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教育應該從校門口開始,就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溫度,營造出時時、處處有教育的良好氛圍。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就可以學會用善意去對待別人,就會相信人間有美德、世界有真理,就會把這種關心他人的感情、行為從學校擴展到其他環(huán)境中去,進而升華為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的高尚情操。
每個工作日早上,我總會風雨無阻地出現(xiàn)在校門口,微笑著向每一位上學的學生問好,堅持這一習慣已有二十多年了。我始終覺得好的教育應從校門口開始。我希望用自己的笑臉和問候讓每一位學生感受到教育的溫暖,讓他們帶著愉悅的心情邁進校園,讓教育自然發(fā)生,讓學生自覺生長。
一、校門口是感知學校溫度的場所
“一切美好源于開始”,學生接觸校園的第一站就是校門口。在校門口感受到的氛圍,就是學生對學校的第一印象。學生帶著怎樣的情緒上學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效果。如果學生一進校門就能感受到校園親切溫暖的場景,就會愿意來學校,帶著良好的情緒狀態(tài)去學習,學習效果自然不會差。因此,想辦法在校門口營造溫暖的氛圍,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溫度,是學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教育過程實質上是師生之間相互影響的過程。良好的關系既是教育的結果,又是教育的手段。曾經有一句話對我觸動很大:“要讓孩子笑起來,我們的民族才有未來?!币虼?,我每天堅持在校門口笑迎學生,就是要讓每一個孩子笑著走進校園。我們不要讓社會和家長形成的內卷、焦慮、壓力傳導到孩子身上,而要讓他們感受到學校的溫暖和教育的美好?!坝H其師,信其道”,學生對學校有好感、對老師有好感,才愿意來學校、樂于接受老師的教誨。有感情的教育更多地是一種熏陶和浸潤。老師每天給孩子笑臉,孩子就跟你親;讓孩子們自信地笑起來,我們的民族才有未來。
在校門口及時對學生施以鼓勵,我是毫不吝嗇的。如果看到有學生拿著自己的手工作品、喜愛的課外書走進校門,我就會主動走向前去表示欣賞、給學生點贊。讓學生帶著自信的眼神進入校園,就是為他們新的一天送上的一重喜悅。其他的學生看到這一場景,也會模仿著多讀書、多展示特長,期待著在校門口得到校長的點贊和鼓勵,這樣就會不斷傳遞積極向上的力量。
當然,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感覺上,傳遞溫度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人的一切活動都處于一種特定的關系之中,關系制約著人的活動方向、積極性和效能,學校教育也是如此。我堅持出現(xiàn)在校門口的原因之一就是深信“學生帶著怎樣的情緒上學,直接影響著他的學習效果”。要讓學生學習效果好,就要讓學生感知教育的溫度,就要讓他對學校有所向往。
二、校門口是養(yǎng)成行為習慣的場所
任何一種習慣都是在反復練習中養(yǎng)成的。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有助于其健康成長、持續(xù)發(fā)展,可養(yǎng)成的過程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一種良好的習慣,首先要讓學生懂得為什么要這么做的道理,從思想上加以認同,只有明白了道理,才能使學生自覺地按照教師提出的要求去做,變“要我做”為“我要做”。
兩年前,學校因拆除重建搬到過渡校區(qū)。每天早上,有很多孩子是家長開車送來上學的,因為早上送的時間比較集中,不少家長和孩子因趕時間而隨處停車、不走斑馬線等現(xiàn)象比較普遍。為了學生安全,學校成立了安全勸導小組,在校門口對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學生一一進行安全教育,有時還帶著他們重走一遍斑馬線,用實踐來強化其安全意識。為了擴大教育面,我們引導學生采取“小手拉大手”的方式,通過孩子來“教育”家長不得隨便停車、任意穿行馬路,要根據(jù)交通規(guī)則和學校的要求靠邊停車。經過“反復抓,抓反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之后,學生、家長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習慣逐步養(yǎng)成,家長接送孩子的車輛都能按照交通指引有序通過,學生過馬路也逐步安全有序。
前段時間,羅湖交警在我校門口執(zhí)勤時驚訝地發(fā)現(xiàn),翠竹學校有260多個學生乘坐電動車上學,沒有一個學生不戴頭盔。他們很驚訝,問我是怎么做到的?我說是潛移默化的教育帶來的改變。因為自提出整治不戴頭盔的方案后,學校在校門口安排了值日老師,對不戴頭盔的學生和家長一一進行勸導。有些家長剛開始還不理解,因為天氣熱,好多家長不愿意帶頭盔。有些家長還說:“我的安全我負責,你管那么多事干嘛!”為此,我與值日行政、值日教師一道不厭其煩地對家長、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安全教育,同時通過“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引導家長給孩子做榜樣,嚴格遵守交通規(guī)則。慢慢地,所有的家長和學生都逐漸提升了安全意識,形成了騎車戴頭盔的良好習慣,大大減輕了交警的管理壓力。
