 国产精品高清网站| 无码人妻黑人中文字幕| 欧美激情国产亚州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网站中文字幕| 日韩精品极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一级午夜视频| 国产毛片精品一区二区色| 久久久久久av无码免费网站下载 | 久久久2019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二区 |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区免费|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