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昱
要讓學生理解兩位數(shù)進位加法筆算的算理,可采用如下教學過程。
算一算:豎式計算45+39=?
擺一擺:學生計算后,通過擺小棒說明算的過程。
說一說:根據(jù)學生的表達,師生一起合作完成圖1與圖2。豎式與小棒對應,先寫45,出4捆和5根小棒,再寫上“+39”,出3捆和9根小棒。算“5+9=14”。最后計算“4+3+1=8”并擺出8捆,合起來得到8捆4根,即84根。
圖1
圖2
想一想:為什么要把10根捆1捆?學生觀察后發(fā)現(xiàn),因為個位上最多只能放9根,再放1根,豎式個位上寫不下“10”。
想一想:觀察計數(shù)器,想一想計算45+39=84時,如果要在計數(shù)器上撥珠表示,你會怎么撥呢?
撥一撥:先自己想一想(或撥一撥),再與同桌說一說。反饋時,動態(tài)出示圖3,引導學生通過討論得出:先撥45,再撥39,這時十位上是7,個位上是14。
圖3
議一議:為什么要把個位上的10個珠子撥去,在十位上撥上1個珠子?(因為最后的結(jié)果中,個位上最多只能有9個珠子)得出“個位滿十要向十位進一”,結(jié)果是84。
畫一畫:用你喜歡的方法把45+39=84的計算過程用畫圖表示出來,想一想,什么地方要畫得特別清楚?
猜一猜:學生獨立畫圖后,選取典型畫法反饋(如圖4、5、6、7等)并鼓勵多樣畫法。學生反饋分享時,可以先展示一個學生的圖,再請另一個學生說圖的意思,最后再讓原來畫圖的學生判斷。討論的過程中追問“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是怎樣通過圖畫表達清楚的。
圖4
圖5
圖6
圖7
比一比:觀察45+34=79與45+39=84,比一比,這兩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學生獨立思考后,引導學生從列式、計算順序、是否進位、結(jié)果差異等角度比較異同。
通過以上擺、撥、畫、猜、議等活動的開展,學生不僅能較好地掌握兩位數(shù)進位加法的算法和算理,更能基于原有經(jīng)驗基礎,發(fā)展觀察、創(chuàng)造、表達等能力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