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媛,汪治華
(1. 西安醫(yī)學院,陜西 西安 710021 ;2. 西安市兒童醫(yī)院內(nèi)分泌遺傳代謝科,陜西 西安 710003)
矮小癥是指在相似的生活環(huán)境下,身高低于同種族、同性別、同年齡正常人群平均身高2 個標準差,或低于第3 百分位數(shù)的一種疾病。矮小癥的病因較為復雜。對此病患兒的病因及臨床特征進行分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主要分析497 例6 ~11 歲矮小癥患兒的病因及臨床特征。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8 年12 月至2019 年11 月期間西安市兒童醫(yī)院收治的497 例矮小癥患兒。其中,男性301 例,女性196 例。
回顧性分析497 例矮小癥患兒的臨床資料,主要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矮小家族史、出生史、生長發(fā)育史、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影像學檢查結(jié)果、遺傳學檢查結(jié)果。其中實驗室檢查主要包括生化檢查、內(nèi)分泌檢查。影像學檢查主要包括骨齡檢查、垂體磁共振檢查、腹部彩超檢查。遺傳學檢查包括基因檢查和染色體檢查。
1)統(tǒng)計這些患兒的病因。觀察不同性別患兒病因的分布情況。根據(jù)這些患兒的身高標準差比值(standard deviation Score,SDS)評估其病情的嚴重程度。若患兒的身高SDS >-3,表示其患有一般矮小癥;若患兒的身高SDS ≤-3,表示其患有嚴重矮小癥。比較不同身高SDS 患兒的病因。2)比較病因為患有GHD 的患兒與病因為患有ISS 的患兒就診年齡、身高、身高SDS、體質(zhì)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骨齡、骨齡落后值、身高距同年齡同性別個體身高第三百分位數(shù)的差值(ΔP3)。
采用SPSS 26.0 統(tǒng)計軟件對本研究的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shù)和四分位數(shù)間距[M(P25~P75)]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非參數(shù)(Mann-Whitney U 檢驗)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導致這些患兒發(fā)生矮小癥的原因包括患有生長激素缺乏癥(growth hormone deficiency,GHD)、 特發(fā)性矮?。╥diopathic short stature,ISS)、性早熟、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垂體柄阻斷綜 合 征(pituitary stalk interruption syndrome,PSIS)、多種垂體激素缺乏癥(multiple pituitary hormone deficiency,MPHD)、遺傳性疾病及出生時為小于胎齡兒(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在病因為患有GHD、ISS、PSIS 及出生時為SGA的患兒中,男性患兒所占的比例均高于女性患兒,P<0.05。在病因為患有性早熟、甲狀腺功能減退癥、MPHD、遺傳性疾病的患兒中,男性患兒所占的比例均低于女性患兒,P<0.05。在身高SDS ≤-3 的患兒中,與病因為患有ISS、性早熟、甲狀腺功能減退癥、PSIS、MPHD 的患兒相比,病因為患有GHD、遺傳性疾病及出生時為SGA 的患兒所占的比例均較高,P<0.05。在身高SDS >-3 的患兒中,與病因為出生時為SGA 及患有性早熟、甲狀腺功能減退癥、PSIS、MPHD、遺傳性疾病的患兒相比,病因為患有GHD、ISS 的患兒所占的比例均較高,P<0.05。詳見表1。
表1 這些患兒的病因[ 例(%)]
病因為患有GHD 與病因為患有ISS 的患兒就診年齡及身高相比,P>0.05。病因為患有GHD與病因為患有ISS 的患兒ΔP3、身高SDS、BMI、骨齡、骨齡落后值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病因為患有GHD 與病因為患有ISS 的患兒臨床特征的比較[M(P25 ~P75)]
矮小癥的病因較為復雜,常見的病因主要包括患有GHD、ISS、家族性矮小、體質(zhì)性青春期延遲、甲狀腺功能減退癥、特納綜合征及出生時為SGA。本次研究中,這些患兒的病因以GHD 最為常見。這與國內(nèi)大部分研究結(jié)果相符[1-3]。也有研究結(jié)果顯示,ISS 為矮小癥的常見病因[4-5]??梢?,矮小癥的主要病因是GHD 和ISS。目前,臨床上主要采用生長激素激發(fā)試驗診斷GHD。但此試驗的結(jié)果易受患兒的營養(yǎng)狀況、性發(fā)育情況、生長激素分泌模式及抽血時機等因素的影響。本次研究中,這些患兒ISS 的發(fā)生率為41.9%。ISS 包括家族性矮小和體質(zhì)性青春期延遲。在兒童期因身材矮小進行生長激素激發(fā)試驗的結(jié)果正?;蚱偷幕純海洳∏槌1辉\斷為ISS 或GHD。與GHD患兒相比,存在家族性矮小遺傳因素的患兒進行生長激素治療的效果較差。貧困地區(qū)的診療條件有限,一些矮小癥患兒的病因往往被歸結(jié)為ISS。有報道指出,ISS 的發(fā)生與生長軸關(guān)鍵基因有關(guān)[6]。臨床上在診斷ISS 時一定要慎重,要確保生長激素激發(fā)試驗的準確性,必要時可對患兒進行遺傳學檢查。遺傳性疾病的種類繁多,引發(fā)矮小癥的程度較重,患兒的治療效果不理想。目前,先天性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已經(jīng)納入到矮小癥病因的常規(guī)篩查中。
本研究針對矮小癥常見病因(GHD 和ISS)的臨床特征進行分析并比較。結(jié)果顯示,GHD 患兒的BMI 高于ISS 患兒,這可能與生長激素可促進機體代謝、減少脂肪組織的含量、抑制脂肪酶的活性、提高外周血中游離脂肪酸的水平、促進脂肪分解有關(guān)[7]。當人體內(nèi)缺乏生長激素時,代謝速度會變得緩慢,BMI 會隨之升高。本研究中,GHD 患兒ΔP3 和身高SDS 明顯低于ISS 患兒,且骨齡落后程度大于ISS 患兒。這提示,和ISS 患兒相比,GHD 患兒身高受損更嚴重。研究發(fā)現(xiàn),由垂體分泌的生長激素會隨著血液循環(huán)到達肝臟,可促進肝臟分泌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然后經(jīng)肝臟到達血液循環(huán),并可作用于長骨兩端的骺軟骨,從而可促進骨的分化及生長。本研究中身高SDS ≤-3(嚴重矮小癥)患兒最常見的病因是患有GHD,身高SDS >-3(一般矮小癥)患兒最常見的病因是患有ISS,這與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2]的結(jié)果基本一致。此外,遺傳性疾病的患病率在嚴重矮小癥患兒中所占的比例明顯高于一般性矮小癥患兒。這提示,遺傳性疾病對小兒身高的影響更大。本研究中涉及的遺傳性疾病種類較多,主要包括特納綜合征、軟骨發(fā)育不全、Silver-Russell 綜合征、X 連鎖顯性低磷性佝僂病等。矮小癥患兒病情的嚴重程度是判斷其病因的可靠依據(jù)。
本研究的結(jié)果顯示,497 例6 ~11 歲矮小癥患兒的病因主要是患GHD 和ISS。其中,男性患兒的病因主要是患有GHD、ISS、PSIS 及出生時為SGA,女性患兒的病因主要是患有性早熟、甲狀腺功能減退癥、MPHD、遺傳性疾病。嚴重矮小癥患兒的病因主要為GHD、遺傳性疾病。一般矮小癥患兒的病因主要是為GHD 和ISS。病因為患有GHD 的患兒與病因為患有ISS 的患兒ΔP3、身高SDS、BMI、骨齡、骨齡落后值存在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