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勝 ,李彥軍 ,劉佳利 ,張承天 ,高 雅 ,滿達 ,孟克 ,郝學峰 ,王金玲 *
(1.內蒙古農業(yè)大學獸醫(yī)學院和農業(yè)農村部動物疾病臨床診療技術重點實驗室,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8;2.內蒙古阿拉善右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蒙古 阿拉善盟 737300;3.鄂爾多斯市烏審旗農牧局動物疫病防控控制中心 ,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300;4.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200)
副結核?。≒aratuberculosis)是由副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paratuberculosis)引起的多種動物共患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牛、羊等很多反芻動物易于感染,甚至馬、驢和豬等單胃動物也可感染。該病在許多國家被發(fā)現(xiàn),遍布全世界,呈地方性流行,常以散發(fā)形式出現(xiàn)。另外該病潛伏期長,病程長,有些患病動物臨床表現(xiàn)不明顯,防控困難,對畜牧業(yè)的危害嚴重[1-2]。世界衛(wèi)生組織(OIE)將本病列為B類動物疫病,我國將其列為二類多種動物共患傳染病。本研究通過臨床病史、尸體剖檢、組織病理學和抗酸染色方法綜合診斷了1例綿羊副結核病,現(xiàn)報道如下。
1只送檢的2歲蘇尼特綿羊于1歲左右開始發(fā)病,主要癥狀為頑固性腹瀉和進行性消瘦,初期食欲正常,后期食欲逐漸減退,體溫無明顯變化,病程1年。發(fā)病期間用各種抗細菌和抗病毒藥物治療后無明顯效果。
嚴重腹瀉,肛門周圍、尾部和后肢羊毛上均附著大量稀便(圖1)。嚴重消瘦,全身脂肪完全萎縮消失。皮下干燥,淺表淋巴結輕度水腫,腹腔內可見較多清亮腹水。空腸后段大部分和中段局部腸管明顯增粗,腸壁增厚(圖2),腸黏膜增厚明顯,黏膜形成明顯的腦溝回樣褶皺(圖3);回腸和盲腸壁增厚,黏膜形成明顯的大腦溝回樣褶皺;腸壁淋巴結明顯腫大(圖4),腸系膜和腸漿膜淋巴管擴張。胸腔和心包積有較多清亮的腹水,肝、脾和腎等器官體積明顯縮小,且?guī)в泻稚?。其他組織器官眼觀無明顯病變。
圖1 嚴重腹瀉,肛門周圍、毛部和后肢皮毛附著大量稀便
圖2 空腸局部腸管增粗,管壁增厚
圖3 空腸黏膜增厚,形成腦回樣褶皺
圖4 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剖檢時取全身各組織器官,特別是病變部位,取材大小約為1.5 cm、1 cm、1 cm,立即放入10%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泡固定。將已固定24 h的組織修成約為1.5 cm、1 cm、0.3 cm大小的組織塊,再經過脫水、透明、石蠟包埋、切片(約4 μm厚)和蘇木精-伊紅染色(H.E.染色),封片后進行觀察。結果顯示,空腸后段(圖5)、回腸和盲腸(圖6)出現(xiàn)嚴重的增生性腸炎,空腸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層增厚,內有大量的上皮樣細胞和少量淋巴細胞增生。肝細胞普遍脂肪變性,肝小葉內可見多個上皮樣細胞和淋巴細胞增生灶 (圖7)。腸系膜淋巴結皮質可見上皮樣細胞增生灶(圖8)。腎小管上皮細胞明顯壞死,肺臟輕度淤血。其他組織器官無明顯的特征性病理變化。
圖5 空腸黏膜固有層上皮樣細胞大量增生HE×400
圖6 盲腸黏膜固有層上皮樣細胞增生 HE×400
圖7 肝組織內上皮樣細胞結節(jié) HE×400
圖8 淋巴結內上皮樣細胞結節(jié) HE×200
