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宮敏,羅育瓊
(深圳市寶安區(qū)婦幼保健院兒內科一區(qū)(重癥醫(yī)學科),廣東 深圳 518000)
近些年來,我國兒童生命健康指數明顯上升,但依然有很多危重疾病在小兒群體中較常見[1]。由于患兒自我認知及自我照顧能力較低,而且危重患兒通常在ICU內接受治療,導致患兒家屬不清楚全部治療過程,且患兒處于危重狀態(tài)使其家屬心情焦慮,致使其難以及時適應照顧者的角色,因此在患兒出院時,家屬難以及時做好出院準備[2-4]。因此提高主要照顧者出院準備度,了解其主要影響因素,并實施合理干預方法,對患兒預后具有重要意義[5]。本研究選取126例危重患兒,探討主要照顧者出院準備度現(xiàn)狀調查及影響因素。如下所示。
選取深圳市寶安區(qū)婦幼保健院2019年6月1日至2020年1月31日就診的危重患兒及其主要照顧者為研究對象。
患兒納入標準:患兒PICU住院時間≥1d;第三代兒童死亡危險評分(PRISM Ⅲ)[6]>10分。排除標準:患兒中止治療或死亡。
主要照顧者納入標準:非文盲、非智障,可正常溝通交流;年齡≥20歲;均知情同意。剔除標準:剔除問卷條目缺失值大于10%者。
問卷答案呈同一性、波浪性。本次研究共計納入126例危重患兒及其主要照顧者,其中患兒情況:男69例,女57例;年齡7個月至8歲,平均(5.20±0.27)歲,小兒重癥肺炎35例,急性呼吸衰竭28例,小兒驚厥急性呼吸衰竭26例,重型腹瀉18例,兒童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TP)19例。
通過《一般資料調查表》《照顧者準備度量表》在患兒出院當天對主要照顧者出院準備度情況進行評估,分析其相關影響因素。
一般資料調查表:自行制定主要照顧者資料調查表,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婚姻狀態(tài)、輔助照顧者人數、付費方式、疾病確定感。
照顧者準備度量表(Caregiver Preparedness Scale,CPS),Cronbach’α系數為0.925[7]:共8個條目,屬于單維度量表。通過Likert0-4級評分法進行評估,分別為“非常不符合、較不符合、較符合、符合、非常符合”,得分0~32分,分越高顯示照顧者準備度越佳。
觀察主要照顧者出院準備度;單因素分析危重患兒主要照顧者出院準備度影響因素,并實施多因素回歸分析。
數據采用SPSS 20.0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危重患兒主要照顧者出院準備度評分為(15.68±1.63)分。
男性與女性主要照顧者準備度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主要照顧者婚姻狀態(tài)準備度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輔助照顧者人數、疾病不確定感準備度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危重患兒主要照顧者出院準備度單因素分析(n=126)
主要照顧者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輔助照顧者人數、家庭月收入、疾病不確定感均為危重患兒主要照顧者出院準備度的影響因素,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危重患兒主要照顧者出院準備度多因素回歸分析
出院準備度指醫(yī)務人員結合患者生理、心理、社會等因素的實際情況,綜合評價其是否具備出院后進一步康復的能力,同時是出院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環(huán)節(jié)[8]。在出院時是否具有較高的出院準備度,對患者預后具有顯著影響,當患者出院時,對其本人或是家屬實施合理的出院準備度評估,可及時采取合理干預措施,提高患者安全性,緩解家屬照顧的心理負擔,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9]。當患兒出現(xiàn)危重疾病時,一般情況下會主要關注患兒自身健康及功能康復情況,對其照顧者的照顧能力通常關注較少。但是,患兒年齡較小,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此時醫(yī)務人員與其主要照顧者進行了解,對其出院準備度進行評估,可側面了解患兒出院后能夠得到的照顧水平,對評估其病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10]。
經研究可知,危重患兒主要照顧者出院準備度評分為(15.68±1.63)分;危重患兒主要照顧者出院準備度單因素分析,主要因素為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輔助照顧者人數、疾病不確定感;多因素回歸分析,其影響因素主要為主要照顧者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輔助照顧者人數、家庭月收入、疾病不確定感,P<0.05。因此可知,研究中所選危重患兒主要照顧者的出院準備度并不高,而且主要照顧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輔助照顧者人數、家庭月收入、疾病不確定感等均對其產生較明顯影響。當主要照顧者年齡較大時,其精力較有效,面對問題時,解決能力較差,而且難以對自體生理、心理狀態(tài)進行合理調整,因此對患兒無法保持較高的出院準備度,使患兒難以得到較理想的出院照顧[11]。文化程度較低往往導致主要照顧者的出院準備度較低,主要是由于文化程度高時,主要照顧者可及時了解危重患兒疾病狀況、病情恢復情況,并掌握日常護理方法等,能夠及時做好思想準備工作,而且能夠及時調節(jié)心理負擔,對住院準備度具有明顯提高作用[12]。當主要照顧者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時,可對其實施多元化健康宣教,主要采用“指導-合作”方式[13],使主要照顧者做好準備工作,掌握更熟練的護理技巧;若危重患兒主要照顧者文化水平較低,在對主要照顧者實施健康宣教時,可盡量不用語言文字進行講解,可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提高其認知度,確保講解內容更通俗易懂,而且可根據宣教情況進行反復教學,當主要照顧者能夠準確復述后,可結束宣教[14]。若家庭月收入較低,需要主要照顧者在承擔較多照顧工作的同時,還需擔負經濟壓力,往往導致其承受嚴重心理壓力,而且容易分散注意力,導致其出院準備的較低[15]。若家庭月收入較高,因不必擔憂經濟壓力,可專心對患兒進行日常照顧,可提高其準備度。輔助照顧人數較多時,能夠通過彼此支持鼓勵來消除心理壓力,可緩解其負擔,提高主要照顧者信息,而且其他成員的情感支持與日常協(xié)助,可使出院準備度更高。對疾病不確定感在患兒照護中產生了重要影響[16],主要照顧者未充分認知患兒疾病,而且在患兒病情較嚴重,無法進行準確預測時,往往導致照護者出現(xiàn)負面情緒,使之信心不足,致使出院準備度明顯降低。此時,應加強對主要照顧者的健康指導,使之充分認知患兒病情,指導其學會各項照護技能,可提高其信心。
綜上所述,目前危重患兒主要照顧者的出院準備度評分不高,主要影響因素是危重患兒主要照顧者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輔助照顧者人數、家庭月收入、疾病不確定感,醫(yī)護人員可針對性實施合理護理干預,提高出院準備度,對患兒預后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