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守龍
中國玉文化擁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瑰寶。那么玉文化的根源在哪兒?在當今的信息化時代,玉文化是否具有新時代的意義?現(xiàn)循歷史足跡觀玉文化演變以做初淺探究,并與諸君分享。
關于玉文化根源的思考,要從人類與石頭的接觸開始。距今300 萬年到1 萬年之間,人類學會使用石頭作為初級工具,主要應用在狩獵、防御、生產(chǎn)、生活之中??梢哉f,打制石器的誕生,標志著人類物質文明發(fā)展的初級階段。
距今10000 年至5000 年之間,是以人類使用磨制石器為標志的物質文明發(fā)展階段。在使用石頭的過程中,人類遇到了一種外觀美麗、石性又穩(wěn)定的石頭品類,并將石之美者稱為玉。這時,人類磨制美玉作為配飾,開始發(fā)現(xiàn)美、向往美。玉飾的出現(xiàn),標志著人類精神文明發(fā)展進入初級階段。
上古人類在與自然相處的過程中,不斷總結天地萬物的現(xiàn)象,并歸類認知,總結出了規(guī)律,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智慧,即洞悉了天地運行有一股神秘的力量。上古人類崇拜的這股神秘力量,古人稱之為神,后人總結為道。為了與這股神秘力量相通,古人將天下最美好的東西——美玉作為天人溝通的媒介,獻給這股神秘的力量,以祈求平安、趨吉避兇,這種行為后來成為祭祀天地的雛形。
上古人類根據(jù)現(xiàn)象總結成理論,又由理論追溯到道的根源,于是通過修煉,去人欲而效仿天地大道。那些深諳利益萬物、為而不爭、心與天地相通等大道理的,成為人類歷史上的智者或古圣。從此,天人合一成為中華民族的至高理念。而上古人類圣賢將道的規(guī)律通過玉的造型詮釋出來,玉器開始象征這股運行于天地間的神秘力量——道,自此道器合一。后來,人類將道的表象總結成為無極、陰陽與四象等易的理論。比如,興隆洼出土的圓環(huán)形玉器,也許就是無極與天道的象征,而紅山文化中的C 龍,則象征陰陽中的陽性開始凸顯,體現(xiàn)了人們對上天的崇拜,并效法天的力量。這時,日月星辰的輪轉代表自強不息。后來的良渚文化玉琮,則是陰陽中的坤德開始凸顯,體現(xiàn)了人們對大地的崇拜,即效法大地之德,重視厚德載物。
玉道自此誕生,是人類智慧的一次極大飛躍。
到周朝時,祭天祭地的玉禮器正式列入官方禮制,以璧、琮、圭、璋、琥、璜來祭祀天、地、四方之神,同時,以六瑞標志官職高低,規(guī)定“王執(zhí)鎮(zhèn)圭、公執(zhí)桓圭、侯執(zhí)信圭、伯執(zhí)躬圭、子執(zhí)谷壁、男執(zhí)蒲壁”?!吨芏Y》在玉種、色彩和器形上,都有十分明確和嚴格的規(guī)制。
智者對道的理解通過六件禮器完美呈現(xiàn),道從虛無演繹成了六器,玉器承載了天地運行以及生死存亡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智者并將此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教化于人心,此類人物則成為圣王及大人物,成為百姓的領導者。那時,玉成了人通天地大道的媒介,希望大人物以玉為鏡子,踐行道之大德,以期中正仁和、利益萬物。
到圣人孔子之時,群雄四起,禮崩樂壞,大道不通。為了打破階級固化,讓更多人能夠親近大道,開啟智慧,懂得依天理而行,無論平民還是貴族,孔子都提倡有教無類。孔子將玉與大道灑向眾生,倡導“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人,游于藝”,并以玉的內外本質演繹出十一德。
玉的光澤很特殊,不強烈,也不刺眼,而是讓人產(chǎn)生一種溫潤的感覺。君子心地善良、忠厚,能夠關愛別人、包容別人,和玉的光澤很像,這是“仁”。
