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婷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安徽省立醫(yī)院南區(qū)),安徽 合肥 230036)
視網膜脫離為常見眼科疾病,其中以裂孔源性視網膜脫離最常見。有研究表明,該類患者圍術期可依據(jù)不同部位的脫離進行體位護理,對手術治療療效有促進作用[1]。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3 月至2020 月3 月本院收治的視網膜脫離病患60 例為受試者,按不同護理方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0 例。其中對照組男20 例,女10 例,年齡26~65 歲,左眼17 例,右眼13例。觀察組男19 例,女11 例,年齡26~64 歲,左眼18例,右眼12 例,兩組間一般資料對比均衡性佳,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環(huán)扎術、鞏膜扣帶術、硅油注入及玻璃體腔內注氣作為主要的復位手術方式。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提供圍術期體位護理干預。(1)入院后護士應積極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仔細講解該疾病知識、注意事項、手術目的和相應臥位的重要意義。介紹手術成功案例,緩解患者的緊張和焦慮,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手術。(2)術前干預:術前進行充分的臥床休息,減少活動頭眼部,予以特定的頭部和體位位置,使明顯的視網膜突起處和孔處于最低。應對視網膜脫落的位置差異采用不同的體位:①顳部、鼻部視網膜脫離分別應位于患眼的一側及對側;對于周圍性視網膜脫離,也應位于側臥位②上視網膜脫離,尤其是上球形脫離的患者,把枕頭放在肩膀上以降低頭部。③采取調整坐姿,抬頭,或高枕仰臥位,以降低視網膜的脫離。④對黃斑裂孔、后極、漏斗狀視網膜脫離和復雜型視網膜脫離的患者進行水平放置。(3)術中干預:全身麻痹向上操作,一般是仰臥,為防止擠壓請注意觀察腰部皮膚的狀態(tài)。(4)術后干預:術后以裂孔處于最高位置為體位原則。當病人從手術室返回病房時,移動病人時要特別注意移動方向。頭部應沿縫瓣粘連方向由后向前旋轉。移動后,應在取對應的被動體,依據(jù)氣泡大小和視網膜脫離的位置,引導和協(xié)助患者改變體位。順序是俯臥位頭朝下半臥位,仰臥位。若病人在術后1 周內無法保持俯臥位,前兩個臥位可交替使用,每月時長限制最低不能少于16h、如若術后眼內發(fā)生出血狀況,應盡量避免仰臥位,采用半臥位。
1.3 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生活質量水平及護理滿意度。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均行SPSS23.0 分析。計量、計數(shù)分別行(±s)t 檢驗、(%)χ2檢驗,P<0.05 為檢驗水準。
2.1 對比護理滿意度護理后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比對照組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對比護理滿意度[n,(%)]
2.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情況護理前,兩組的環(huán)境、社會、生理、心理各領域評分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環(huán)境、社會、心理、生理各項評分比護理前及對照組均高,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情況(分,±s)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情況(分,±s)
注:與干預前比較,cP<0.05。與對照組比較,dP<0.05。
?
視網膜脫離為常見致盲性眼病。手術封住裂孔,對視網膜的解剖和功能復位意義重大。為了提高患者依從性,降低其痛苦,除通過藥物治療以外,體位護理也扮演著重要角色[2]。
本研究發(fā)現(xiàn),體位護理后病患護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分析原因,可能是因為,患者入院后,工作人員應告之其臥床休息的具體方法及重要性。由于長時間臥床,所以要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基礎護理,為患者提供舒適安逸的住院環(huán)境,協(xié)助放松按摩,緩解身體上的不適,以取得患者及家屬的配合,幫助病人早日康復。再加之裂孔通過體位護理工作處于最低。一方面,可防止視網膜下液由于重力造成位移;還可減少玻璃體的液化,進一步經裂孔進入視網膜下。同時,眼球運動的限制可減少玻璃體腔的液體進入視網膜內,且加快視網膜下液的吸收,有效縮減視網膜脫離范圍,促進視網膜的重新附著,有效保證了成功率,進而直接影響到病患者護理滿意度及生活水平。
綜上,視網膜脫離圍術期體位護理效果突出,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及臨床服務滿意度,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