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勤,林 君,黃 源,張志東,張慶良,尹大寬,劉 洋,陳安靜
(1.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瀘州 646000;2.瀘州市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站,四川瀘州 646000)
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是釀造白酒的最基礎和最重要的原料,釀酒專用高粱產(chǎn)業(yè)是酒城瀘州的區(qū)域性優(yōu)勢產(chǎn)業(yè),也是當?shù)剞r(nóng)戶經(jīng)濟增收的重要來源。2006年,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開始著手建立釀酒專用高粱標準化種植基地,發(fā)展有機高粱種植,開啟“有機釀造”之路。為了保障有機白酒釀造原糧的高品質和產(chǎn)量,瀘州老窖一直致力于有機高粱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選用符合有機生產(chǎn)標準的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方式進行病蟲害防控。
黏蟲、條螟、玉米螟、桃蛀螟和二化螟5 種害蟲,是危害瀘州高粱的最主要鱗翅目害蟲,其幼蟲常食盡葉片或鉆蛀莖干,造成卷葉、綴葉、結鞘、斷莖或團穗;成蟲白天或夜間活動,吸食花蜜等液態(tài)食物[1]。性誘劑作為一種高效、專一、環(huán)保、不傷害有益昆蟲、操作方便且滿足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需求的害蟲誘集防控手段[2],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作物的害蟲防控,取得了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tài)效益[3-7]。2018 年和2019 年連續(xù)兩年,在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釀酒專用高粱標準化種植基地,開展了不同誘芯種類、誘捕器不同懸掛高度和不同放置密度的性誘劑對釀酒專用高粱鱗翅目害蟲的誘捕效果研究。旨在提高性誘劑對高粱鱗翅目害蟲的防控效果,為科學篩選出適于瀘州地區(qū)田間綠色防控技術提供依據(jù),豐富釀酒專用高粱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體系。
供試誘芯:黏蟲、條螟、玉米螟、桃蛀螟和二化螟5種誘芯(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chǎn))。
供試誘捕器:新型飛蛾通用誘捕器(桶狀誘捕器)由誘芯安放裝置和捕蟲器組裝而成(寧波紐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chǎn))。
供試高粱品種:瀘州糯紅高粱國窖紅1號。
靶標害蟲:黏蟲(Mythimna separata)、條螟(Proceras venosatus)、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試驗地點:瀘州市江陽區(qū)彌陀鎮(zhèn)瀘彌村(28.9°N,105.6°E),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釀酒專用高粱標準化種植基地。
1.2.1 不同種類誘芯的誘集效果對比試驗
2018 年試驗共設6 個處理,分別選用3 種黏蟲性誘劑誘芯[MS20176A(N-A)、MS20176B(N-B)、MS20176G(N-G)]和3 種條螟性誘劑誘芯[CSS 20176E1(T-E1)、CSS20176J1(T-J1)、CSS20176Y1(T-Y1)]進行試驗,考察不同供試誘芯分別對黏蟲、條螟的誘集效果。各處理中誘捕器放置密度均為每666.7 m2放1 個,誘捕器懸掛高度(誘捕器底端距地面高度)均為1.5 m。每個處理重復3次。
1.2.2 不同誘捕器懸掛高度的誘集效果對比試驗
