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園,吳 真,曾慶祥*,劉 斌,鐘穎良,王海華,彭進榕,黃雅貞,郭 婧
(1.贛州市水產研究所,江西 贛州 341100;2.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江西 南昌 330039;3.廣州市河盛匯農業(yè)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廣東 廣州 511300)
大刺鰍(Mastacembelusarmatus)屬于鱸形目(Perciformes)、刺鰍科(Mastacembelidae)、刺鰍屬(Mastacembelus)魚類[1],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以及南方水系中[2]。大刺鰍的肌肉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種類豐富,既有較好的美食口感,也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3]。由于大刺鰍野生資源稀少、人工養(yǎng)殖量小,目前,其市場價格高達200元/kg。特別是近年來,部分地區(qū)由于過度非法捕撈以及水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我國野生大刺鰍的資源量呈現(xiàn)日益減少的趨勢,因此,發(fā)展大刺鰍人工增養(yǎng)殖勢在必行。
目前,國內針對大刺鰍人工繁殖和胚胎發(fā)育特征觀察的研究只有少量報道[4-7]。本課題組近年來已經(jīng)在大刺鰍池塘養(yǎng)殖、生物學特性、人工繁殖、仿生態(tài)養(yǎng)殖技術、常見病防治技術等方面開展了相關的試驗研究[8-12],但在人工繁殖和胚胎發(fā)育方面尚未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為進一步了解大刺鰍繁殖特征,突破大刺鰍規(guī)?;咝Х敝臣夹g,掌握大刺鰍胚胎發(fā)育情況。筆者于2020年進行了3批次大刺鰍人工繁殖試驗,并觀察其胚胎發(fā)育特征。
1.1.1 親本魚的培育與選擇 開春后,水溫穩(wěn)定在18 ℃以上時,開始投喂全價配合飼料,選擇正規(guī)廠家生產的大刺鰍專用飼料,其粗蛋白含量47%以上,并在飼料中適量添加維生素E。隨著水溫的升高,逐步增加飼料投喂量,直至每天投喂量穩(wěn)定在大刺鰍體重的6%左右。在人工繁殖前2周,適當減少配合飼料投喂量,以減少雌魚體內脂肪積累,保證卵子質量。
選用池塘養(yǎng)殖的3冬齡以上大刺鰍作親本,要求雌魚體重150 g以上、雄魚體重200 g以上。根據(jù)曾慶祥等[13]挑選方法,選擇腹部黃白色、膨大柔軟圓潤、生殖孔凸起紅潤、個體略顯粗短的雌性大刺鰍作母本,腹部皮膚灰黑、沒有明顯膨大、游動較激烈、個體粗長的雄性大刺鰍作為父本。雌雄比為5∶1。
將挑選好的大刺鰍親魚暫養(yǎng)在面積約20 m2且已經(jīng)消毒好的水泥池中,消毒藥物選擇聚維酮碘溶液,按0.25 g/m3(有效碘10%)的劑量全池潑灑,暫養(yǎng)池要求池底及池壁光滑,最好貼有瓷磚,保持水深50 cm,進(排)水方便,進水管與池邊呈45°~60°夾角,使水流呈噴射狀沖擊水面,確保池水呈現(xiàn)循環(huán)流動狀態(tài),同時開啟增氧機,保證池內水體中有充足的溶解氧。
