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張 欣(通訊作者)
(東部戰(zhàn)區(qū)總醫(yī)院鎮(zhèn)江醫(yī)療區(qū)骨科 江蘇 鎮(zhèn)江 212001)
屈肌腱是人體手部功能得以發(fā)揮的重要基礎,在意外事件中屈肌腱受損將造成患者手部功能不同程度喪失,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手部屈肌腱損傷的發(fā)病率較高。目前肌腱縫合修復術是對于該類患者的主要治療手段,然而術后康復階段患者屈肌腱以及傷口局部可能出現(xiàn)纖維性粘連、水腫等情況,這對于患者手部功能恢復造成一定影響。有報道指出[1]屈肌腱受損后給予患者早期的科學修復治療并配合規(guī)范化的功能康復訓練指導,是促使其手部功能得以恢復的重要手段。近年來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在臨床諸多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在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指導下給予患者全面的護理服務,有利于加快其病情康復、縮短住院時間。以下將分析對手部屈肌腱損傷修復術患者采用快速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1 月—2021 年3 月本院52例手部屈肌腱損傷手術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6例。觀察組男16例,女10例,年齡23~58 歲,平均年齡(39.8±1.6)歲,受傷原因:擠壓傷9例,銳器割傷13例,其他原因4例,受傷部位:左側14例,右側12例;對照組男15例,女11例,年齡22~59 歲,平均年齡(39.9±1.6)歲,受傷原因:擠壓傷8例,銳器割傷15例,其他原因3例,受傷部位:左側13例,右側1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手部屈肌腱損傷的診斷標準;②患者均接受修復手術治療;③患者對治療方案等知曉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患者的各項臨床資料完善;⑤患者能夠配合完成手部功能評估以及術后隨訪調查等工作。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手部創(chuàng)傷者;②合并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等無法進行語言溝通交流者;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合并重要臟器功能障礙者;⑤合并惡性腫瘤疾病者;⑥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guī)護理,如用藥護理、疼痛護理以及生命體征監(jiān)測和出院指導等。觀察組患者聯(lián)合應用快速康復護理,方法為:(1)心理護理和健康宣教:經常性地與患者保持溝通,采取措施緩解其心理壓力,及時疏導其心理問題,并給予功能鍛煉方面的指導,向患者介紹早期功能鍛煉的目的、注意事項和作用性,進而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和依存性;(2)局部護理:仔細觀察術后的局部血液循環(huán)情況,了解毛細血管充盈度、局部感覺和溫度狀況,加強保暖護理確保良好的濕潤度。禁止患者吸煙,向其講解尼古丁等物質可能導致微細血管發(fā)生痙攣,對于術后切口供血和創(chuàng)面愈合造成影響。指導患者適當抬高患肢,需要微微高過水平位置,進而促使淋巴液以及靜脈血順利回流,改善局部腫脹情況。患者坐立位以及站立位時,需要將患肢進行懸吊在胸前避免下垂。存在手部腫脹時可指導其對患者進行適當按摩,其他未受傷手指可指導患者進行屈曲動作以及伸展動作,預防水腫和關節(jié)僵硬;(3)早期功能鍛煉指導:即術后24 h~3 周,嚴格制動24 h 之后,鼓勵患者進行患側手指的適當屈曲活動,逐步增加主動伸直活動,結合患者的恢復情況逐步延長活動時間。針對術后早期存在的疼痛和腫脹情況,應給予患者解釋,并及時遵醫(yī)囑提供鎮(zhèn)痛藥物治療改善疼痛和腫脹情況,提升患者的康復鍛煉依從性。在此期間,患者的功能鍛煉主要以被動活動為主,在活動中以不感覺疼痛的幅度為宜;(4)中期功能鍛煉指導:即術后4~5 周,在此階段仍需要利用動力甲板進行固定,與此同時可對掌指關節(jié)局部的固定物進行撤掉,促使患者掌指關節(jié)可維持可動狀態(tài)?;颊呖祻湾憻掃^程中對橡皮筋進行適當放松,鼓勵其進行主動屈指活動,逐步增加用力屈曲及指間關節(jié)活動?;颊哒浦戈P節(jié)維持屈曲位狀態(tài),此時可對指間關節(jié)進行輕微的被動伸展活動。在患者練習過程中,指導題注意動作的輕柔緩慢以及用力恰當,以能夠產生局部的微微酸脹感為宜,使患者掌握主動無阻力伸展以及屈曲等活動,同時還需進一步增加腕關節(jié)運動。在此期間,避免做伸腕以及伸指等活動,可對局部肌肉以及關節(jié)等實施按摩從而促進血液循環(huán),進一步提升肌腱的滑動性;(5)后期功能鍛煉指導:即術后6~10 周,將患者的所有制動完全去除,由之前的被動鍛煉過渡到主動鍛煉,即指導患者進行手指局部的主動屈力練習,期間指導患者正確地運用肌力練習的方法,以患者能夠感覺到肌肉疲勞的幅度為宜。在功能活動中遵循循序漸進,以及由簡到繁的基本原則,還可配合手指拉力器輔助完成負重牽引練習,利用捏皮球練習提升肌力水平,進一步增強關節(jié)活動度。結合患者恢復情況,逐漸增加筷子夾豆以及指尖拾物等一系列精細化手部動作;(6)并發(fā)癥護理:叮囑患者術后進行功能鍛煉時應該在專業(yè)人員的指導下完成,防止過早進行主動屈指活動,避免肌腱發(fā)生二次斷裂?;颊吖δ苠憻捚陂g要密切關注其傷口出血,了解指端血運情況和指腹張力水平,及時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并了解疼痛性質,如有異常現(xiàn)象需要盡早給予處理。
(1)兩組患者均于術后3 個月末隨訪時以TAM 評分法對其術后手部功能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內容包括患者手指的屈曲度以及伸直受限度,并與患者健側手指進行對比,分為優(yōu)、良、可、差。(2)記錄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如感染、肌腱粘連和局部水腫等。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手部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96.15%高于對照組的76.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部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對比[n(%)]
護理后,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3.85%低于對照組的15.38%,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n(%)]
手部是人在日常生產及生活中的重要工具,如若手部受傷將對功能發(fā)揮造成干擾,同時也加重了患者的思想負擔。手指屈肌腱損傷患者由于發(fā)病突然,同時術后的康復時間較長,再加上受到疼痛以及活動受限等影響使得負性心理較重,部分患者缺乏對早期功能鍛煉的認知,在鍛煉過程中的依存性較差影響康復效果,不利于手部功能的恢復,所以需要做好患者術后的科學護理服務[2-4]。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在給予常規(guī)護理的同時在手術后聯(lián)合應用快速康復護理,結合患者的生理狀態(tài)以及心理特征給予多維度的康復護理。例如首先進行心理護理以及健康康宣教,使患者能夠認識到術后進行康復鍛煉的作用和具體方法,同時疏解其負性情緒,增強患者的自信心和依存性,在此基礎上給予局部護理和并發(fā)癥護理,從而加快創(chuàng)口愈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5-6]。結合患者術后不同階段給予相應的功能鍛煉指導,逐步恢復患者的手指功能,在此期間遵循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有利于逐步提升患者的手部功能和自信心,對于改善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7-8]。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術后3個月末經評估手部功能恢復優(yōu)良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同時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快速康復護理的應用,可有效提升手部屈肌腱損傷患者的恢復。
綜上所述,對于手部屈肌腱損傷患者于修復術后進行快速康復護理,有利于降低并發(fā)癥率并促進患者手部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