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棟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構建切實可行的資助育人工作長效機制能夠協(xié)助政府以及高校實現精準扶貧,高校如何落實資助育人工作是現階段值得深思的重要課題。然而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存在資助效果評估與反饋不足、重物質輕培養(yǎng)、貧困認定傷害部分學生的自尊心、資助對象認定不準確等問題,可以通過精確識別資助對象、創(chuàng)新資助方式、構建教育引導機制、完善監(jiān)督反饋機制等方式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確保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可以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
一、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資助效果評估與反饋不足
科學合理的資助效果評估和反饋可以將此項工作存在的弊端充分展示出來,全方位地呈現學生接受資助之后的實際狀況,推動此項工作的持續(xù)完善,是資助育人工作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然而實際上,部分高校并沒有將資助效果評估以及反饋工作落到實處,通常對資助前評估和資助流程予以高度重視,沒有將目光放在資助后的相關工作上,對學生助學金使用規(guī)范性、使用方向等現象沒有進行全面的認知,無法熟知學生的家庭經濟變化狀況。結合相關實踐調查可知,少數接受資助的學生為了一時的虛榮心而把助學金用在以下方面:一是旅游;二是娛樂消遣;三是購買品牌手機等。在此情形下,資助育人工作無法實現對貧困生心理素質、思想道德以及行為習慣的有效改善,不能令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價值得以全面發(fā)揮。
(二)重物質資助、輕培養(yǎng)教育的情況比較突出
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通常以物質資助形式實施。近年來,學校、社會、教育部門、國家對資助育人工作給予重視,給予該項工作較多的資金支持。但不可否認,重物質資助、輕培養(yǎng)教育的問題仍然較為突出。部分學生滿足資助要求,在入學之后就開始接受資助,然而部分高校沒有將資助育人教育工作落實到位,沒有讓學生意識到物質資助僅為資助工作的表象,資助工作的實質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精神激勵,導致少數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出現一定的偏差,將時間和精力放在如何獲得助學金上面,甚至萌生了“不要白不要”的念頭,將助學金作為經濟來源。結合相關實踐調查可知,高校接受資助的部分學生衍生出以下問題:一是誠信觀念不強;二是感恩意識薄弱等。究其原因,感恩教育、誠信教育缺失,精神資助沒有與物質資助相結合,扶困沒有與扶志相結合,致使此項工作只實現了資助,卻沒有達到育人的效果。
(三)貧困認定傷害部分學生的自尊心
大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青春年華、朝氣蓬勃的時期,心理比較虛榮,很在乎他人抑或是外界對自己的看法。當前,部分輔導員在具體資助育人工作中要求申請資助的學生將自己為何要申請助學金的原因詳細地記錄下來,然后逐一上臺進行講述。有些學生對這種方式比較抵觸,認為該方式傷害自尊心。如此,資助育人工作不僅無法達到育人的目的,而且會給部分大學生的心靈帶來傷害。
(四)資助對象認定不準確
高校助學金不僅包括企業(yè)、高校設立的多種助學金,而且包括國家設立的助學金,金額較大。當學生被認定為資助對象之后,能夠在指定的時間內獲得助學金。少數學生遞交與實際情況不符的認定材料,利用不正當的手段獲得助學金,擠占有限的認定名額,致使本應獲得資助的學生無法獲得資助。長此以往,必然會衍生出一股不良風氣,甚至會影響大學生群體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構建。倘若不對這種不良風氣加以遏制,那么必然會對資助育人工作的順利推進產生較大的阻礙,導致該工作無法發(fā)揮應有的效用。
二、高校構建資助育人工作長效機制的有效途徑
要想解決以上難題,就要求各大高校緊跟時代步伐,基于新時代大環(huán)境下構建資助育人工作長效機制。高校構建資助育人長效機制,具體可從以下4個方面入手。
(一)精確識別,對資助對象加以明確
