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進,劉君
(山西省長治市長治醫(yī)學院,山西 長治 046000)
患者,男,30歲,因要求屈光手術來我科就診。大體檢查未見陽性體征。既往體健。??茩z查:視力:右 0.2 左0.5;矯正視力:右 -2.50/-0.75*180=1.0左-1.50/-0.75*180=1.0。眼壓:右眼 20mmhg 左21mmhg。雙眼角膜透明,kp(-),前房中深,房閃(-),虹膜紋理清,瞳孔圓,直徑3mm,直接及間接對光反應靈敏。眼底檢查:右眼眼底未見異常;左眼乳頭顳下方片狀黑色病灶,隆起,位于網膜下,邊界清晰,網膜血管爬行其上(圖1);輔助檢查:雙眼視野未見異常。雙眼視盤OCT:右眼未見異常;左眼可見視乳頭前緣有一單高反射帶(圖2);雙眼眼底FFA及ICGA造影:右眼未見異常。左眼乳頭腫瘤始終呈熒光遮蔽狀態(tài),未見熒光素滲漏。FFA晚期左眼乳頭鼻上方熒光素著染(圖3-1,3-2);左眼B超:乳頭前方可見扁平回聲(圖4);初步診斷:雙眼屈光不正;左眼視乳頭色素細胞瘤;患者隨訪觀察一年,病變部位無明顯變化,目前仍在隨訪中。
圖1 左眼乳頭顳下方片狀黑色病灶,隆起,位于網膜下,邊界清晰,網膜血管爬行其上
圖2 左眼可見視乳頭前緣有一單高反射帶
圖3 -1 左眼乳頭腫瘤始終呈熒光遮蔽狀態(tài),未見熒光素滲漏
圖3 -2 FFA晚期左眼乳頭鼻上方熒光素著染
圖4 左眼乳頭前方可見扁平回聲
視乳頭色素細胞瘤是眼內較少見的良性腫瘤,1962年被Zimmerman等[1]命名并在組織病理檢查中發(fā)現(xiàn)其細胞與葡萄膜色素細胞瘤細胞相似,故命名視乳頭黑色素細胞瘤。國內男女比例1:1.2,國外女性占58%,男性42%;眼別無差異,雙側發(fā)病罕見;黑種人及脈絡膜色素較深濃者多見,國外37%-50%視乳頭色素細胞瘤為黑色人種,白種人患者低于1%[2-3]。大多數(shù)病人均無任何癥狀,常規(guī)檢查時偶然發(fā)現(xiàn),少數(shù)病人可因腫瘤增大至視力輕度下降;眼底特點:玻璃體無混濁,視乳頭內或其上見一小的灰至深黑的腫瘤,其大小和位置不一,顳下象限多見(75%),可向后發(fā)展至乳頭篩板后數(shù)毫米,未被累及的視乳頭多正常。
本病約50%病例與典型的脈絡膜痣合并存在,脈絡膜痣位于視網膜色素上皮下,色澤稍淡,易被忽略,多位學者表示脈絡膜痣本身對脈絡膜和視網膜破壞作用小,多建議保守觀察,不需要特殊治療[4-5]。本病最應與眼內惡性腫瘤相鑒別,例如脈絡膜黑色素瘤、視乳頭黑色素瘤,F(xiàn)FA或ICGA有助于鑒別診斷。良性視乳頭色素細胞瘤在FFA造影過程中腫瘤始終呈熒光遮蔽狀態(tài),弱熒光,無熒光素滲漏,與本病例相符,ICGA造影中色素遮擋熒光更加明顯,并可顯示合并存在的脈絡膜色素痣;惡性黑色素瘤在FFA造影過程中呈強熒光,熒光滲漏明顯,此特點也是與視乳頭色素細胞瘤的重要鑒別點[6]。另外A超也可作鑒別。視乳頭色素細胞瘤A超表現(xiàn)為聲學界面多,內反射較高,內部結構不規(guī)則,沒有血液循環(huán)(圖5);而惡性黑色素瘤則相反,表現(xiàn)為聲學界面較少,內反射較低而規(guī)則,可見血液循環(huán)(圖6)。
圖5 聲學界面多,內反射較高,內部結構不規(guī)則,無血液循環(huán)
本病自然病程中一般不發(fā)展,也不影響視力,有報道認為有1%的惡變性[7-8],故至少應該每年檢查一次眼底。目前此類疾病的治療以觀察隨訪為主,有文獻報道視乳頭黑色素細胞瘤患者伴發(fā)視網膜中央血管阻塞一例[9],全身性高血壓[10],脈絡膜新生血管三例[11],因此,在此類患者隨訪過程中,應高度重視視網膜中央血管阻塞、高血壓、脈絡膜新生血管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早作出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