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鳳麗
中國人自古就重視成人這個問題,并習慣通過一套完整的禮儀活動,實現(xiàn)對成人身份的確認,這就是成年禮,古時稱為冠禮。
冠禮的歷史非常早,而且文獻中的相關記載也較為豐富。先秦文獻《儀禮》中《士冠禮》篇,對冠禮的程序進行了明確記載;《禮記》中還有專門的《冠義》篇,闡明了冠禮的文化內(nèi)涵,足見當時社會對冠禮的重視程度。
隋唐時期,冠禮一度衰落,宋明時得到了明顯改善,司馬光、朱熹等人開始倡導恢復冠禮。在民間,冠禮與婚禮結合發(fā)展成為主流趨勢。
清代,士大夫階層的冠禮幾乎消亡,只有民間還保留著“過十二歲”“圓鎖”等具有成年禮意義的習俗?,F(xiàn)今,除了部分地區(qū)保留著成年禮習俗外,學校逐漸成為傳承成年禮的重要地點。
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冠禮經(jīng)歷了跌宕起伏,但是人們對它的認知并未發(fā)生根本變化,那就是它具有“責成人之道”的重要價值。那么,究竟怎樣才算是成人?成人的標準有哪些?
首先,舉行冠禮有一定的年齡限制。儒家認為,冠禮是成人的標志,成人必須具備一定的能力素養(yǎng)。人在不同年齡段的能力不同,需要學習的東西也不同,這樣,到了20歲,才有了充足的文化基礎和能力,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人?!抖Y記·曲禮》中規(guī)定“男子二十,冠而字”,此時要為他舉行成年禮。
其次,冠禮蘊含豐富?!抖Y記·冠義》較為集中地闡釋了成人之道的具體內(nèi)容:“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焉?!?/p>
先秦時期,通過“加冠”這種方式使之成為成人,然后要求他行成人之禮儀。行成人之禮儀,就是要求他以人子、人弟、人臣、晚輩的身份行禮做事,具有孝、悌、忠、順的德行。因此古人認為冠禮非常重要,“冠者,禮之始也”。
為了凸顯內(nèi)涵的不同,“三加冠”成為冠禮的核心儀式。
《儀禮·士冠禮》中記載,三加冠,首加緇布冠。緇布冠本是一塊黑色的布,是為了教育年輕人不要忘記祖輩創(chuàng)業(yè)艱辛。在三種冠中,緇布冠地位最低,代表治人的資格,給孩子戴上緇布冠,主要是希望他從此拋棄幼稚童心,謹慎地修養(yǎng)成人之德。儀式中還要念祝辭,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德。壽考惟祺,介爾景福?!?/p>
緇布冠之后,還要再加皮弁,祝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德。眉壽萬年,永受胡福。”皮弁是用白色鹿皮縫制的,與朝服配套使用,代表著武力、軍事,希望加冠者從此以后保持成人的威儀而不懈怠,繼續(xù)修養(yǎng)自己的德行。
第三次加冠是加爵弁,祝曰:“以歲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德。黃耇無疆,受天之慶?!本敉ā叭浮?,在祭祀等重要場合佩戴。
經(jīng)過三次加冠,冠服也越來越尊貴,這都是嘉勉加冠者以后有所成就。三次加冠,逐次賦予加冠者新的身份和責任,希望加冠者在將來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成人。
另外,加冠之后還要命字。古時,出生時由父親取名,舉行冠禮時,再由正賓取一個表字?!抖Y記·冠義》說:“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痹谏鐣煌校c字使用的場合不同,只有長輩對晚輩或是尊者對卑者才能直呼其名,平輩之間、晚輩對長輩要稱字,表示尊敬。
冠禮的意義,除了在儀式上賦予加冠者新的身份外,還要求他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做合格的社會人。一個人只有注重自己的“容體”“顏色”“辭令”,才能真正理解“禮”的意義,才能正確處理好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
雖然,《儀禮》《禮記》的時代已經(jīng)離我們很遙遠,現(xiàn)在不再舉行傳統(tǒng)冠禮,但是冠婚結合的民間習俗、共青團組織的成人儀式還廣泛存在,冠禮賦予年輕人“成人之道”的價值意蘊,依舊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一個人只有懂得“成人之道”,才能準確認知自己的身份和社會角色,才能努力地去學習、工作,整個社會才能良性運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