無菌取腸系膜淋巴結切面制備觸片,自然干燥,經抗酸染色,用油鏡觀察。結果在觸片內的上皮樣細胞胞漿內外均見散在和成簇的典型的紅色小桿狀的副結核桿菌(圖9)。
圖9 淋巴結觸片上皮樣細胞內紅色副結核桿菌抗酸染色法×200
根據典型的成年羊頑固性腹瀉和進行性消瘦的臨床癥狀,典型慢性增生性腸炎(腸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層有大量的上皮樣細胞和少量淋巴細胞增生)、增生性腸系膜淋巴結炎(腸系膜淋巴結皮質上皮樣細胞增生灶)以及在經抗酸染色的淋巴結觸片內的上皮樣細胞胞漿內外均見散在和成簇的典型的紅色小桿菌,綜合診斷為副結核病。
本病藥物治療的意義不大,沒有治療價值,預防措施主要是加強飼養(yǎng)管理和減少疾病誘因。要注意加強羊只的營養(yǎng),避免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堅持自繁自養(yǎng),外來引進羊只要進行健康檢查,加強檢疫措施,防止引入病羊和帶菌羊。對已存在該病例的羊群進行檢疫凈化,培育健康羔羊,淘汰病羊。對羊群中的疑似病例隔離飼養(yǎng),每3個月做一次變態(tài)反應,連續(xù)3次均為陰性的可視為健康羊,此時便可調出隔離圈舍。若變態(tài)反應結果為明顯排菌羊,則應立即安排撲殺。被污染的羊舍、飼槽、羊欄和運動場等要進行嚴格消毒,用漂白粉、氫氧化鈉、生石灰、來蘇兒等消毒液進行噴霧、浸泡沖洗等[3-4]。
有些地區(qū)疫病流行嚴重,全部撲殺將會面臨巨大經濟損失,經各項調查和長期試驗論證認為,對新生羔羊進行免疫接種,配合獸醫(yī)公共衛(wèi)生措施是控制該病最有效的辦法,但因免疫效果不佳和接種變態(tài)反應呈陽性等問題未能在全世界范圍推廣。
副結核病由副結核分枝桿菌引起,主要通過消化道感染,又稱為副結核性腸炎,幼畜最容易感染。其特征性癥狀為頑固性腹瀉和進行性消瘦,剖檢時可見腸黏膜增厚,形成腦回狀皺褶。該菌損傷宿主的免疫系統(tǒng),使病畜對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下降,進而導致機體進一步消瘦和虛弱。本病例送檢的2歲蘇尼特綿羊于1歲左右開始發(fā)病,病程較長,主要臨床癥狀也有嚴重的腹瀉和進行性消瘦,初期食欲正常,后期逐漸減退。剖檢見皮下干燥,淺表淋巴結輕度水腫,腹腔內可見較多清亮腹水,這與營養(yǎng)不良導致的進行性消瘦有關;空腸、回腸、盲腸腸壁和腸黏膜明顯增厚,且黏膜有明顯大腦溝回樣褶皺,多組織體積萎縮變小。病理組織學觀察也可見空腸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層有明顯增厚,大量上皮樣細胞和淋巴細胞增生,肝細胞脂肪變性及多個器官發(fā)生變化。這與許多報道和專業(yè)課本描述一致。
副結核分枝桿菌為革蘭氏陽性菌,短桿狀,無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莢膜,大小為0.2~0.5 μm×0.5~1.5 μm,在病料和培養(yǎng)基上呈縱排列,抗酸染色呈陽性。細菌分型上一般將該菌分為I型、II型和III型,分別為羊型、牛型和生物中間型[5]。不同反芻家畜分離的副結核分枝桿菌的菌落形態(tài)、顏色及生化特性有一定的差異。本病例中淋巴觸片經抗酸染色呈陽性反應,觸片見散在和成簇的典型的紅色小桿狀的副結核桿菌。
副結核分枝桿菌對自然環(huán)境的抵抗力比較強,可較長時間存活于糞便、土壤和飲水中[6];且幼畜從感染到出現(xiàn)臨床癥狀的潛伏期很長,往往癥狀不明顯,不能及時發(fā)現(xiàn)并隔離,所以對畜牧業(yè)危害巨大。但其對熱比較敏感,60℃經30 min或80℃經1~5 min即可被殺死。在日常飼養(yǎng)過程中盡量自繁自養(yǎng),引進新羊時要加強檢驗檢疫,若發(fā)現(xiàn)變態(tài)反應為陽性的羊要及時隔離,并對畜舍進行消毒處理,平時及時清理糞便,更換潔凈的飲用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