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瑩 歐陽劍 黃健華 戴 琳
1.廣州血液中心血源管理部,廣東廣州 510095;2.廣州血液中心體檢采血部,廣東廣州 510095
隨著我國1998年《獻血法》的實施,無償獻血事業(y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健康發(fā)展日益蓬勃[1]。我國無償獻血人數連續(xù)22年持續(xù)增長,獻血隊伍不斷壯大,而且實現了有償獻血到完全自愿無償獻血的轉變[2]。但近年來醫(yī)療機構患者增加,臨床用血量不斷攀升,因此血庫中血液仍是緊張狀態(tài)[3]。對初次獻血者來說,因為對獻血知識了解較少,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緊張情緒,因此有很多人獻血后出現不良反應。這樣的獻血經歷影響初次獻血者的體驗,長久以往而降低再次無償獻血的人數和概率[4]。本研究以廣州血液中心初次獻血者10 642 例為研究對象,采用心理干預聯合健康教育對初次獻血者進行研究,探討該護理方法對初次獻血者心理情緒及獻血后不良反應的影響。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2月廣州血液中心獻血的初次獻血者10 642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5321 例。兩組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表1)。本試驗經廣州血液中心血液中心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獻血者知情同意。
表1 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n(%)]
納入標準[5]:獻血者年齡18~55 歲;均為初次獻血者;所有獻血者均自愿且配合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5]:有精神障礙與認知障礙者;有嚴重過敏性疾病及免疫系統疾病患者;有傳染性疾病患者。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告知患者獻血前注意事項及獻血流程并指導患者合理按壓穿刺點,獻血后飲食護理等。觀察組給予心理干預與健康教育,具體措施如下。①觀察初次獻血者心理狀態(tài):認真傾聽獻血者提出的每個問題,面帶微笑為獻血者講解有關獻血醫(yī)學知識。②獻血前與獻血者交流:了解獻血者是否存在暈血、暈針情況,緩解緊張不安的情緒。③在采血中,動作輕柔、熟練、規(guī)范,盡量做到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多次穿刺增加獻血者的焦慮與疼痛。④采血完成后,指導獻血者按壓穿刺點10 min 并囑咐獻血者不要著急起身,坐位休息5~10 min 再緩慢起身[6-7]。幫助獻血者準備一杯牛奶或糖水,防止血容量降低引發(fā)低血壓或低血糖; 告知獻血者獻血后24 h 不宜劇烈運動,多補充水分和營養(yǎng)物質。最后,告知獻血者可能出現的獻血后不良反應及處理方式。向獻血者表達真摯感謝,贊賞獻血者的高尚行為,增加獻血者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心理情緒評估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8]和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6]對獻血者的負面情緒進行評估,兩組量表均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評分越低表明心理越健康。簡版心理健康連續(xù)量表(mental health continuum short form,MHC-SF)成人版[9],用于測量成人的積極心理健康狀況,其評分越高表明獻血者心理狀態(tài)越好。于獻血后2 h 內對初次獻血者完成量表測評,觀察獻血者的獻血后不良反應,其判斷標準為:臉色蒼白、出汗、血壓降低、心悸頭暈、四肢冰冷及意識喪失等。獻血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獻血后不良反應例數/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表示為(±s),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干預前的MHC-SF、SDS 和S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干預后的SDS 和SAS 評分低于干預前,觀察組干預后的MHC-SF 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后的SDS 和SAS 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干預后的MHC-SF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情緒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情緒的比較(分,±s)
注 與本組干預前比較,aP <0.05
