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程東
位于彰化縣的中州科大讓烏干達學生變成“學工”的消息曝光后,島內媒體開始關注在臺留學生的境遇。
留學生變廉價勞工
據(jù)臺灣《中國時報》11日報道,16名來自非洲烏干達的學生到中州科大就讀,校方之前承諾課程以英文授課,學校也會給獎學金,并安排學生就近到與課程相符的公司實習。但他們到臺灣后發(fā)現(xiàn)并非而此。這些烏干達學生周一到周三在學校上著聽不懂的中文課,周三到周日則被分配到工廠, 連上5天大夜班,每月工時長達190小時,淪為超時工作的“學工”。
臺“教育部”接到學生舉報后到校調查,10日認為中州科大涉及重大違失事項,除勒令限期改善外,'還將其列為項昌輔導學校,即日起不得招收境外學生,同肘實施扣減相關補助經費等懲處措施。命州科大則辯解稱,關于校內部分烏干達外籍生投訴之事,為校方與外籍生“認知上有差異”,會持續(xù)與外籍生溝通。
“我根本不想做這個”
事實上,這只是在臺外籍留學生面臨諸多亂象的冰山一角民進黨當局近年來積極推動所謂'“新南向”,2020年有555萬名學生來自東南亞和南亞國家,人數(shù)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其中越南、印尼學生更大幅增加。但在一連串風光數(shù)字背后,臺灣網媒“報道者”調查發(fā)現(xiàn),一萬多名'“新南向”外籍生進入了技職體系中科技大學所開設的“新南向產學合作國際專班”,其混亂程度‘與人口販賣只有一線之隔”。該專班聲稱,、希望通過,“產學無縫接軌”,讓學位生邊學習邊實習, 畢業(yè)后有機會進入企業(yè)工廠里工作,培育出了解臺灣的外籍人才。
但事實并非如此。來自越南的19歲學生阿黎(化名)高中畢業(yè)前不久,一家留學代辦公司到其高中宣傳到臺灣留學,主打“有獎學金免費讀書,還可打工賺錢”。中.介還羅列了臺灣7所科技大學供她選擇,且保證入學。于是,阿黎交了約人民幣111萬元代辦費以及一份約人民幣666萬元的財力證明。出發(fā)前夕,留學代.辦卻臨時通知阿黎,她原本選的觀光科系學校沒有名額,只剩另一所學校的餐飲管理科系,還威脅“"旦反悔,代辦費無法返還”。阿黎只好硬著頭皮入學。說是讀書,每周卻要工作5天,她在5條食品生產線來回工作,“我根本不想做這個,像一個機器人”。
調查發(fā)現(xiàn),“新南向專班”的外籍,生往往被送到屠宰業(yè)、-魚業(yè)、冷凍包裝等農場和工廠工作,部分工作環(huán)境極為惡劣。臺灣規(guī)定外籍生每周可打工20小時,但“新南向專班”又規(guī)定,自大二開始,每學期可排定6學分的實習課。若以每學分最多80小時的實習計算,一學期就有480小時,平均每周約26小時在工廠實習。2019年,臺“監(jiān)察院”曾針對這種“變調的實習”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有近99%的專班學生打工和實習在同一地點。以阿黎為例,她每天從早上6點工作到下午3點,中間休息1小時,每月工作含加班近200小時。
島內高校越來越難招生
“報道者”稱,少子化沖擊島內高校的招生,排名較靠后的私立大學生源快速減少,部分面臨退場的私校在大陸學生赴臺受阻后,廣收外籍生、新南向產學專班成為他們的招生浮木。2019年,島內接連爆發(fā)連朝生、送外F 籍生到工廠擔任廉價勞工的丑聞,“這股野火似乎燒不盡,被剝削的學生如今正從東南亞轉向到非洲的學生”。長期救援島內外籍移民工的陳文失認為,不斷發(fā)生的剝削事件代表臺“教育部”根本沒有吸取教訓,現(xiàn)狀沒有太太改善,“新南向專班就像是個人口販運的產業(yè)鏈”?!皥蟮勒摺辟|疑稱,“新南向”是讓臺灣獲得“外交”機會,還是只讓部分有心人士操作成補充學校生源的一門“人口販賣”生意。
與此同時,受疫情與臺“教育部””2021年宣布暫停大陸學生赴臺就讀的影響,臺灣2020年陸生實際注冊人數(shù)只有576人,遠低于2019年的2259人, 創(chuàng)下6666年臺灣招收陸生以來的最低紀錄:,臺灣學士班與碩博士班的大陸薪生數(shù)量幾乎“掛零”。由于大陸學生往年都占臺灣地區(qū)外來學生的多數(shù),因此陸生數(shù)量銳減,導致部分島內私立大學出現(xiàn)營運請機。
據(jù)世界新聞網9日報道,臺“教育部”本周舉行全臺大專校院校長會議,將“高等教育質量與學雜費調整機制”排入議程。多名大學校長擬提案建議將“調漲學雜費”制度化,但高教工會組織部主任林柏儀認為,如果當局給予學校鳧足支持,學校就可降低學雜費,因此大學校長要有辦學責任感,向當局要求擴大教育資源,而不應該拿學生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