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日斯克
回鶻文“善惡兩王子故事”是回鶻文佛教故事文本中較早研究的本生故事文本之一。原卷由法國伯希和(P.Pelliot)于1907—1909 年間在敦煌千佛洞所得,現(xiàn)藏于巴黎國民圖書館,編號為P.Chinois 3509。①耿世民:《古代維吾爾文獻教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年,第73 頁。原卷形狀為冊子卷,共40 頁80 面,每面有7—8 行回鶻文。寫本字體粗密,為回鶻文的行書體,與元代細長秀美的字體形式有較大差別,應為9—10 世紀的作品。1914 年,法國學者于阿爾(cl.Huart)刊布了這一寫本,題為《用突厥回鶻語寫成的兩兄弟的佛教故事》。②cl.Huart,“Le Conte bouddhique des deux frères, en langue torque et en caracteres ou gours,”Journal Asiatique Onziéme série,vol.Ⅲ, 1914, pp.5-57.同年,伯希和也初步研究并發(fā)布了這一文本。③P.Pelliot,“La version ou goure de l’histoire des Princes Kalyānamkara et Pāpamkara,”T’oung Pao, vol.XV, 1914, pp.225-272.此后土耳其學者奧爾昆、法國學者哈密爾頓均對文本進行過深入研究,修正了前人的一些錯誤。④J.Hamilton,“Le Conte bouddhique du Bon et du Mauvais Prince en version ou goure, Mission Paul Pelliot,”Documents conserves a la Bibliothèque Nationale,Ⅲ, Manuscrits ou gours de Touenhouang,Paris, 1971.此外,馮·加班、耿世民、李經(jīng)緯、張鐵山、阿布里克木·亞森、楊富學等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對這一文本進行過研究。除了伯希和所得的寫本之外,還有館藏于倫敦的Or.8212—118 號寫卷和德國收藏的U120 寫本殘卷。
現(xiàn)根據(jù)哈密爾頓的本子以及楊富學、牛汝極的漢譯,簡述其故事內(nèi)容:
善事太子見到人間種種苦難,發(fā)菩提心,決定開國庫救濟眾生。但由于國庫中的錢糧有限,善事太子在聽取智者的意見之后決定入海尋寶。雖然國王剛開始不贊同善事太子的想法,但是無法阻攔太子。國王為善事太子招募到五百商賈和一位盲向?qū)?,陪伴太子一同入海。太子帶領(lǐng)眾人尋找到大量珍寶之后,讓惡事太子和其他商人先行返回,自己和盲向?qū)б黄鹄^續(xù)在海中航行,尋找如意寶珠。盲向?qū)Ц嬖V善事太子如何抵達龍宮之后辭世。善事太子克服種種障礙,來到龍王宮殿,龍王邀請?zhí)诱b讀經(jīng)書七日之后交給他如意寶珠,并將他送到海岸。善事太子在海岸上見到了海難中保住一命的惡事太子。惡事太子嫉妒哥哥的功勞,用木刺刺瞎哥哥之后,帶著如意寶珠逃回王國。善事太子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岳丈的王國,幸而被國王的牧牛人救起,贍養(yǎng)在家中。傷好之后,善事太子來到城門演奏箜篌(琴),被國王的果園管理者發(fā)現(xiàn),便讓他來看管果園,驅(qū)鳥。①楊富學、牛汝極:《沙洲回鶻及其文獻》,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5 年,第133 頁。此文引用回鶻文文獻,未標明者均出自本書。