高校要想將資助育人工作落到實處,構建資助育人工作長效機制,首先要對資助對象加以明確,充分確保在不傷害貧困生尊嚴的同時,依據行之有效的認定機制,妥善處理資助對象認定存在的諸多問題。第一,密切聯系大學生。輔導員作為除教師外與學生聯系最為密切的工作者之一,要將工作重點放在學生身上,對大學生實際狀況進行全面的認知,經過長時間的認真觀察,對學生是否真正貧困進行科學分辨。除此之外,高校輔導員還應當掌握一些心理咨詢技巧,與學生保持密切溝通,旨在讓他們放下心中的芥蒂,對自己敞開心扉。相信通過長時間的溝通,輔導員能掌握學生家庭信息,如家庭是否發(fā)生變故、是否為單親家庭等,以明確資助對象,確保資助育人工作真正落到實處。第二,加大材料審核力度。針對學生遞交的相關材料以及調查表,輔導員一定要進行全面、細致的核查,倘若發(fā)現表格及遞交材料前后填寫內容存在較大區(qū)別,就要對學生是否為了利益而弄虛作假進行核實,避免資助育人工作無法有效落實。第三,觀察細節(jié)。高校輔導員還可通過以下方面來對學生物質生活質量進行判斷:一是學生生活用品;二是服飾佩戴等。例如,某一學生平時花錢就很闊綽,通??梢耘袛嘣搶W生不屬于貧困生。
(二)創(chuàng)新資助方式,加大培養(yǎng)教育力度
各大高校要深刻意識到,物資資助并非唯一的資助方式。高校應嘗試創(chuàng)新資助方式,加大培養(yǎng)教育力度,有計劃、有目的地向社會各界發(fā)聲,旨在充分吸收多方力量,持續(xù)完善與優(yōu)化資助育人工作長效機制,引導社會力量以及相關人士主動加入該項工作中來。高校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創(chuàng)新資助方式,拓寬資助渠道,比如在學校圖書館、食堂等開設勤工助學崗位,給予學生一定的酬勞。這樣做除了可以磨煉學生的意志之外,還能夠教育學生自己動手獲得資助,避免少數想要不勞而獲的學生獲得資助,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有效緩解學生的學費壓力,使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切實發(fā)揮物質資助與精神育人作用。
(三)構建合理的教育引導機制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作為一項兼具資助與育人效果的工作,除了可以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之外,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高校應當結合資助育人工作具體情況構建合理的教育引導機制。高校要將資助育人工作目光聚焦于學生心理健康之上,打造一支綜合能力強的資助育人隊伍,加大隊伍建設力度,確保育人隊伍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予以高度重視,觀察學生心理動態(tài)變化,對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開展相應的教育引導工作;同時,還要對學生家庭動態(tài)進行全面的了解,及時了解學生家庭突發(fā)狀況,并在第一時間予以學生適當的人文關懷。
(四)制定完善的監(jiān)督反饋機制
高校應當主動制定有效的監(jiān)督反饋機制,同時采取針對性手段對評估機制加以優(yōu)化,優(yōu)化工作流程,促使資助育人工作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高校要對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全面的認知,明確作為網絡原住民的當代大學生容易受到拜金主義、西方極端主義等不良思想的影響,加之極少數大學生不具備較強的感恩意識,可能將助學金用于購物、旅游等非主要用途。將以下工作落到實處可以充分展示資助育人工作的育人功能:一是資助材料審核;二是資助效果評估;三是資助金額走向等。
三、結語
新時代背景下,各大高校應當在充分結合政府相關政策的基礎上構建切實可行的資助育人工作長效機制,旨在進一步培養(yǎng)貧困生自主、自立能力,采取針對性手段協(xié)助他們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學業(yè),使學生的感恩意識、奮斗意識等均能得到有效強化,促使資助育人工作的價值可以得到充分發(fā)揮。
【基金項目】2021年度寧夏大學“以資助促育人”學生資助研究課題“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長效機制的研究與探索”(編號NXUZZ2021008)。
參考文獻:
[1]張書林.新形勢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機制探析[J].山西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4(4):86-89.
[2]刁嘉程.新形勢下的高校精準資助育人工作有關問題[J].文教資料,2018(27):109-110.
[3]王封青.精準資助視域中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機制探究[J].現代交際,2020(3):36-37.
[4]劉紅波.精準扶貧視角下構建高校資助育人長效機制探究[J].時代經貿,2020(25):47-48.
(作者單位 寧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