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翠蓮,王曉玲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 江蘇 蘇州 215000)
冠心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見于中老年人群,具有反復發(fā)作、病程較長以及遷延不愈等特點[1]?;颊咂毡榇嬖谧宰o能力以及遵醫(yī)行為低下的特點,在出院后可能因得不到積極有效的護理而導致病情預后轉(zhuǎn)歸欠佳,繼而對患者的身心壓力以及生活質(zhì)量造成負面影響[2]。延續(xù)性護理是一種將護理服務延伸至院外的護理模式,可在一定程度滿足出院患者的護理需求[3]。其中跨理論模型最早是在上世紀70 年代末首次提出的一種新型理論模型,其基本理念為促進健康行為,重視對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改善,繼而改變其健康行為[4]。鑒于此,本文通過跨理論模型的延續(xù)性護理對冠心病PCI 術后患者自護能力及服藥依從性的影響進行分析,旨在為臨床護理提供思路支持,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12 月我院接受PCI 術治療的冠心病患者83例,按照電腦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41例和對照組42例。研究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60~82 歲,平均年齡(68.48±4.92)歲,受教育年限6~16 年,平均(10.48±3.11)年,心功能分級:Ⅰ級21例,Ⅱ級2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57~84 歲,平均年齡(68.76±4.95)歲,受教育年限6~16 年,平均(10.53±3.07)年,心功能分級:Ⅰ級23例,Ⅱ級1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5]:①所有患者均經(jīng)冠脈造影確診為冠心病,且經(jīng)行PCI 術治療;②均為成年人;③心功能分級<Ⅲ級。排除標準:①既往有酒精或(和)藥物依賴史者;②存在意識障礙或精神疾病者;③合并肝、腎、腦相關疾病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名,醫(yī)院倫理委員會獲悉并核準。
對照組開展常規(guī)護理。即對所有患者均開展健康宣教,同時對其飲食、生活等進行正確的指導,出院前叮囑其定期來院復查,一旦出現(xiàn)不適反應及時回院接受診治。研究組則開展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延續(xù)性護理:(1)組建護理干預小組。主要成員包括專科醫(yī)生,護師,護士,所有組員均具備豐富的專業(yè)知識以及良好溝通能力,并由專家對所有組員實施培訓。(2)意向階段:為患者詳細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并幫助其明確心理因素對疾病預后的影響。同時,通過發(fā)放健康宣教手冊、專家講座等方式激發(fā)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識,促使其掌握自我評估的方式和能力,明確遵醫(yī)囑服藥對疾病恢復的積極性,幫助其正確判斷自身病情。(3)準備階段:采集既往相關案例,總結既往病例在疾病康復過程中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促使患者明確自身健康行為對疾病的影響。(4)行動階段:按照患者當前情況和共同性問題,制定相應護理干預措施,并通過健康講座以及現(xiàn)場面對面交流、現(xiàn)場答疑解惑等方式解決共同性問題。(5)訪視階段:待患者出院后通過微信平臺以及電話的方式進行隨訪,主要內(nèi)容涵蓋服藥情況,回院復查情況,按照其實際情況正確指導其用藥、飲食以及運動,1 次/周。(6)維持階段:明確患者遵醫(yī)行為、生活習慣良好,叮囑患者家屬予以足夠的謹慎支持。兩組均進行為期6 個月的護理。
分析兩組干預前后自護能力評分,服藥依從性,干預前后生活質(zhì)量及希望水平的變化情況。其中自護能力的評價主要是通過ESCA 量表實現(xiàn)[6],主要內(nèi)容涵蓋自我護理技能、自護責任感及自我概念,共43 個條目,每個條目實施5 級評分法,得分越高預示自護能力越佳。服藥依從性主要是通過醫(yī)院自制的服藥依從性問卷完成,主要包括3 個選項,即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及不依從,依從率=(完全依從+部分依從)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生活質(zhì)量的評價主要是通過CQQC 問卷[7]實現(xiàn),共包括5 個維度:①一般生活;②社會心理;③醫(yī)療情況;④體力;⑤病情。共24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按照選項的差異予以不同得分,得分越高預示生活質(zhì)量越佳。該量表的Cronbah,α 信度系數(shù)0.895,效度系數(shù)0.850。希望水平的評估主要是通過Herth 希望量表[8]實現(xiàn),該量表共有3 個維度,12 個條目,每個條目均實施4 級評分法,總分12~48 分,得分越高預示希望水平越高。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護理干預后各項ESCA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ESCA 評分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ESCA 評分對比(,分)
護理干預后,研究組服藥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服藥依從性對比(例)
研究組護理干預后各項CQQC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項CQQC 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各項CQQC 評分對比(,分)
兩組護理干預后自護能力均高于護理干預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希望水平對比(,分)
表4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希望水平對比(,分)
眾所周知,冠心病極易對心肌細胞產(chǎn)生損害,繼而增加心肌壞死乃至心力衰竭、猝死的風險[9]。PCI 術是目前臨床上廣泛用以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可有效促進心肌灌注的恢復,然而術后冠狀動脈再狹窄的發(fā)生率極高。相關研究報道表明,不良生活習慣、不遵醫(yī)囑用藥以及不良情緒等均可能導致冠心病的復發(fā)[10-11]。因此,在臨床實際工作中需采取針對性護理干預措施,對上述可改變的影響因素予以有效調(diào)控,繼而增強患者的自我意識,預防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缋碚撃P妥钤绫挥糜诮錈?,且隨著理論模型的日益豐富,在有機結合了行為學以及心理學等方面理論之后開始逐漸應用于體育鍛煉、減肥以及戒毒等工作中[12]。而將其引入醫(yī)學領域是現(xiàn)代、科學、高效的理論健康促進發(fā)展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護理服務的質(zhì)量。
本文結果顯示:研究組護理干預后各項ESCA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反映了研究組護理方案在改善患者自護能力方面具有較好的效果。究其原因,研究組護理方案主要是按照患者出院前的康復情況,指導并督促患者遵醫(yī)囑行為,并通過對其飲食、運動等進行準確指導,繼而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促進自我管理能力的改善。此外,研究組服藥依從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了研究組護理方案可促進患者服藥依從性的提升。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在于:延續(xù)性護理可為患者提供延續(xù)性醫(yī)療護理服務,從而降低患者因疾病復發(fā)再次入院的概率,促使患者順利渡過恢復期,促進其預后轉(zhuǎn)歸。而跨理論模型是行為分階段轉(zhuǎn)變理論模型,綜合心理學理論研究系統(tǒng)個體行為改變方案,將其應用于PCI術后患者護理中,可針對不同行為階段開展科學性、精準性的護理干預措施,繼而促進患者不良行為的改變,為其預后轉(zhuǎn)歸提供有利條件。另外,研究組護理干預后各項CQQC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了研究組護理方案可促進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提升。究其原因,該護理方案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者自護能力以及服藥依從性,有助于患者明確健康行為對疾病的益處的準確認知,從而促使患者保持積極、主動的心理狀態(tài),進一步促使其較為積極參與飲食、運動以及遵醫(yī)囑用藥等,最終達到提升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目的。本文結果還顯示了兩組護理干預后希望水平均高于護理干預前,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研究組護理方案中的意向階段以及準備階段相關護理措施有助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從而緩解其因?qū)ο嚓P知識未知而產(chǎn)生的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有助于其康復信心的建立,最終達到提升患者希望水平的目的,促使其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
綜上所述,基于跨理論模型的延續(xù)性護理用于冠心病PCI 術后患者中的效果較佳,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護能力及服藥依從性,同時改善患者生存質(zhì)量及希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