伯希和曾將此故事與三篇漢文故事(《賢愚經(jīng)》中的兩篇故事以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中的相應故事)和三件藏文文本進行比較,而回鶻文故事與漢文《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卷五之《惡友品》與之最為接近。除上述文本之外,漢文故事文本還包括漢文《賢愚因緣經(jīng)》之《善事太子入海品》《大施抒海品》《四分律》卷四十六之《善行、惡行兩王子入海尋寶》的故事以及《經(jīng)律異相》卷九中的《入海采珠以濟貧苦十》等。漢語故事文本有繁有簡,各有側(cè)重。其中《經(jīng)律異相》卷九中收錄的《入海采珠以濟貧苦》的故事②僧旻、寶唱:《經(jīng)律異相》卷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年,第49 頁。過于簡略,故事內(nèi)容大致類似于《賢愚經(jīng)》之《大施抒海品》之簡略本,寥寥數(shù)語,且沒有回鶻文故事中出現(xiàn)的善事太子來到梨師跋陀國之后的故事情節(jié)?!顿t愚經(jīng)》中的兩則故事則敘述詳細,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
回鶻故事并不是上述漢文文本的逐字翻譯,而是結(jié)合本民族特點重新創(chuàng)作的作品。雖然回鶻故事內(nèi)容殘缺,但若從漢文《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的相關(guān)故事內(nèi)容合理推斷,后續(xù)的內(nèi)容應是:善事太子與早已訂親的公主相遇、國王飛雁傳書獲得兒子的音訊、善事太子返回故國找到如意寶珠、廣施恩德等內(nèi)容。德國所藏部分殘卷內(nèi)容也確實有善事太子雙目復明,與父母重獲聯(lián)系。
“善事太子入海尋寶”的故事亦見于蒙古文佛典中。其中較完整的,題為《福祿王子》(buyantu qan qübegün)的文本見于15 世紀蒙古地區(qū)著名的譯經(jīng)師,曾追隨第三世達賴喇嘛來到內(nèi)蒙古傳教的錫埒圖·固什·綽爾吉(約1550—約1620)所譯《故事?!罚晒盼臑楱筶iger -ün dalai qemeqü sudur)一書中。
固什·綽爾吉的生卒年份和具體民族尚無明確的定論。從散見于多個史料的信息來看,他是16 世紀蒙古地區(qū)的著名的譯經(jīng)師、詩人和宗教人士。在藏文史料中稱他為貢桑赤巴。他曾追隨第三世達賴喇嘛來到內(nèi)蒙古傳教布道,是呼和浩特席勒圖召的一世活佛。第三世達賴喇嘛圓寂之后,他還曾為認定其轉(zhuǎn)世靈童出使拉薩三大寺。固什·綽爾吉在譯經(jīng)和佛教文學的創(chuàng)作方面功勛卓著,筆耕不輟。他在1592 年至1601 年間曾參與蒙譯了廣、中、略《般若經(jīng)》,并與另一位著名的翻譯家和宗教人士阿尤什·阿難陀一同主持翻譯了《甘珠爾》一百零八部,名揚蒙古。③雙福:《北元時期蒙譯〈甘珠爾〉及佛經(jīng)跋詩淺析》,《蒙古學信息》,1995 年第2 期。在這些佛典中,他所翻譯的一部題為?iluγun onoltu的本生故事集中共收錄了52 則本生故事,并被收錄于蒙古文《甘珠爾經(jīng)》第九十部以及《雜經(jīng)》之第三十一部。④[蒙]策·達木丁蘇榮、[蒙]達·呈都:《蒙古文學概要》(蒙古文),下冊,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 年,第760 頁。這本書后來以《故事海》為名在僧俗兩界廣泛傳播。雖然藏文《甘珠爾經(jīng)》也有《故事?!芬粫?,但經(jīng)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蒙古文《故事海》并不是藏文原典的直接譯作,似另有源頭,尚無定論。⑤[蒙]策·達木丁蘇榮:《蒙古古代文學一百篇》(蒙古文),第二冊,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989 頁。經(jīng)研讀,在蒙古文《故事海》有兩篇故事與回鶻文“善惡兩年王子的故事”較為接近,分別是 “福祿太子”(buyantu qan qübegün)和“大施入?!保╥q ?gligetü qübegün dalai dur orogsan anu),且前者與回鶻文故事更為接近:
