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澤
新聞采寫中,從新聞價值的準確判斷到角度和題材的精準選取,再到稿件的撰寫,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科學指導作用貫穿始終。作為一個省級黨報駐地方站20多年的記者對此深有體會。本文結合駐站采寫的一些新聞實例,就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指導新聞采寫談點淺知拙見。
沒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指導的新聞采訪,很易迷失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fā)展一般規(guī)律的科學,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tǒng)一、唯物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tǒng)一。新聞采訪,是采訪者對客體事物的認識過程,也是采訪者通過觀察、傾聽、思索而做出分析判斷的過程。實踐對理論具有決定作用,理論對實踐有反作用,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大千世界,紛繁復雜,新聞采訪實踐活動要想對客體進行客觀公正的認識,必須有科學理論進行指導和分析,而這一理論非馬克思主義哲學莫屬。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經實踐證明的真正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新聞采訪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科學指導下,才易駛向成功。陸定一認為,新聞是對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其義不言自明,真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而客觀事實屬于存在、物質的范疇,報道屬于精神、意識的范疇,這符合辯證唯物論的觀點。然而,報道是事實的報道,并不是簡單的“具體真實”,更不是空洞的議論,而應是“總體真實”,這才符合馬克思唯物辯證法的普遍聯(lián)系觀點及兩點論和重點論的觀點??梢?,新聞采寫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指導下,才能全面、真實地反映社會的方方面面,完成新聞傳播的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首先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領,也是領導干部必須普遍掌握的工作制勝的看家本領?!盵1]新聞工作當然也不例外。新聞采訪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指導下,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矛盾中分辨出事物發(fā)展的本質和主流,才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辨是非、分真假、斷美丑,寫出弘揚主旋律、充滿正能量的新聞報道。
新聞采訪過程中,面臨的困惑很多,諸如眼前的事實信息是否具有新聞價值?選擇的報道角度和題材是否精準?等等,總結這些年的新聞采訪經驗,歸納起來就是,學會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去思考、分析和判斷,定會收獲精彩。
記者所駐地建市只有二十多年,建市之初,該市提出了發(fā)展楊樹產業(yè),當時執(zhí)政者的出發(fā)點是,楊樹是速生林木,10年左右便可產生經濟效益,群眾也很認可,都稱其為“綠色銀行”。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都包含著內在矛盾性,矛盾雙方既統(tǒng)一又斗爭,推動事物的發(fā)展和轉化。同時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在此基礎上抓住關鍵、找準重點。記者據此觀察分析這一產業(yè),不斷調整新聞采寫視角。從楊樹改善生態(tài)、致富百姓等角度,采寫了《61根楊樹條“長”成生態(tài)富民大產業(yè)》《一棵楊樹長成的億元產業(yè)》等一批稿件。但楊樹品種單一又帶來了滿天飛絮等問題,只是由解決主要矛盾而帶來的次要矛盾。于是記者又從木材產業(yè)轉型升級、楊樹品種更新改造等角度,采寫了《一根木一根紗領舞轉型升級》《生態(tài)再造,宿遷將告別千村一“楊”》等多篇稿件。
新聞采寫過程中,采寫者應學會用矛盾的思維,去統(tǒng)籌解決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這樣,報道的視角才會找得精準。
