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丹
(電子科技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綿陽醫(yī)院,綿陽市中心醫(yī)院,四川 綿陽 621000)
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目前我國約有腦卒中患者700 萬例,近年來每年新增腦卒中患者約200 萬例。據(jù)統(tǒng)計,約有80% 的腦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存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1]。近年來,隨著磁共振技術的發(fā)展,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 療法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rTMS 是指重復利用時變磁場對大腦皮質進行作用,以產生感應電流,改變皮質神經細胞的動作電位,對腦內代謝和神經元電活動產生影響的一種新型神經電生理技術。rTMS 無痛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現(xiàn)已成為臨床上改善腦卒中后肢體障礙的常用療法[2]。本文對我院收治的70 例腦卒中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對進行rTMS 治療的腦卒中患者實施全程護理的效果及對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運動功能的影響。
抽選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70 例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腦卒中的診斷標準。2)經頭顱CT檢查或MRI 檢查被確診患有缺血性腦卒中或出血性腦卒中。3)神志清楚,具有良好的認知功能或僅存在輕度的認知功能損害。4)無全身性疾病。5)無抑郁癥狀。其排除標準是:1)存在原發(fā)性神經功能障礙。2)合并有惡性腫瘤。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5 例患者中有男20 例,女15 例;其年齡為52 ~75 歲,平均年齡(62.5±3.5)歲;其病程為1 ~4 周。對照組35 例患者中有男22 例,女13 例;其年齡為53 ~75 歲,平均年齡(63.4±3.6)歲;其病程為1 ~4 周。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rTMS 治療,方法是:采用CCY-1 經顱磁刺激治療儀對患者進行治療,治療頻率為0 ~80 Hz,治療強度為1.4 ~5.0 Tesla。在治療過程中,需保持治療室內的安靜與舒適。避免在治療過程中移動患者的頭部,將電極固定在線圈相交的中點位置。每次治療25 min,每天治療1 次。持續(xù)治療5 d 為一個療程,共治療6個療程(兩個療程之間應間隔2 d)。在治療期間,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對其進行飲食指導、生活起居護理等。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全程護理。方法是:1)病情觀察。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血壓、尿量的變化、24 h 液體出入量,并注意監(jiān)測其意識障礙的嚴重程度(留意其是否出現(xiàn)嗜睡、昏睡、昏迷等情況)。2)飲食指導。對于吞咽功能正常的患者,應告知其盡量攝入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飲食,多攝入新鮮的蔬果,嚴禁攝入辛辣飲食,不要喝咖啡和茶,并督促其戒煙戒酒。對于存在輕度吞咽困難癥狀的患者,協(xié)助其進食半流質食物。對于存在中重度吞咽困難癥狀的患者,為其留置胃管,并遵醫(yī)囑對其進行鼻飼。3)生活起居護理。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患者需保持絕對臥床2 ~4 周。在此期間,應每2 h 協(xié)助其翻身1 次,并抬高其患肢,以加快其患肢的血液回流,避免其發(fā)生患肢腫脹。盡可能地不要搬動患者。若必須要搬動患者,應先輕輕地抬起其頭部,使其頭部保持水平,并注意避免震動其頭部。告知患者避免用力咳嗽、排便等。4)康復訓練指導。對于意識清楚、生命體征穩(wěn)定的患者,在其病情不再發(fā)展48 h 后即可指導其開展肢體康復訓練、語言功能訓練等康復訓練。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患者在絕對臥床2 周后逐漸開始開展上述康復訓練。5)rTMS 治療的護理。在對患者進行rTMS 治療前,詢問其既往病史,確認其是否存在進行rTMS 治療的禁忌證(如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等器官的疾病、有腦部手術史或癲癇病史等)。協(xié)助患者進行頭顱CT 檢查、腦電圖檢查和心電圖檢查等輔助檢查。在進行治療的前一天,協(xié)助患者洗頭。在確認患者的8 字型磁刺激線圈中心切入點后,做好標記。在開始治療前,嚴格執(zhí)行患者的信息查對,告知其治療過程中應遵醫(yī)囑配合治療,避免亂動或做出抗拒行為。協(xié)助患者仰臥在治療臺上,告知其微微閉合雙目,放松全身,并為其帶好耳機,以避免磁刺激線圈產生的高頻噪音損傷其聽力。在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出現(xiàn)頭痛、癲癇、耳鳴、聽力障礙等不良反應。對于出現(xiàn)上述不良反應的患者,及時對其進行相應的處理。治療結束后,撤除磁刺激線圈與耳機,囑咐患者在治療室的躺椅上休息,并繼續(xù)觀察其是否出現(xiàn)不良反應,必要時可測量其脈搏、血壓或協(xié)助其進行心電圖檢查。30 min 后護送患者返回病房。6)不良反應的觀察和護理。進行rTMS 治療可誘發(fā)癲癇,此不良反應的產生與經顱磁刺激的強度、頻率和刺激部位等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性。進行高頻率、高強度經顱磁刺激誘發(fā)癲癇的風險遠高于進行低頻率、低強度經顱磁刺激。在患者接受rTMS 治療后,應密切觀察其是否發(fā)生癲癇。在患者出現(xiàn)抽搐癥狀時,應及時對其進行保護性處理。協(xié)助其保持平臥位,使其頭偏向一側,為其取下假牙,松開領口和褲帶,并在其上下臼齒間放置開口器或壓舌板。及時為其清理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必要時可對其進行負壓吸引處理。協(xié)助其進行吸氧,氧流量為2 ~4 L/min。頭痛和頭部不適是接受rTMS 治療后患者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大多為輕度或中度的頭頸部疼痛。在患者接受rTMS 治療后,應密切觀察其是否存在頭頸部疼痛等不適癥狀,并安排其在光線柔和、空氣清新的病室內休息,必要時可遵醫(yī)囑為其使用止痛藥。
