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臨汾市中心醫(yī)院消化科 山西 臨汾 041000)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通常指結直腸腺癌,約占全部結直腸惡性腫瘤的95%[1]。結直腸是全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如在美國近年其新發(fā)病例和病死人數在所有惡性腫瘤中位居第3 位,而在我國,其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全部惡性腫瘤的第3~5 位[2]。根據新版2020全球癌癥統(tǒng)計報告,受肥胖、飲食模式、生活方式等因素影響,50 歲以下結腸癌發(fā)病率較前快速上升,給患者和社會帶來巨大危害。典型的大腸癌的癥狀是排便習慣和大便形態(tài)的改變、腹痛、便血、貧血、消瘦,但大量研究表明,上述癥狀均不能有效預測早期結直腸癌,無癥狀人群結腸鏡篩查才能實現早診早治早預防[3]。結腸鏡檢查可在腫瘤癥狀出現之前就早期發(fā)現并進行內鏡下治療,可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fā)生。目前已廣泛應用于體檢項目中,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我院體檢中心參與結腸鏡檢查的475 名健康體檢者,年齡35~69 歲,男性273 名,女性202 名,納入對象簽署知情同意書,無結腸鏡檢查禁忌證,無腸道基礎疾病。納入標準:①同意參與研究;②資料完整、依從性好。排除標準:①有精神意識障礙;②無法正常溝通或交流;③中途退出;④資料缺失;⑤合并嚴重凝血障礙和器質性損傷。
結腸鏡檢查前心電圖檢查,無痛腸鏡需麻醉評估。檢查前3 d 少渣飲食,檢查前1 d 低脂流質飲食,檢查當天禁食,如需無痛腸鏡檢查需禁食水4 h。術前口服聚乙二醇電解質散3套+二甲硅油清潔腸道,并大量飲糖鹽水,服藥期間來回走動,輕揉腹部,加快排泄速度,有效清潔腸道至末次為清亮水便。腸道準備好后,直腸至回腸末端行奧林巴斯-290 電子結腸鏡檢查,要求末段回腸進鏡率100%。如果發(fā)現病變及時取檢或整塊切除后送病理學檢查眀確病理類型。
統(tǒng)計大腸息肉、側向發(fā)育型腫瘤和大腸癌的檢出率。病變檢出率=大腸息肉或大腸癌或側向發(fā)育型病變的總數/總體檢人數×100%。
使用SPSS 20.0 統(tǒng)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檢查出大腸息肉146例,檢出率30.8%,大腸癌2例,檢出率0.4%,側向發(fā)育型病變2例,檢出率0.4%,年齡>71 歲的占比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組患者結腸病變的分布[n(%)]
檢出大腸息肉146例,男性92例,女性54例;側向發(fā)育型病變2例,男性1例,女性1例;大腸癌2例,均為男性,均為早期大腸癌。大腸息肉患者中的性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性別的結腸鏡檢查結果比較(例)
大腸癌早期癥狀既不明顯也不典型,容易漏診。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腹痛、貧血、消瘦等臨床癥狀均不能有效預測和預防早期大腸癌的發(fā)生,但同時,大腸癌又是一種可早期發(fā)現并治愈率極高的惡性腫瘤,大腸癌的發(fā)生途徑主要有3 種:腺瘤-腺癌;從無到有(De Novo)途徑;炎癥-癌癥途徑。其中腺瘤-腺癌是最主要途徑,即從正常-息肉-腺瘤-低級別瘤變-高級別瘤變-早期腺癌-晚期腺癌的途徑,結直腸腫瘤從良性發(fā)展至惡性通常需要10~15 年的時間,因此,在從息肉演變?yōu)榇竽c癌的過程中如果能結腸鏡檢查發(fā)現息肉、側向發(fā)育型病變、大腸黑變病和早期大腸癌等病變并及時進行內鏡下治療,就可有效預防大腸癌的發(fā)生,在癌前病變或早癌階段發(fā)現病變、切除病變可阻斷發(fā)展,達到根治[4]。即使息肉已經癌變但只要還是早期,大部分可獲得良好的預后,5 年生存率超過90%,部分可行內鏡下微創(chuàng)治療獲得根治,所以說結腸鏡檢查篩查結直腸癌是非常有效的辦法。任何影像學檢查包括X 線和先進的CT、MRI、PET 等,都比不上直觀的肉眼觀測,結腸鏡既是大腸癌的篩查手段,又是其診斷的“金標準”[5]。