國王向天帝求子,天帝賜給他兩個王子,分別取名為“福祿”(buyantu)和“惡行”(nigültü)。福祿王子親眼見到眾生疾苦,請求國王開倉賑濟眾生。但國王的府庫無法長年累月的施舍,福祿王子決心入海尋找如意寶珠。雖然國王不愿意讓兒子遠涉險象叢生的大海,但是拗不過王子,只能允許其成行。福祿王子帶領(lǐng)五百商賈和盲人向?qū)нM入大海,經(jīng)過其七天的航行來到堆滿寶物的海島。而福祿王子和盲向?qū)Ю^續(xù)前進尋找如意寶珠。盲向?qū)Ц嬖V王子如何抵達龍宮的路線之后辭世。王子來到龍宮,隨后五百仙女獻寶。王子拿到寶物返回之際從水中救起落水的弟弟,而其他五百商賈因船過于沉重喪生大海。惡行弟弟嫉妒哥哥,用雙頭木刺刺瞎哥哥,盜取寶貝返回王國。福祿王子歷盡千辛,來到一個王國。而該王國的牧牛人將他救起贍養(yǎng)于家中。等眼傷好之后,王子來到城門前,彈奏琴樂。國王的果園看園人將其領(lǐng)到果園,讓其驅(qū)鳥,看園子。福祿王子所養(yǎng)的雁子找到王子,并將其父母的書信交給他。該王國的公主與王子相愛成為夫妻。后來,福祿王子的父親將其接回家。福祿王子回到故國,赦免了弟弟的罪惡,找到如意寶珠,廣施福德。①《故事的海洋》(蒙古文),古喜朝爾吉譯,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2019 年,第71—85 頁?!豆适碌暮Q蟆芳聪挛奶岬降摹豆适潞!?,翻譯不同。本文所引蒙古文的兩個故事文本均出自此書,下文不再另注。
此外,蒙古文譯本《薩迦格言》的格言解釋故事集中亦引用了這則故事來闡述薩迦格言的相應段落。而《如意鑰匙》的編撰者,17 世紀蒙古地區(qū)著名的譯經(jīng)師羅布桑楚勒特木在引文后特別注釋道“該故事摘自《故事?!贰?。被闡釋的這段格言內(nèi)容為:
高貴者雖遇一時之挫折
然無永世之苦惱
猶如明月雖被羅睺吞噬
終能重現(xiàn)光芒。②貢嘎扎拉僧:《蘇布喜地》(蒙古文),羅布桑楚勒特木譯,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158—163 頁。
歷史上,回鶻與蒙古之間文化交流頻繁,深度交融,以元代為甚。元代涌現(xiàn)出了大量回鶻譯經(jīng)師,其中不乏搠思吉斡節(jié)爾、必蘭納識理等精通蒙古、回鶻兩種文字的學者。這些學者曾將大量藏文佛教經(jīng)典翻譯為回鶻式蒙古文。③楊富學:《元代畏兀兒歷史文化與文獻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2013 年,第47 頁。元代蒙古文翻譯者翻譯佛經(jīng)時并未拘泥于藏文文本,且多參照梵文和回鶻文經(jīng)典進行翻譯。蒙古譯經(jīng)師這一兼顧參考包括回鶻文等多語種佛經(jīng)的傳統(tǒng)是否保持到了16 世紀,目前依舊沒有明確的定論。另外,前輩學者們在研究中曾細致比較研究了回鶻文故事和漢文、藏文故事,但與蒙古文故事之間的深入比較研究尚未進行。
楊富學和牛汝極曾就故事中出現(xiàn)的五百象載寶、樹神提醒王子、在國王的果園中驅(qū)鳥等諸多細節(jié),與漢文故事做過初步比較研究?,F(xiàn)進一步擴大范圍,對本文所搜集的漢文文本、回鶻文文本和蒙古文文本中的一些名詞術(shù)語進行比較(如下表)。
回鶻文、漢文、蒙古文文本名詞術(shù)語比較