2018 年試驗共設15 個處理,針對不同高粱鱗翅目害蟲(黏蟲、條螟、玉米螟、二化螟和桃蛀螟)的誘捕器放置高度分別為1 m、1.5 m 和2 m。各處理誘捕器放置密度均為每666.7 m2放1 個。每個處理重復3次。
2019 年試驗共設15 個處理,針對不同高粱鱗翅目害蟲(黏蟲、條螟、玉米螟、二化螟和桃蛀螟)的誘捕器放置高度分別為1.25 m、1.5 m 和1.75 m。各處理誘捕器放置密度均為每666.7 m2放1 個。每個處理重復3次。
1.2.3 不同誘捕器放置密度的誘集效果對比試驗
2018 年試驗共設12 個處理,針對黏蟲和條螟的3 種不同性誘劑(黏蟲N-A、黏蟲N-B、黏蟲N-G和條螟T-E1、條螟T-J1、條螟T-Y1)的誘捕器放置密度分別為每666.7 m2放1 個、每666.7 m2放2 個,誘捕器懸掛高度均為1.5 m。每個處理重復3次。
“那里每一樣東西都能說出長長的故事來。實習的時候,我最開心的就是去看展,聽老師們說故事!”一次,在協(xié)助老師撤展時,老師隨手指著金絲楠木的展臺告訴她,這是由著名文物專家王世襄先生監(jiān)制的。這種驚喜,在故宮博物院里不勝枚舉。也正是在這眾多的瑰寶之中,在臥虎藏龍的研究學者之間,宴姝確定了今后的方向——鉆研歷史,為今后能真正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打好基礎。
2019年試驗共設10個處理,針對不同高粱鱗翅目害蟲(黏蟲、玉米螟、條螟、二化螟和桃蛀螟)的誘捕器放置密度分別為每666.7 m2放1個、每666.7 m2放2 個,誘捕器懸掛高度均為1.5 m。每個處理重復3次。
1.2.4 田間處理
選用平坦、完整、土壤條件相同的田塊,試驗田常規(guī)水肥管理等均一致,高粱全生育期內于田間自然感蟲,不使用任何殺蟲劑。2018年高粱3月30日播種,4月30日移栽;2019年高粱于3月15日浸種,3月19日播種,4月19日移栽。移栽時均采用66 cm×33 cm行株距,雙株窩植,每666.7 m2定植6700株。
試驗地核心總面積10000 m2,輻射總面積15400 m2,不同處理間各個重復所在的小區(qū)完全隨機排列在試驗田間,若靶標不同的誘捕器放在相近或同一個小區(qū),需間隔開來,避免相互干擾。
1.2.5 調查方法
2018 年試驗時間為5 月4 日至8 月3 日,共計91 d,試驗期間每45 d更換1次誘芯;2019年試驗時間為6月5日至8月2日,共計58 d,試驗期間每30 d更換1 次誘芯。試驗期間每7 d 統(tǒng)計各誘捕器內所誘集的各類昆蟲數(shù)量,滅活并清理干凈蟲體。
1.3.1 高度試驗
圖1 不同放置高度對高粱主要鱗翅目害蟲的誘集試驗田間示例圖
1.3.2 密度試驗
密度試驗利用裂區(qū)試驗設計,設6 個小區(qū)(3 次重復×2 個因素)作為兩因素裂區(qū)設計的主區(qū)(主區(qū)因素為誘捕器的放置密度:每666.7 m2放1 個、每666.7 m2放2 個),副區(qū)因素為5 種不同靶標害蟲的誘捕器(1、2、3、4 和5,分別為黏蟲、條螟、玉米螟、二化螟和桃蛀螟),各誘捕器隨機排列在各小區(qū)內,間隔距離至少3 m,每個小區(qū)面積至少為666.7 m2,共計4000.2 m2,主區(qū)按照隨機區(qū)組設計的方法排列(圖2)。
圖2 不同放置密度對高粱主要鱗翅目害蟲的誘集試驗田間示例圖
利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通過DPS 7.05 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方差分析和Duncan 新復極差法多重比較以區(qū)分其差異的顯著性。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結果以平均值(±標準誤)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
2018 年試驗結果(圖3)表明,不同種類誘芯間均未有顯著差異(P>0.05)??傮w看來說明該廠家生產(chǎn)各性誘劑產(chǎn)品的效果均較好,未有較大的差別,且對各類鱗翅目害蟲有較好的誘集作用,能對害蟲起到有一定監(jiān)測和防控作用。
圖3 各類性誘劑對黏蟲和條螟的誘集情況圖(2018年)
