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亞,鄧春霞,辛德梅,孫秀榮,任國麗
(北京市垂楊柳醫(yī)院婦產科,北京 100022)
腹直肌分離是指雙側腹直肌在腹中線部位分離,間距超過2 cm,國內統(tǒng)計顯示,1/3女性在分娩后存在不同程度腹直肌分離,嚴重時不僅影響產婦體型,而且可使脊柱穩(wěn)定性下降,產生漏尿、腰背疼痛等表現(xiàn),影響正常生活[1-2]。目前,臨床常以運動康復聯(lián)合手法按摩及經皮低頻電刺激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的方式替代單純經皮低頻電刺激治療,該種治療方案不僅能夠提高治療效果,還可改善患者的腹圍情況。基于此,本文回顧性分析北京市垂楊柳醫(yī)院2020年5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00例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的不同治療方案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北京市垂楊柳醫(yī)院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100例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臨床資料,根據不同治療方式分為試驗組50例和對照組50例。所有患者均為足月單胎初產婦,試驗組患者年齡為24~36歲,平均年齡為(27.24±2.76)歲;體質量45~60 kg,平均體質量為(52.1±0.4)kg;孕周為36~39周,平均孕周為(37.51±0.05)周;新生兒出生體質量2 500~3 500 g, 平均新生兒體質量為(3 002.2±2.1)g。對照組患者年齡為25~37歲,平均年齡為(27.94±2.06)歲;體質量46~61 kg,平均體質量為(52.8±0.7)kg;孕周為37~40周,平均孕周為(37.95±0.45)周;新生兒出生體質量2 500~3 450 g, 平均新生兒體質量為(2 976.58±1.58)g。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北京市垂楊柳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經觸診明確腹直肌分離大于2 cm;②盆底肌肌力均≥Ⅲ級;③能夠滿足1周3次固定時間來院治療患者。排除標準:①電刺激治療禁忌證者;②伴有先天性腹壁發(fā)育不良者。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經皮低頻電刺激治療方法:產婦取仰臥位,將電極片分別貼于其兩側腹外斜肌及腹直肌位置,使用VISHEE治療儀(偉思的生物刺激反饋儀,型號SA9800,生產廠家 Thought Technology,中國南京偉思銷售,蘇械注準20182211250)“腹直肌分離治療”程序,每次治療30 min,每周3次,10次為1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試驗組:①手法按摩:首先放松胸腰筋膜,從腰背部將胸腰筋膜往腹部中線提拉,兩側各5 min。然后米字型手法推動腹部深層肌肉5 min,激活深部肌群。最后將腰部兩側肌肉向中間提拉,促進腹直肌筋膜合攏,重復10次。②內核心肌群康復訓練:利用法國WAFF氣墊進行墊上運動,鍛煉核心肌群。腹式呼吸+收縮盆底?。褐笇Мa婦進行腹式呼吸,呼氣時同步縮陰向上提升盆底肌。Pull-Ins鍛煉:產婦仰臥屈膝,腹式呼吸呼氣時雙手向腹部內下方推擠,努力閉合腹直肌間隙。臀橋運動:產婦仰臥屈膝,結合腹式呼吸同時收縮盆底肌完成臀橋。跪姿伸腿:產婦四足跪姿,配合腹式呼吸收縮盆底肌后緩慢向后伸右腿,同法鍛煉對側,每組動作各完成5次。③經皮低頻電刺激:同對照組。總治療時間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臨床療效:治療結束后腹直肌間距小于2 cm為顯效;較治療前縮小但仍大于2 cm為有效;腹直肌距離無明顯改善為無效??傆行?(顯效+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對比治療前后腹圍指標,包括臍上圍、臍圍、臍下圍。腹直肌間距及腹圍檢查方法:產婦取仰臥屈膝位,頭部及肩部緩慢抬離床面30°,分別于臍部、臍上4.5 cm、臍下4.5cm兩側腹直肌邊緣觸診并記錄測量數(shù)值,同時測量3部位腹圍,任何部位兩側腹直肌間距大于2 cm即可診斷為腹直肌分離。治療前及治療10次后由同一位醫(yī)師進行測量。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0.0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分析,t值檢驗通過(±s)表示;校正χ2檢驗通過[例(%)]表示,判定統(tǒng)計學差異的標準為P<0.05。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圍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臍上圍、臍圍、臍下圍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臍上圍、臍圍、臍下圍均縮小,且試驗組患者均小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圍指標對比(±s,cm)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腹圍指標對比(±s,cm)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 例數(shù) 臍上圍 臍圍 臍下圍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試驗組 50 85.47±2.44 80.85±2.38* 88.16±2.74 81.84±3.08* 91.75±3.19 86.26±3.06*對照組 50 85.03±2.91 83.84±3.60* 87.51±2.08 84.73±4.04* 91.69±2.22 87.93±1.81*t值 0.819 4.899 1.016 5.498 0.082 3.321 P值 0.415 0.000 0.312 0.000 0.945 0.001
產婦由于妊娠期子宮不斷增大導致腹直肌被動牽拉,中間的筋膜軟化擴張,同時腹白線伸展松弛,在其產后不能自然恢復,易導致腹直肌分離發(fā)生。其主要危險因素包括高齡、多產、雙胎、剖宮產手術史等[3-4]。有學者認為,腹肌和盆底肌的功能具有協(xié)同作用,根據盆腹動力學理論,腹部肌肉力量減弱,會影響到胸-腹-盆的整體力學,腹直肌分離后,腹肌收縮力量減弱,盆底肌在收縮的過程中腹肌不能有效地協(xié)同收縮,從而導致盆底肌的收縮力進一步下降[5-6]。目前臨床治療產后腹直肌分離的主要方法是經皮低頻電刺激,但是其治療周期較長,相同治療時間內顯效率較低[7]。
腹橫肌為人體最深層的腹肌,它與腹直肌和腹白線緊密相連,它的激活和收縮可將腹直肌兩側肌肉向內拉近,有助于防止或減少腹直肌分離。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利用運動康復,調節(jié)患者自主神經功能,并加強其深層核心肌群穩(wěn)定性,同時以手法按摩及電刺激進行筋膜松解,提高了腹直肌分離的治療效果。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患者臍上圍、臍圍、臍下圍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應用聯(lián)合治療方法對產后腹直肌分離患者的恢復效果好,但本研究觀察例數(shù)有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擴大研究例數(shù),以得到更加有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