從上表可以看出,回鶻文故事在使用一些特定名詞之后,后面段落中又會用解釋性的名詞或本民族的詞匯再次表述,且往往是第一個出現(xiàn)的單詞為漢文,繼而出現(xiàn)的則是回鶻文解釋性翻譯。這說明回鶻文故事直接或間接受到漢文文本影響。如第31 行出現(xiàn)的sua(與漢文文本的“索”對應)與第33出現(xiàn)的?s?g (繩子)、第59 行出現(xiàn)的yir suw ?r??(土地神)與第64 行出現(xiàn)的wax?iki(中古波斯語,保護神)①[德]A.馮·加班:《古代突厥語語法》,耿世民譯,呼格吉勒圖審校,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 年,第352 頁。、第69 行出現(xiàn)的qungqau (箜篌)與第70 行出現(xiàn)的qopuz 等等。這也從一方面說明,回鶻文故事文本在寫成之后可能未進行過嚴格校對,統(tǒng)一名詞術(shù)語。但是這一疏漏也為后期的研究提供了窺見回鶻翻譯術(shù)語使用傳統(tǒng)的“窗口”。在諸多名詞術(shù)語中,樂器名“qungqau”是尚未深入研究的一個有趣問題。
這一樂器的名稱明顯是一個漢語借詞,也證明回鶻文故事在被重新創(chuàng)作或者翻譯時,或曾直接參考過某一漢文故事,亦或者間接地受到漢文故事的影響。而后一行出現(xiàn)的“qopuz”(琴)一詞是回鶻語詞匯,且是解釋前一個漢語詞匯的本民族詞匯。這一樂器可能是當時回鶻人熟悉的、與“箜篌”接近的一種樂器。回鶻文作者之所以第二行使用“qopuz”可能是為了讓回鶻僧俗信眾便于從自己的文化角度理解這一外來樂器。箜篌與嗩吶、琵琶一樣,都是經(jīng)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樂器,其雛形豎箜篌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兩河流域出現(xiàn)。在中國,這一樂器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之后最初被稱為“胡箜篌”,后來逐漸漢化,繼而被稱作“豎箜篌”?!逗鬂h書·五行志》中記載:“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貴戚皆競為之?!雹俜稌希骸逗鬂h書》表十三,長沙:岳麓書社,1994 年,第1439 頁。也就是說在漢靈帝時期箜篌已經(jīng)開始在中國流行。②魯璐:《箜篌與人類文明》(上),《樂器》,2019 年第11 期。但是在回鶻文故事中出現(xiàn)的箜篌是一個具有漢化的讀音的樂器,雖然原本是在絲綢之路早已流行的一種樂器,但對于普通回鶻信眾而言,這一名詞依舊可能是陌生的,所以才會在第二行使用qopuz代替。
另外從讀音而言,qopuz 一詞可能也指蒙古樂器“火不思”(qobis)。 “火不思”一語最早見于《元禮·禮樂志》,古代還被譯為胡撥四、渾不似、虎撥思、虎拍詞等不同讀音?!对贰ざY樂志》中記載:“火不思,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榼?!雹鬯五ィ骸对贰肪砥咭?,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1087 頁。又在《清會典》云:“火不思,四弦,似琵琶而瘦”④趙爾巽:《清史稿》卷一〇一,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2040 頁。。這種樂器的分系還有哈薩克族的大、小“荷不斯”,柯爾克孜族的“考木孜”等,也是今天蒙古族馬頭琴(morin qugur)的始祖。⑤蘇赫巴魯:《火不思——馬頭琴的始祖:蒙古古樂考之一》,《樂器》,1983 年第5 期。而火不思作為單獨的傳統(tǒng)樂器,直到20 世紀20 年代在內(nèi)蒙古喀喇沁王府的樂隊中依舊出現(xiàn)。⑥莫爾吉胡:《火不思尋證》,《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 年第1 期。雖然樂器名稱有變化,但回鶻文故事中“箜篌—qungqau—qopuz (qobis)”這一相互解釋,相繼傳承的主脈絡是比較清晰的。