2018 年試驗結果(表1)表明:除條螟和二化螟在誘捕器懸掛高度1 m 時的誘蟲數(shù)顯著高于1.5 m與2 m 外,其余害蟲在不同懸掛高度下的誘蟲數(shù)均無顯著差異(P>0.05);而根據(jù)合計相同高度不同種類害蟲所誘集的數(shù)量后發(fā)現(xiàn),當誘捕器懸掛高度為1 m 時誘集的害蟲總數(shù)最多,且分別高于1.5 m和2 m 時誘蟲總數(shù)的36.8%和45.2%,大部分害蟲均是在高度1 m至1.5 m的范圍內被引誘的。
表1 不同誘捕器懸掛高度對高粱主要害蟲的誘集數(shù)量對比(2018年)
2019 年試驗結果(表2)表明:除黏蟲在誘捕器懸掛高度1.75 m 時的誘蟲數(shù)顯著高于1.5 m 外,其余害蟲在不同懸掛高度下的誘蟲數(shù)均無顯著差異(P>0.05);而總體來看,當性誘裝置的高度為1.75 m 時誘集的害蟲總數(shù)最多,主要是黏蟲的數(shù)據(jù)影響,其余害蟲的結果并不明顯。
表2 不同誘捕器懸掛高度對高粱主要害蟲的誘集數(shù)量對比(2019年)
2018 年試驗結果(表3)表明:誘捕器放置密度每666.7 m2放1 個與每666.7 m2放2 個處理中,除了黏蟲N-G 性誘劑的不同誘捕器放置密度間有顯著差異(P<0.01)外,其余處理均無顯著差異(P>0.05);誘蟲數(shù)量上來看,誘捕器放置密度每666.7 m2放2 個對條螟的引誘數(shù)量最多,誘捕器放置密度每666.7 m2放1 個對黏蟲的引誘數(shù)量最多;合計相同誘捕器放置密度的誘蟲總數(shù)發(fā)現(xiàn),每666.7 m2放1個和每666.7 m2放2 個誘捕器之間并無明顯差異(P>0.05)。
表3 性誘劑在不同放置密度下對黏蟲和條螟引誘的比較情況表(2018年)
2019 年試驗結果(表4)表明:誘捕器放置密度每666.7 m2放1 個和每666.7 m2放2 個的誘蟲效果均較好,總誘蟲數(shù)分別為238 頭和194 頭,二者在平均誘蟲數(shù)和誘蟲總數(shù)上均無顯著差異(P>0.05),每666.7 m2放置1 個誘捕器也能較好引誘高粱害蟲。
表4 性誘劑在不同放置密度下對黏蟲和條螟
不同誘芯種類的研究結果表明,黏蟲和條螟的3 種不同誘芯的誘捕效果并無明顯差異;但胡代花
引誘的比較情況表(2019年)等[8]通過對比不同廠家亞洲玉米螟誘芯的引誘活性發(fā)現(xiàn)3 種供試誘芯的差異較大。前人的研究表明,性誘劑的作用效果容易受到諸如性信息素的劑量和配比、誘捕器類型、誘捕器顏色、誘捕器懸掛高度、放置密度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果使用不當會影響誘捕效果[9-16]。因此,考慮后續(xù)針對不同廠家的誘芯進行試驗,以進一步篩選出適用于釀酒專用高粱蟲害防治的性誘劑誘芯。
誘捕器不同懸掛高度的研究結果表明,2018年懸掛高度在誘集總數(shù)上效果較好的為1 m 至1.5 m之間,與劉天龍等[17]和王烘印等[18]的結果類似;2019 年的結果與2018 年并不相同,誘捕器懸掛高度在1.75 m 的誘捕效果最好。胡代花等[8]研究表明,懸掛高度在1 m 和1.5 m 的誘集效果差于1.8 m和2 m,并認為由于亞洲玉米螟成蟲常在玉米植株上部活動,性誘裝置懸掛高度應略高于植株,以便于擴散性信息素。綜合2 年的試驗結果,1.5 m 至2 m的高度范圍對于瀘州丘陵地區(qū)種植的常規(guī)高粱品種整個生長期間的植株高度而言較為平均,誘集效果也較好;實踐操作上該懸掛高度與成年人身高差距不大,也便于誘捕器的安裝與田間數(shù)據(jù)調查。因此,建議在瀘州丘陵地區(qū)常規(guī)高粱品種生產(chǎn)中可推廣誘捕器懸掛高度在1.5 m至2 m的高度范圍。
誘捕器放置密度的研究結果表明,放置密度每666.7 m2放1 個和每666.7 m2放2 個之間無明顯差異。然而,馬繼芳等[19]利用性誘劑防控谷田玉米螟研究表明,每666.7 m2放置6 個能達最佳防控效果,說明增大誘捕器放置密度,總誘蟲數(shù)量也會隨之增大。因此,出于對成本等因素的綜合考慮,瀘州地區(qū)高粱生產(chǎn)上每666.7 m2放置1 個誘捕器的害蟲誘集方式可達到防控效果。但若想增大害蟲防治效果,也可每666.7 m2放2個誘捕器進行誘集。
綜上所述,瀘州地區(qū)釀酒專用高粱種植基地可采用每666.7 m2放置1 個誘捕器、懸掛高度在1.5 m至2 m 的害蟲性誘誘集方式進行高粱鱗翅目害蟲誘集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