2019 年《中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6]中指出我國早期結直腸癌篩查方法中每5~10 年1 次高質量的結腸鏡檢查適合我國國情。在大腸癌預防方面還應從以下3 方面入手:①合理飲食如低動物蛋白、低脂、高纖維飲食,戒煙戒酒。②對主要癌前疾病如炎癥性腸病、息肉病加強治療和隨訪。③對高危人群加強隨訪:糞便潛血陽性;一級親屬有結直腸癌史者;本人有癌癥史;長期吸煙、過度攝入酒精、肥胖、少動、年齡>50 歲;符合以下6 項之任2 項者:慢性腹瀉、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闌尾炎或闌尾切除史、慢性膽囊炎或膽囊切除史、長期精神壓抑;有盆腔放療史者。
最常用的大腸癌篩查方法是對一般高危人群進行糞便潛血檢查,對陽性者繼續(xù)進行結腸鏡檢查。糞便潛血試驗簡便、安全、廉價,但對陽性結果的預測準確率為40%~54%,對陰性結果的預測準確率為64%~88%[7]。結腸鏡檢查是診斷大腸癌的常用方法,它不僅可以診斷全結腸疾病,而且可以治療一些癌前病變,如息肉和腺瘤,結腸鏡診斷大腸癌的敏感性為97%,特異性為98%,最大直徑為6~10 mm 的息肉的敏感性為92.3%。氣鋇雙重對比造影、CT 結腸成像、腫瘤基因檢測和糞便蛋白質組學篩查等其他篩查方法都有成本高、特異性和敏感性低等優(yōu)缺點,不適于廣泛的篩查。結腸鏡檢查已成為診斷和治療下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工具。
其實結腸鏡檢查的感受因人而異,隨著單人腸鏡檢查的普及,目前大部分普通結腸鏡患者均可無明顯不適的完成該項檢查。另外,無痛腸鏡檢查可使患者在數秒內進入睡眠狀態(tài),全身放松后再進行檢查,檢查過程患者無任何痛苦。所用藥物起效時間短,代謝速度快,檢查結束后患者很快清醒,無明顯不適,不用擔心普通腸鏡帶來的恐懼和痛苦,并且無痛腸鏡的麻醉對身體的影響可忽略不計,對大腦也不會產生實質性的損傷,是安全有效的[8]。
在應用各種方法展開檢查的過程中,臨床醫(yī)師應充分認識與大腸癌相關的癥狀,提高自身警惕性,及時進行相關檢查是早期診斷的關鍵。早期大腸癌的臨床癥狀并不具體。當出現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貧血、腹痛、大便習慣改變、便血、大腸癌和腸阻塞時,應考慮是否有大腸癌。糞便潛血試驗、血清學實驗室檢查包括癌癥胚胎抗原(CEA)、結腸癌相關抗原(CCA),影像學檢查包括鋇灌腸X 線、CT 結腸造影、內鏡檢查等。由于大便潛血試驗靈敏度和特異度差,血清腫瘤標志物對結腸癌沒有特異性,其診斷作用有限。鋇灌腸x 線檢查雖然可以知道腸黏膜是否破壞、腸道是否僵硬、腸腔是否狹窄,但容易漏診小的大腸癌,且不能進行組織活檢,診斷作用有限。CT 結腸造影尚未普及,價格昂貴,結腸鏡結合病理檢查是診斷結直腸腫瘤的標準方法。
原則上,年齡在40~74 歲的居民都屬于結直腸癌的篩查人群,在這個年齡段的人群,即使無任何不適,也建議進行結腸鏡篩查;對于高危人群者建議40 歲甚至35 歲就開始篩查。結腸鏡檢查可直觀的發(fā)現大腸病變并內鏡下活檢進行病理學檢查明確性質,對于息肉、側向發(fā)育型病變、早期大腸癌、大腸黏膜下病變等進行有效、微創(chuàng)治療。具有直觀、便捷、有效、可操作性強等多方面優(yōu)勢,值得在健康人群體檢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