另外,蒙古文故事中的地名翻譯也表現(xiàn)出了與回鶻故事共同的傳承脈絡。在回鶻文第64 行中,善事太子被弟弟戳瞎雙眼之后“來到自己岳父的領(lǐng)地”(?z qad?n? yiring?)。在蒙古文“福祿太子”故事中,福祿太子岳父(qadam) 的國名為“l(fā)i?iyer ulus”。蒙古文本中出現(xiàn)的這一地名可以拆分為兩個部分,即“l(fā)i?i+yer” ,其中“yer”極有可能為回鶻文“yir” (國家、領(lǐng)地、地方)的變體。蒙古文地名中的“l(fā)i?i”與漢文《善事太子入海品》中的梵文地名“梨師跋陀”中的前半部“梨師”是一致的。這說蒙古文文本中出現(xiàn)的這個地名可能是一個梵文—回鶻混合名詞。
總之,從名詞術(shù)語的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回鶻文和蒙古文故事均受到漢文故事的影響,但二者翻譯或者參考的漢文文本似乎不是一個文本。此外,從個別詞匯的翻譯來看,蒙古文故事似乎還一定程度上參考過回鶻文某一故事文本。
從敘述風格上而言,回鶻文故事口語化敘述比較明顯,且編者有時還會通過主人公的話語,穿插表達非佛教世俗的觀點和評價,這與蒙古文、漢文故事不同。例如,回鶻文第5—6 段中,父王對善事太子說道:
yir t?ngri t?rümi?t? b?rü bay ym? bar yoq ?iγay ym? bar, qayu s?nga ?mg?kt? ozγurγay siz.
(開天辟地以來,世上貧富皆有,哪有都能悲憫拯救得來。)
對照漢文、蒙古文、回鶻文中善事太子與其父王對話的段落,只有在回鶻文故事中,父王對其兒子的無私施舍提出了明確質(zhì)疑。如果作為一部嚴肅的佛教經(jīng)文,那么很難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在用世俗的眼光駁斥文中宣揚的佛教教義。這種表現(xiàn)其他思想內(nèi)容的段落不止一處。例如,回鶻文第11 段中,善事太子不忍將其父王的財寶全部施舍出去,便說道:
k?zünür ?t burxan ?g qang titir. qayu ki?i ?g qang k?nglin b?rts?r ol t?nl?γ tamuluγ bolur.
(現(xiàn)世的肉身佛就是父母,如果哪個人傷害父母的心,這個人會下地獄。)
可見,這句話折射出的是孝道思想。儒家孝道的思想本不在印度佛教的經(jīng)典中,但佛教僧侶為了在中國推廣教義,將儒家的孝道思想融合到佛教經(jīng)典中,這一思潮在唐代最為流行,甚至出現(xiàn)了《父母恩重經(jīng)》等偽經(jīng)。茨默曾指出,唐朝時期,在回鶻中流傳的,與《父母恩重經(jīng)》密切相關(guān)的,講述父母之恩的詩歌抄本不少。①[德]茨默 :《佛教與回鶻社會》,桂林、楊富學譯,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年,第49 頁?;佞X文“善惡兩王子的故事”中的這一段話可以被認為是這一思想的回響激蕩。對應的故事回合方面,蒙古文與漢文故事的表述基本一樣,但僅僅就事論事,未深入闡發(fā)孝道或者父母恩情的思想。漢文《賢愚經(jīng)》之《善事太子入海品》中寫道:“又人子禮,不應竭用父母庫藏,令其盡也”②慧覺等譯撰、溫澤遠等注釋:《賢愚經(jīng)》,廣州:花城出版社,1998 年,第416 頁。“有關(guān)善惡兩王子”的漢文文本均出自此書,不再另注。;蒙古文文本對應的內(nèi)容與漢文一致,也只是寫道“人子不應竭盡父母的財富”,沒有出現(xiàn)更多遵守孝道思想的敘述。