組別 例數 SD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SA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觀察組t 值P 值5321 5321 42.12±5.17 42.11±5.15 0.099>0.05 40.62±4.87a 38.81±4.06a 20.824<0.05 47.47±4.60 47.43±4.62 0.447>0.05 44.49±5.31a 42.55±4.80a 19.770<0.05 MHC-SF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45.50±3.79 45.55±3.79 0.680>0.05 45.54±3.98 46.68±4.18a 14.408<0.05
對照組發(fā)生獻血后不良反應245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61%,觀察組發(fā)生獻血后不良反應80 例,獻血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51%,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364,P< 0.05)。
無償獻血不僅是奉獻愛心的行為,更是一種幫助患者解除病痛、挽救生命的社會崇高行動[9]。隨著現代社會人們對醫(yī)療獻血活動的認知越來越多,獻血志愿者的數量也逐年升高,但另一方面統計結果表明,在獻血中出現獻血后不良反應的人次仍處于一個很高的水平,且初次獻血人員發(fā)生獻血后不良反應的概率高于多次獻血人員,究其原因與初次獻血者心理狀態(tài)有關[10]。獻血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是指在獻血時或獻血后患者出現血壓、脈搏、心率及面容上的異常改變,按照癥狀發(fā)生程度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等。獻血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不僅與睡眠不足、飲食不足、過度勞累等生理方面有關,更與獻血者緊張、恐懼、焦慮的心理情緒有重要的聯系[11-12]。盧玉香等[13-14]研究發(fā)現,在獻血中由于采血時間過長,或者采血護士態(tài)度較冷漠,獻血者看見粗針頭的時候易產生緊張、恐懼的情緒,這些情緒增加獻血后不良反應發(fā)生,而獻血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則會導致獻血者心理陰影的加劇,降低再次無償獻血率。在本研究中,初次獻血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緊張、恐懼不安及焦慮情緒,問其原因很多獻血者表示與第一次獻血有關,不懂獻血的流程與獻血相關知識而產生緊張恐懼等情緒。
為有效緩解初次獻血者緊張焦慮的情緒,促使獻血者保持良好積極健康情緒,減少獻血后不良反應發(fā)生,促進獻血工作的開展以增加血庫的儲備量。本研究采用心理干預聯合健康教育的護理方法,對初次獻血者進行試驗研究。心理干預護理中關注采血前、采血中及采血完成后獻血者心理情緒的變化。這與王峰[8]應用相同的心理干預方法,采血前重點關注獻血者緊張、恐懼的情緒,在采血中觀察血液流速、注意獻血者的身體動作與語言表達,多向獻血者輸出獻血相關知識。在采血完成后要注重關心獻血者身體變化,觀察有無獻血后不良反應發(fā)生,對于發(fā)生獻血后不良反應的人員,關注獻血人員的血壓、脈搏、心率、面容等變化,必要時給予患者葡萄糖溶液。在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SDS、SAS 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的MHC-SF 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兩組獻血后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觀察組的獻血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干預和健康教育的護理方法不僅可降低獻血者緊張、焦慮等負面情緒,還會增加獻血者自信等積極情緒。這與王峰[8]在研究結果中表明心理干預結合健康教育的護理方法能消除初次獻血者不良情緒,減少獻血后反應的發(fā)生的結果有一致性。由于心理干預與健康教育的護理,減少獻血者的緊張恐懼情緒,了解更多的獻血知識,對獻血的流程不再感到陌生,消除心理上的焦慮和緊張,因而減少初次獻血時排斥心理,減少獻血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15]。啟示采血護士不僅擁有嫻熟的采血技術,更為重要的是在采血中給予獻血者人文關懷,關注獻血者心理情緒。同時提示在日常采血護士培訓中要兼顧采血技術與心理能力培訓,促進采血護士共情能力與心理疏導能力的提升,從而更好幫助更多的獻血者減輕獻血時的心理壓力。
綜上所述,給予初次獻血者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護理,能減輕獻血者心理壓力,緩解緊張、恐懼不安和焦慮情緒,減少因不良情緒所導致的獻血后不良反應,有助于獻血者獲得良好的獻血體驗,促進獻血工作良好開展,同時在今后工作中重點提高獻血知識的普及宣傳和護理人員的服務質量、專業(yè)能力等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