“縝密”是致密的意思,“栗”是堅實的意思,“知”是“智慧”的意思,指玉的質地細膩、致密、堅實。君子博覽群書,知識豐富,和玉的質地很像,這是“智”。
“廉”是邊緣、棱角的意思,“劌”是刺傷的意思。指玉有棱角,卻不會傷人。君子為人正直、有棱有角,但是卻不會傷害他人,這是“義”。
人們佩戴玉時,玉自然地下垂而不張揚。這就像君子一樣,為人謙和、有禮貌,沉穩(wěn)端莊,不趾高氣揚,這是“禮”。
敲擊玉石時,會發(fā)出清脆、激昂、悠揚悅耳的聲音,很遠都能聽到,最后能戛然而止。君子在國家需要時,能夠不遺余力地貢獻自己的才能,當國家不需要時,又能夠節(jié)制自己,這是“樂”。
玉的瑕疵不會掩蓋玉的美好,而玉的美好也不會掩蓋它的瑕疵。君子為人很坦蕩、光明正大,不會去掩飾自己的缺點,而這些缺點并不能掩蓋他的優(yōu)點,這是“忠”的表現(xiàn)。
“孚”是“浮”的意思,“尹”指玉的光彩,“旁達”指由內到外。指玉的光彩從內部發(fā)出來,一直到達表面,表里如一。君子一向言而有信、表里如一,這是“信”的表現(xiàn)。
玉有長虹一樣的氣質,直貫天際。君子具有浩然正氣,潔身自好,凜然不可侵犯,氣勢沖天。
玉的精神浸潤在高山和河流中,充盈在整個大地里。君子為人做事都踏實、穩(wěn)重,好像樸實的大地一樣。
圭璋是祭祀用的玉器,表示玉由于具有優(yōu)良的性質,從而受到重用。君子由于具有高尚的品行和突出的才能,也經(jīng)常受到重用,為國效力。
天下的人們都喜愛玉、重視玉,就像君子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敬重一樣,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君子比德于玉的理念從此誕生。
在各個歷史朝代,都盛行“君子佩玉,無故玉不離身”。玉器成為中華民族悟大道的鑰匙,成為行大德的象征,成為人類超越人性、升起道心的載體。正如筆者云:上等妙用,由玉入道,超凡入圣;中等妙用,比德于玉,君子以玉為鏡,互為關照;下等妙用,裝飾于身,祈福辟邪。
清朝末期,工業(yè)革命開始,西方開始強大,東方成為被掠奪的對象,從此東方巨人倒下,引起私欲私心群起,道德之心再次沒落,仁義智勇忠成了虛幻。中國一盤散沙,頻頻被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們學習了西方的優(yōu)秀文化之后,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科技飛速發(fā)展,人類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道德文化必須回歸,輔助人類更好地建設家園。自此,中國人重新開啟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大門,重悟天地之道,踐行大道之心,力倡萬物并育,打造命運共同體。
伴隨祖國的強大發(fā)展,文化自信必將帶來玉文化的復興。玉器在經(jīng)歷了瘋狂的生產(chǎn)爆發(fā)之后,國人幾乎人人知玉。然而,探尋玉文化根源,才是當代玉雕藝術家的真正責任。他們應以天地道德文化為根源,以玉器為密鑰,探索到玉道的源頭。
如今,玉雕藝術家成為天地自然文化的弘揚者,成為時代道德的構建者,成為精神藝術品的供給者。
我們相信,玉將重新成為人們體悟天地大道、重悟道心的修身器。得道者,胸懷天下,利益萬物,勇?lián)盀樘斓亓⑿?,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歷史使命。我們倡導人人佩玉,使悟道、養(yǎng)德、修身成為國潮國風,人人自覺修身齊家,共建太平盛世,繼續(xù)傳承和發(fā)揚玉文化。
《大成》乾坤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