1.1.2 孵化池準備 孵化池的構造與親本暫養(yǎng)池基本一致,先用水沖洗去除池中雜物后,使水位保持在50 cm,用10 g/m3高錳酸鉀溶液對孵化池浸泡消毒,30 min后將水排干;用清水沖洗完后將水位保持在40 cm,開啟增氧機,保證水體溶氧充足。開啟加熱棒,將加熱棒溫度設置為28 ℃,在池底放置溫度計,便于觀測和記錄水溫。
1.2.1 人工催產 采用背部肌肉注射法,分2次注射。催產藥物及劑量為:1000 IU/kg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 μg/kg促黃體素釋放激素A2(LRH-A2)和5 mg/kg地歐酮(DOM),將3種催產素放入燒杯中混合均勻后待用。雌魚第1次按1 mL/kg體重的量注射,約12 h后注射第2次,第2次注射量減半,注射后將水溫加溫至29~30 ℃。雄魚不注射催產素。
1.2.2 人工授精 采用濕法授精,具體步驟:使用適量魚安定將大刺鰍親魚麻醉,用毛巾將雌性親魚魚體上的水分擦拭后擠卵,從腹部前端往生殖孔方向將卵子擠于消毒好的不銹鋼盆中。雄性親魚擠精方法類似,再利用注射器吸取擠出的精子,注入裝有生理鹽水的不銹鋼盆中,混勻后倒入放有卵子的不銹鋼盆中,并用另一個不銹鋼盆反復傾倒以充分混勻,完成授精,最后將受精卵均勻倒入準備好的孵化器、孵化池中進行孵化。孵化過程中水溫保持在28~29 ℃之間,孵化池水體的溶解氧應始終保持在5 mg/L以上,池水pH值在7.2~7.8之間。
人工授精后,立即取少量受精卵均勻地鋪于培養(yǎng)皿中,在Olympus顯微鏡下觀察,并用數(shù)碼攝像系統(tǒng)拍照,詳細記錄各時期的發(fā)育特征和時間,以50%以上胚胎達到某期確定為該發(fā)育過程的起始時間,從前一個發(fā)育階段到下一個發(fā)育階段之間的時間間隔為該階段的發(fā)育期間,并通過隨機觀察記錄3個培養(yǎng)皿進行重復觀察驗證。
在卵裂期時,每15 min觀察1次胚胎發(fā)育情況,進入囊胚期后每30 min觀察1次胚胎發(fā)育情況。
(1)胚胎發(fā)育各階段的積溫(℃·h)=此階段胚胎發(fā)育時間(h)×水溫(℃)[14]。
(2)催產率(%)=注射催產素后成功擠出卵子的樣本數(shù)/總樣本數(shù)×100%。
(3)胚胎發(fā)育到原腸中期時統(tǒng)計受精卵數(shù)和總樣本卵數(shù),受精率(%)=受精卵數(shù)/樣本卵數(shù)×100%。
(4)孵化率(%)=出苗數(shù)/樣本受精卵數(shù)×100%。
(5)游標卡尺進行測量卵徑大小、仔魚全長。
分別于5月28日、5月30日、6月1日對大刺鰍進行人工催產繁殖,具體情況見表1。挑選的大刺鰍雌魚體長(32.3±0.05)cm,雄魚體長(44.1±0.05)cm。催產后約10 h,池底有卵子出現(xiàn)后,開始進行人工擠卵。擠出的大刺鰍卵子大部分為成熟卵,呈橙黃色,有少許白色,卵徑(1.94±0.05)mm,沉性卵,具黏性(圖1-a)。3次人工催產獲得的卵重平均約200粒/g,雌性親本平均懷卵量約3036粒/尾,催產率平均為99.20%,受精率平均為82.77%,孵化率平均為77.20%。
表1 人工催產情況
在28~29 ℃水溫條件下,大刺鰍胚胎發(fā)育過程從受精卵到孵出仔魚歷時約50.5 h,主要經(jīng)過受精卵、胚胎隆起、卵裂期(2細胞、4細胞、8細胞、16細胞、多細胞期、桑葚期)、囊胚期(囊胚早期、囊胚中期、囊胚晚期)、原腸胚期(原腸早期、原腸中期、原腸晚期)、神經(jīng)胚期(神經(jīng)胚期、胚孔封閉期)、器官形成期(肌節(jié)出現(xiàn)期、視泡期、尾芽期、肌肉效應期、心跳期)、出膜期等8個階段共22個時期。根據(jù)胚胎發(fā)育各階段的發(fā)育時間與水溫關系,得到整個胚胎發(fā)育過程總積溫約1454.4 ℃·h。各發(fā)育時期主要特征見表2。
