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瑜
(福建師范大學 學報編輯部, 福州 350117)
《閩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以下簡稱《學報》)是由閩西職業(yè)技術學院主管主辦的學術期刊, 創(chuàng)刊于1999 年,國內外公開發(fā)行?!秾W報》主要設有閩西區(qū)域研究、文史研究、政治與經濟、教育教學研究、農業(yè)、工業(yè)技術等欄目?!秾W報》被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 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等收錄。 《學報》獲全國高職高專研究會優(yōu)秀學報。
《學報》截至2021 年10 月28 日中國知網顯示,已出版91 期,共出版文獻2 921 篇、基金論文為499篇、總被下載419 365 次、總被引6 930 次,復合影響因子為 0.161(2020 版)、綜合影響因子為 0.045(2020版)。本文以中國知網《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為統(tǒng)計源,運用文獻計量學的分析方法,對《學報》40篇高被引論文總被引頻次、逐年被引頻次分析、學科分布、出版時滯、作者概況進行統(tǒng)計。 統(tǒng)計結果有助于編輯了解提高學報影響因子的重點學科、 熱點問題以及核心作者群,同時對于《學報》今后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亦可供讀者、作者、編者和有關的管理者參考。
高被引論文對期刊影響力、 影響因子有重要影響是學界的共識:對作者而言,高被引論文意味著高學術影響力; 對期刊而言, 高被引論文是期刊高質量、高水平的主要貢獻者,對期刊引證指標也有重要貢獻;對機構而言,高被引論文是評價其研究狀況、學科研究特點和學術影響力的客觀指標之一。[1]
論文“總被引頻次”為論文自發(fā)表之日起至統(tǒng)計日止,被期刊、博碩士學位論文、會議論文引用的總頻次之和。 期刊總被引頻次是由單篇論文被引頻次構成的,是決定期刊影響因子的一個重要指標,而影響因子又是衡量期刊質量的參考指標。 利用被引頻次和總被引頻次來分別評價學術論文和期刊的學術質量已開始受到人們關注[2]。 40 篇高被引論文逐年被引頻次見表1。從表1 可以看出,40 篇高被引論文集中在2005—2010 年間發(fā)表, 其中2008 年最高達到 6 篇,2005 年、2010 年各 5 篇,2000 年、2003 年、2009 年均為 4 篇。
表1 《學報》40 篇高被引論文逐年被引頻次分析
高被引論文的逐年被引頻次合計分布曲線呈現(xiàn)
中間高兩極低的正態(tài)分布, 被引高峰期出現(xiàn)在論文發(fā)表后的第2~8 年,第6 年達到最高峰;就單篇論文的逐年被引次數看:發(fā)表后10 年內每年均有被引的有6 篇, 占15%。 有幾篇論文發(fā)表后頭幾年為零引用,這可能是發(fā)表時間較早,紙質期刊不便搜索、不便閱讀、傳遞送達時間長,隨著互聯(lián)網、數字化迅猛發(fā)展,其引用率直線上升,如曹素芳、張秀華發(fā)表后前幾年為零引用; 發(fā)表后10 年超過前10 年引用次數的有3 篇, 如潘偉彬有一篇發(fā)表后前10 年被引13 次,后10 年被引用29 次。 多數論文被引次數呈拋物線分布規(guī)律,是由這類論文的時效性決定的,過了最佳時期被引頻次自然會降低,如魏愛云、羅長金等人的論文。 一些高被引論文逐年被引次數呈鋸齒形分布,如孫芳仲、黃素葉等人的論文,每年都有被引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該被引頻次折射出這類論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是大家關注和研究的熱點。
(一)學科分布
《學報》40 篇高被引論文的學科分布、出版時滯及被引情況見表2。 40 篇高被引論文中最高被引為77,最少被引19 次,總被引頻次1 116 次,篇均被引27.9 次;篇均下載為440.2 次。 這些學科中影響力最大的當屬職業(yè)教育,前40 篇高被引論文中有9 篇屬于該學科,這9 篇文章的總被引頻次為246 次,篇均總被引27.3 次;農業(yè)和園藝學科各6 篇,前40 篇高被引論文中篇均最高被引論文的學科是旅游學科,3篇共被引 165 次, 篇均被引 53 次。 在前 40 篇論文中,潘偉彬、張秀華、王玫武各有2 篇是第1 作者或獨撰,他們篇均分別被引 32、24、20.5 次。 潘偉彬還有一篇第2 作者的論文被引32 次,這些高被引論文的作者可被視為該期刊的核心作者, 將成為編輯重點約稿、組稿的對象。
(二)信息密度和出版時滯
從表2 可知,《學報》前40 篇高被引論文的頁碼從2~10 頁之間,篇均頁碼為3.9 頁,小于文獻[3]的7.0頁。各學科的篇均頁碼在2.5~4.7 頁之間,篇均頁碼最長為職業(yè)教育學科(4.7 頁),最短為園藝學科(2.5頁)。
表2 40 篇高被引論文的學科分布、出版時滯及被引情況
從期刊編輯部收到稿件之日起到稿件刊出的時間稱為出版時滯[4]。出版時滯是評價學術期刊質量與水平的一項指標, 與期刊的影響因子和被引頻次有密切關系[5]。 《學報》各學科篇均出版時滯從137 天(旅游)到 235 天(體育)?!秾W報》前 40 篇高被引論文出版時滯為172 天,低于文獻[6]的272 天。
(三)第一作者職稱
足量、穩(wěn)定、優(yōu)秀的作者群,是出版高水平學報的重要保證。優(yōu)質的學報也必定會吸引、激勵并不斷地扶持和培養(yǎng)優(yōu)秀的作者。 學報的作者既是學術論文的創(chuàng)作人,在科學研究過程中,又是學報的讀者,與學報的質量高低、作用大小關系密切。 40 篇高被引論文中校內作者占24 篇,校外作者16 篇。有刊登第一作者介紹的27 篇,其中正高職稱2 篇,副高職稱5 篇,高級職稱占18.5%,中級職稱11 篇,在高被引論文中所占比例最高(40.7%),初級職稱6 篇,碩士研究生3 篇。
(一)《學報》共出版文獻2 921 篇,總被引6 930次,前40 篇高被引論文總被引1 116 次,這些少量的高被引論文(占發(fā)文的1.37%)的被引次數占《學報》總被引次數的16.1%,起到了很好的引領作用。
(二)《學報》高被引論文中外稿比例占40%,編輯應加強外稿的組稿力度; 第一作者為中級職稱所占比例最高(40.7%),編輯在組稿和作者群體培養(yǎng)方面應更加重視中級職稱作者群。
(三)《學報》高被引論文中,發(fā)現(xiàn)貢獻度最大的當屬職業(yè)教育學科(9 篇)。 但有的學科載文多,總被引頻次卻較低,這些學科基本上屬于傳統(tǒng)的學科。因此,《學報》今后應增加被引高貢獻度學科發(fā)文量,尤其是新生學科(旅游)的發(fā)文量,減少低貢獻度學科發(fā)文量。
(四)通過對高被引論文分析,可發(fā)現(xiàn)高被引作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方向, 有助于編輯確定優(yōu)勢學科選題的組稿方向,重視高被引作者的選擇和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