新聞的真實,既是個性與共性的統(tǒng)一,也是現(xiàn)象與本質的統(tǒng)一。新華通訊社原總編輯南振中認為,“事物的本質總是透過許多‘泡沫’一樣的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來的?!盵2]顯然,表象很易掩蓋本質。只有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指導下去分析,才能揭示出事物的本來面目。
記者駐地所屬某縣20世紀九十年代曾是一個全省聞名的窮縣。當時寬帶網剛出現(xiàn)不久,一名農村婦女到縣電信局要求裝寬帶,電信局的同志認為她是在開玩笑。因為裝寬帶當時連地方政府機關都不敢想。一個農村婦女裝寬帶網干嗎?其背后真相令人好奇。記者深入采訪發(fā)現(xiàn),這個村是完全的花卉苗木村,花農們聽說寬帶網速快銷花快,便去電信局申請裝寬帶。被采訪的農民說:網絡是媒介,也是充滿財富的大世界,用得好就能賺大錢。一句話道出了裝寬帶背后的真相,也給報道提供了鮮活題材。
事物的現(xiàn)象是外在的表現(xiàn)形式。采訪者只有深入實地觀察、調研,獲得感性認識,然后通過思考分析、加工制作,獲得本質認識。抓住了本質,報道才有深度。
20世紀80年代,耿車探索出廢舊物資回收加工發(fā)展路徑,被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稱為“耿車模式”。在30多年時間里,這一模式壯了鄉(xiāng)鎮(zhèn)經濟,富了百姓口袋,但也讓當?shù)馗冻隽恕熬桓液?,種糧不能吃”的沉重環(huán)境代價。
一個事物的發(fā)展往往是一個“不平衡→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波浪式前進、循環(huán)往復式上升的過程。用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去分析“耿車模式”,記者發(fā)現(xiàn),“新的不平衡”已很明顯,革新已勢在必行。果不其然,2015年底,市區(qū)鎮(zhèn)村聯(lián)動,用66天時間對廢舊物資回收加工實現(xiàn)了“徹底禁、禁徹底”。記者立即就此采寫了《守護好生態(tài),宿遷揮別“耿車味”》稿件。禁,只是為了“新的平衡”。隨后,耿車用3年時間走上了一條電子商務產業(yè)富民之路,“耿車模式”迎來了新的春天。記者又采寫了《揮別“耿車味”,迎來“耿車綠”》。這些報道都在報紙頭版發(fā)出,并被地方館存展出。
新聞大多通過事實的變動表現(xiàn)出來。劉志宣認為,“變動是什么?它是一種誕生,一種變化,一種發(fā)展,一種進程,不是已知、常情、常理的反復再現(xiàn),它是從未有過的事物的突現(xiàn)。有價值的新聞就是要追求這種變動性?!盵3]采寫者要善于用發(fā)展觀去對事實出現(xiàn)的新變化、新發(fā)展客觀地加以分析總結,采寫出站位高、分量足的報道。
新聞漫畫《便民》 王鵬/作(新華社發(fā))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把人民群眾所思所想所盼作為采訪的方向和重點,深入群眾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才能真正掌握社會科學方法。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觀的基本立場。新聞專家梁衡歸納中央機關報駐地方記者的任務,其中兩條為:“反映地方干群在各方面工作中的新創(chuàng)造、新思想”“反映群眾的思想動態(tài),有什么新建議、意見、要求”。[4]
記者駐地所屬某縣被稱為“中國花木之鄉(xiāng)”,花農們?yōu)榱酥赂辉谏a、銷售等領域內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這些“新創(chuàng)造、新思想”大都變成了記者的新聞報道,如《賣干花每天能賣一個桃花島呢!》《“沭陽‘雙11’每秒發(fā)出快遞11件”》等。新時代為各行各業(yè)勇于創(chuàng)新致富的廣大群眾提供了發(fā)揮才干的舞臺,聚焦他們,新聞報道不只素材多,而且視野開闊。
讓人民群眾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角,是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也是新聞最真實的本源。新聞采寫既要根據人民群眾的需要,向他們提供適用的新聞作品,又要自覺地走進人民群眾中,增進同群眾的感情,同群眾打成一片,向群眾學習,為人民采寫,為時代放歌。
新聞采寫,如果離開科學的理論指導,便無法正確地認識和探尋新聞采訪活動的現(xiàn)象及其規(guī)律。為此,必須找準馬克思主義哲學指導新聞采訪實踐工作的契合點,將其認識論、方法論貫穿到新聞采訪的全過程,才能寫出人民喜愛的引領時代的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