表2 大刺鰍的胚胎發(fā)育
2.2.1 受精卵 大刺鰍的成熟卵子受精后吸水膨脹,卵徑(2.15±0.05)mm。大約10 min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呈卵圓形,色澤為金黃色或者橘黃色,極性不明顯,在受精卵內部出現(xiàn)多個大小不等的油球(圖1-b),油球數(shù)隨著受精卵的發(fā)育而逐漸減少,最后形成少量且較大的油球。
2.2.2 胚胎隆起 受精大約0.6 h后,胚胎中細胞質向動物極方向集中,并向上隆起,形成帽狀的胚盤(圖1-c)。
2.2.3 卵裂期 大刺鰍受精卵卵裂只分布在動物極部分,是典型的不完全卵裂方式。受精后1.2 h,受精卵開始分裂,形成2個大小相等形狀相近的細胞球(圖1-d)。受精1.8 h后,出現(xiàn)第2次分裂,該分裂與第1次分裂方向垂直,形成4個大小相近的細胞球,該時期為4細胞期(圖1-e)。受精后3 h,胚胎開始第3次分裂,形成體積較小的8個分裂球(圖1-f)。受精后3.4 h,胚盤開始第4分裂,形成16個小分裂球,該時期為16細胞期(圖1-g)。受精后4.6 h,胚盤分列出多個分裂球,為多細胞期(圖1-h)。受精后7.0 h,胚盤繼續(xù)分裂成桑葚狀,為桑葚期(圖1-i)。
2.2.4 囊胚期 受精后8.2 h,由于胚盤持續(xù)分裂,許多個分裂細胞緊密粘接,顯微鏡下難以看出細胞間隙,形成囊胚狀突起結構,此時為囊胚早期(圖1-j)。受精后8.7 h,囊狀突起高度降低,呈下包趨勢覆蓋在卵黃表面,此時為囊胚中期(圖1-k)。受精后9.6 h,囊狀突起呈明顯下包狀態(tài),囊胚層變扁平,即囊胚晚期(圖1-l)。
2.2.5 原腸胚期 受精后13.2 h,囊胚層繼續(xù)下包至1/2處,胚層邊緣細胞集中形成胚環(huán)結構,此時為原腸胚早期(圖1-m)。受精后16.4 h,下包至2/3處,胚盾出現(xiàn),進入原腸胚中期(圖1-n)。受精后21.8 h,下包至3/4,胚盾延長,形成胚孔結構,此時為原腸晚期(圖1-o)。
2.2.6 神經(jīng)胚期 受精后25.5 h,胚盤繼續(xù)下包至4/5,未包被的卵黃形成栓狀結構,即卵黃栓。胚盾繼續(xù)延長,形成神經(jīng)板。此時為神經(jīng)胚期(圖1-p)。受精后29.8 h,進入胚孔封閉期(圖1-q)。
2.2.7 器官形成期 受精后32.5 h,胚體中部出現(xiàn)肌節(jié),此時為肌節(jié)出現(xiàn)期(圖1-r)。受精后33.8 h,進入視泡期,這時胚體中出現(xiàn)橢圓形黑點(圖1-s)。受精后35.6 h,尾節(jié)呈芽狀出現(xiàn),此時為尾芽期(圖1-t)。受精后37.7 h,配體出現(xiàn)顫動,此時為肌肉效應期(圖1-u)。受精后40.9 h,胚體中出現(xiàn)明顯的類似管狀心臟,微弱顫動,即進入心跳期(圖1-v)。
2.2.8 出膜期 受精后50.5 h,胚體變長,形成橢圓形,尾巴破膜伸出。剛出膜的仔魚肉眼看除2個黑色眼囊外全身透明,仔魚全長平均(6.52±0.05)mm,卵黃囊寬(1.38±0.05)mm、長(2.72±0.05)mm。顯微鏡下仔魚嘴巴會進行緩慢咬合,心跳有規(guī)律,全身紅色血管流動清晰(圖1-w)。