在校門口,我每天還會檢查學生的隊禮標不標準、衣著整不整潔、“四走”規(guī)范是否遵守、防疫要求是否落實等問題,目的就是要從校門口開始對學生施加影響,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此外,我堅持在校門口跟學生打招呼還讓學生養(yǎng)成了上學不遲到的習慣,因為他們知道,每天早晨,校長都會在校門口歡迎他們,作為學生要養(yǎng)成守時的好習慣。事實證明,孩子是可塑的,好的習慣在學生上學的第一天就應該加以培養(yǎng),只要你善于和學生共處,把握每一個珍貴的“第一次”,很快就會發(fā)現(xiàn)良好的習慣正在悄然形成。
三、校門口是融洽家校關系的場所
校門口是家校溝通最方便的場所。特別是在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學校加強了對進出校園人員的管控,原則上不讓非教學人員進入校園,家長也不例外。但家長總會有一些疑問需要聽取學校解釋、總會有一些誤會需要雙方化解、總會因為孩子的一些矛盾需要現(xiàn)場調解。因為家長都知道我每天都會站在校門口迎接學生,所以校門口就成了一個家校溝通的特殊場所。家長有哪些疑惑、有哪些建議,都可以在第一時間反饋給學校管理者,學校管理人員也可以第一時間給予反饋、作出反應,從而更好地提高學校辦學水平和管理效能。如果家長有什么意見要反映、有什么矛盾要調解,也可以及時找到舒緩情緒、宣泄不滿的場所,在值日行政和值日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理性溝通來化解矛盾、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家校溝通的效能,融洽了家校關系。
學校在校門口傳遞教育溫度的范圍還可以延伸得更遠。比如有學生落下東西,家長不用因為疫情原因進不了校園而焦慮,可以通過校門口的保安員、老師抑或值日生,第一時間將把物品遞到孩子手上。這樣的安排讓家長們感到暖心,也讓孩子們在感受到父母之愛的同時,還感受到值日行政、值日教師、保安員、值日生等對自己的關心。我們就是通過這樣一些細節(jié),讓學生感受到學校里時時、處處、人人都在傳遞著愛,都在守望和支持他們的成長與發(fā)展。這種熏陶和感染會幫助學生長大之后孕育人間大愛,會主動考慮他人、幫助他人、奉獻愛心。同時,家長也會被這樣溫暖、貼心的細節(jié)所感動,對學校逐漸產生親近感,對學校各項工作的支持度也會大大增強。
四、校門口是培養(yǎng)生命自覺的場所
葉瀾教授說教育的本質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我非常認同這句話。這句話中最核心的兩個字就是“自覺”,自覺就是自己喚醒內心,自己想要向上向善,自己約束和引導自己往某個方向走。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用笑臉來迎接學生走入校園,這時,教育便開始發(fā)生了。按照投射效應,教師跟孩子打招呼,大多數(shù)孩子下一次自然會跟教師打招呼,互相問好就會慢慢變成一種自覺自主的行動。我看到學生如果沒有按照學校的“四走”規(guī)范要求來走,就會提示學生重新按規(guī)則走一遍,這也是對學生規(guī)則意識的一種培養(yǎng)。在校門口,我除了關注學生表現(xiàn),還特別關注校園環(huán)境是否整潔,引導學生珍惜所有為他們成長服務的勞動人員的辛苦付出,包括打掃衛(wèi)生的阿姨、花匠,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意識。在校門口,每天除了值日行政之外,還有值班教師和值日學生。教師通過師生互動,可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加以引導,學生也會因為看到老師的微笑而倍感親切,尊師重道的氛圍自然而然地從校門口根植起來。學生與值日生之間的互動會有更多的教育效果,因為學生是最清楚學生規(guī)范的,隊徽有沒有戴、紅領巾戴得是否端正、隊禮是否標準,值日生都會及時指出并給予提示。此時,學生互動既是一種提示,也是一種規(guī)則意識的傳遞,學生的行為就會慢慢向好,良好的學風校風也會蔚然而成。
學校是學生一生中可塑性最強時期的主要學習場所。我們的教育應該從校門口開始,就讓學生感受到教育的溫度,營造出時時、處處有教育的良好氛圍。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就可以學會用善意去對待別人,就會相信人間有美德、世界有真理,就會把這種關心他人的感情、行為從學校擴展到其他環(huán)境中去,進而升華為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的高尚情操。總之,校門口是彰顯人性的教育地點,它能讓人感受溫暖,可以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人生習慣、涵養(yǎng)自信陽光的品格。我用我二十多年的堅守證明:好的教育應從校門口開始。
【孔文東,深圳市翠竹外國語實驗學校校長,正高級教師】
責任編輯︱趙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