觀察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運動功能、生存質量和不良反應(癲癇、肢體抽動和頭痛)的發(fā)生情況。采用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定。該量表的評價維度包括身體反射活動、伸肌協(xié)同運動功能和屈肌協(xié)同運動功能,總分為66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運動功能越好。采用Barthel 指數(shù)評定量表評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該量表的評價項目包括吃飯、上廁所、梳洗、洗澡、穿衣、走路等,總分為100 分。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越強。根據(jù)患者Barthel 指數(shù)評定量表的評分將患者對他人的依賴程度分為完全依賴、嚴重依賴、中度依賴、輕度依賴和無依賴。完全依賴:患者Barthel 指數(shù)評定量表的評分不足20 分。嚴重依賴:患者Barthel 指數(shù)評定量表的評分為20 ~60 分。中度依賴:患者Barthel 指數(shù)評定量表的評分為61 ~90 分。輕度依賴:患者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的評分為91 ~99 分。無依賴:患者Barthel 指數(shù)評定量表的評分為100 分。(總例數(shù)- 無依賴例數(shù))/ 總例數(shù)×100%= 對他人的依賴率。采用自擬的生存質量評價量表對患者的生存質量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軀體功能、自我感覺、社會功能和物質生活四個評分項,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存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1.0 軟件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護前,兩組患者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的評分相比,P>0.05。治護10 d后和治護20 d 后,觀察組患者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治護前后兩組患者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評分的對比(分,± s)
表1 治護前后兩組患者簡式Fugl-Meyer 運動功能評定量表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治護前治護10 d 后 治護20 d 后觀察組(n=35) 25.55±4.56 42.25±5.3765.36±6.25對照組(n=35) 26.65±4.68 32.55±5.2749.55±5.56 t 值0.9967.62711.181 P 值0.3230.0000.000
治護后,觀察組患者對他人的依賴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治護后兩組患者對他人依賴程度的對比
治護后,觀察組患者的軀體功能評分、自我感覺評分、社會功能評分和物質生活評分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3。
表3 治護后兩組患者各項自擬生存質量評價量表評分的對比(分,± s)
表3 治護后兩組患者各項自擬生存質量評價量表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軀體功能評分自我感覺評分社會功能評分物質生活評分觀察組(n=35)92.55±3.2587.33±3.3990.22±3.2591.50±3.05對照組(n=35)75.55±3.3274.33±2.6570.17±2.5073.15±2.25 t 值21.64817.87428.92928.643 P 值0.0000.0000.0000.000
治護后,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2.86%)低于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31.43%),P <0.05。詳見表4。
表4 治護后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的對比
據(jù)統(tǒng)計,約有80% 的腦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存質量可受到嚴重的影響。如何有效地恢復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是目前臨床上研究的熱點。大量的研究表明,進行rTMS 治療可有效地改善腦卒中患者的運動功能[3]。但有研究指出,接受rTMS 治療的腦卒中患者常因對該療法缺乏了解而出現(xiàn)對治療配合度不高的情況。因此,對于接受rTMS 治療的腦卒中患者,臨床上應積極地對其進行相關護理。筆者認為,在對接受rTMS 治療的腦卒中患者進行護理期間,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在治療前,護理人員應詳細地向患者講解進行rTMS 治療的方法、目的、效果、可能引起的不良反應及應對的措施,以避免其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抗拒行為,提高其對治療的配合度。2)在治療前,應確認患者是否存在進行rTMS 治療的禁忌證,并協(xié)助其進行頭顱CT 檢查、心電圖檢查和腦電圖檢查等輔助檢查[4]。3)在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應陪伴在患者的身邊,并實時為其講解進行各項治療操作的目的,以防止其抗拒治療。治療后,應盡快為其撤除耳機和磁刺激線圈,并密切觀察其是否出現(xiàn)不良反應。4)癲癇和頭頸部疼痛是接受rTMS 治療后患者常見的不良反應。在患者回到病房后,護理人員應注意觀察其是否存在頭痛、頭暈、肢體抽動等癥狀。在患者出現(xiàn)肢體抽動癥狀時,應及時對其進行保護性處理。告知患者在接受rTMS 治療后出現(xiàn)輕度的頭頸部疼痛癥狀屬于正常現(xiàn)象。對于疼痛癥狀劇烈的患者,應遵醫(yī)囑為其使用止痛藥[5-6]。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對進行rTMS 治療的腦卒中患者實施全程護理的效果較好,可有效地改善其運動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和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