a.成熟卵子;b.受精卵;c.胚胎隆起;d.2細胞期;e.4細胞期;f.8細胞期;g.16細胞期;h.多細胞期;i.桑葚期;j.囊胚早期;k.囊胚中期;l.囊胚晚期;m.原腸早期;n.原腸中期;o.原腸晚期;p.神經(jīng)胚期;q.胚孔封閉期;r.肌節(jié)出現(xiàn)期;s.視泡期;t.尾芽期;u.肌肉效應期;v.心跳期;w.出膜期
對于魚類催產激素的使用,目前廣泛使用的有HCG、LRH-A2、DOM、PG等激素。在激素使用比較研究中發(fā)現(xiàn),魚類對HCG、LRH-A2、DOM這3種激素的混合使用敏感度最高,催產率和孵化率都顯著優(yōu)于單一激素或其他組合。針對大刺鰍人工繁殖技術,目前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混合使用HCG、LRH-A2、DOM這3種催產激素的催產效果最好[15]。同樣,本研究嘗試通過2次注射HCG、LRH-A2和DOM混合物,觀察大刺鰍的產卵效率,結果顯示:催產效率明顯上升,催產后約10 h后即可擠出較為成熟的卵子,產卵量約3036粒/尾,表明通過2次激素刺激能提升大刺鰍的產卵效率。
另外,為初步探索大刺鰍催產的最高溫度,筆者將大刺鰍在29~30 ℃的催產溫度下進行試驗,發(fā)現(xiàn)大刺鰍亦能有效催產。有研究發(fā)現(xiàn),大刺鰍繁殖時間主要是在春夏季節(jié)的4~7月[16],但是在8月底、9月初的水溫較高時,大刺鰍仍會高效產卵[17]。這說明相對于四大家魚,大刺鰍親本的產卵溫度范圍較廣,具備適當?shù)挚弓h(huán)境惡化的能力。
催產出的大刺鰍成熟卵子呈橙黃色、易沉底,具有弱黏性,但隨時間的推移,其黏性會降低。大刺鰍卵徑(1.94±0.05)mm,這與薛凌展[7]和李曉雙[6]等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卵重平均200粒/g,雌性親本平均懷卵量約3036粒/尾,這與劉霆[18]和周惠強[19]等調查的大刺鰍懷卵量相近。
本研究通過在28~29 ℃水溫條件下,培養(yǎng)觀察大刺鰍胚胎發(fā)育情況,將大刺鰍胚胎發(fā)育過程區(qū)分為受精卵、胚胎隆起、卵裂期、囊胚期、原腸胚期、神經(jīng)胚期、器官形成期、出膜期等8個階段22個時期,符合“卵裂-胚體形成-器官分化-孵化出膜”的發(fā)育順序。
水溫是魚類胚胎發(fā)育時間的重要影響因子[20],并且在適當?shù)臏囟确秶?,孵化效率與溫度呈正相關[21-22]。薛凌展[7]研究提出:在(25±1)℃的孵化條件下,大刺鰍受精卵歷時65 h孵化出膜,而本試驗中大刺鰍的胚胎在28~29 ℃水溫下發(fā)育時間約52 h,減少了約13 h,這為大刺鰍規(guī)?;绶N繁殖節(jié)約了時間,提高了孵化效率,且孵化率達77.20%,說明大刺鰍胚胎發(fā)育在28~29 ℃溫度下的孵化效率較高,28~29 ℃是大刺鰍胚胎發(fā)育的適宜溫度。另外,筆者發(fā)現(xiàn)大刺鰍胚胎發(fā)育總積溫約1454.4 ℃·h,該結果略低于薛凌展[7]的研究(1624.5±58.12)℃·h,這可能與孵化溫度的升高有關。本研究詳細記錄了28~29 ℃環(huán)境下大刺鰍胚胎發(fā)育各階段的主要特征及發(fā)育時間,為今后深入開展大刺鰍的生物學、胚胎學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另外,本研究提出的大刺鰍人工繁殖技術,可在生產上指導大刺鰍規(guī)?;咝Х敝?,加快大刺鰍產業(yè)發(fā)展的進程,增加漁民的養(yǎng)殖收入,促進特色高效水產養(yǎng)殖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