回鶻故事的這一現(xiàn)象有其淵源。原因可能是,回鶻文“善惡兩王子故事”可能并非純粹的佛教故事。德國吐魯番研究所編號為TIIY 1(U120)的回鶻文故事片段中記錄了該故事后半部分的一小段內(nèi)容,即梨師跋國王的女兒與善事太子結(jié)婚、國王的女兒賭咒、善事太子的一只眼睛恢復光明等內(nèi)容。有趣的是,發(fā)現(xiàn)于高昌的這一故事殘卷中出現(xiàn)了紅色橢圓形包裹兩個黑色標點的紋飾,這一發(fā)現(xiàn)使學者們懷疑這個殘卷中記載的故事可能是一則摩尼教的故事。③Zieme Peter,“Ein uigursches Turfanfragment der Erz hlung vom guten und vom bosen prinzen, ”Acta Orientalia Academiae Scientiarum Hungaricae,vol.28, no.2 (1974), pp. 263-268.摩尼教曾利用佛教的故事,利用佛教的詞匯概念“外衣”來傳播教義,并非奇聞,這是學界公認的事實。這說明,無論是摩尼教還是受中國儒家影響的佛教僧侶可能都利用這一故事來宣講教義。
另外,回鶻文故事也出現(xiàn)了一些本民族的固定俗語表述方式。這是翻譯作品中常見的現(xiàn)象。例如,回鶻文第6 行中,善事太子向父王詢問是否愛他,父王則這樣回復道:
amraq ?g?küm, 親愛的孩子
sini ?nca s?w?r m?n, 我如此地愛你
ayadaγi yin?u mon?uq t?g, 如同手掌上的明珠
k?zd?ki… 眼睛里的…
類似表述方式在其他回鶻文歷史文獻中也可以找到。在《大元肅州路也可達魯花赤世襲之碑》中,為敘述阿沙甘布的長子——擔任肅州路達魯花赤的哈里哥剌麻朵爾只(qar?γ lam-ator?i beg)愛民如子時,使用了“qaraγ?n t?gilin ulusin as?r?p jor?d? ”(一直以來像眼瞳一樣愛護國中百姓)這一表述方式。①耿世民:《維吾爾古代文獻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 年,第41 頁。在《大方便佛報恩經(jīng)》之“惡友品”中只是寫道:“父母偏心愛念,視如眼目”,但沒有出現(xiàn)回鶻文中的“掌中的明珠”這一對偶表述。實際上,這種對偶的詩體表述形式在蒙古語中也存在,即“alγan degereqi tana subud metü, alaγ nidüni ?e?eg?i metü”(猶如掌上的明珠,猶如眼睛中的眼瞳一般)。這說明這一對偶比喻方式是回鶻、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共有的俗語表述方式之一。
通過與漢、蒙古文本比較可以發(fā)現(xiàn),回鶻文的故事文本更加口語化,按照本民族的表述方式進行了再創(chuàng)作?;佞X文的編輯者可能是在聽取別人的敘述,速記之后,將內(nèi)容編輯整理成文;亦或者回鶻文的文本所依據(jù)的可能本是一篇廣泛傳播于民間的、口語化的民間故事文本,而這個民間故事所依據(jù)的母本是當時廣泛流行于當?shù)氐姆鸨旧适隆?/p>
按照民間故事AT 分類法,殘卷中的故事內(nèi)容應為550 型故事類型,即“尋找金色鳥”(Search for the golden bird)。②A. Aarne and S.Thompson, The Types of the Folktale-A Classification and Bibliography. Second Revision ,Helsinki: Academia Scientiarum Fennica, 1961, p.195.雖然,AT 分類法標注的標題無法完全精確對應回鶻故事具體內(nèi)容、所尋找的寶物名稱,且沒有出現(xiàn)“金色鳥”,但故事內(nèi)容梗概卻基本能夠?qū)??;佞X故事中依次出現(xiàn)了“尋找魔法石(H.1351)”“帶來財富的魔法石 (D.1466)”“龍王之國(B.255.1)”“邪惡的兄弟”(K.2211)”“不感恩的兄弟陰謀陷害救助者(W.154.12.3)”“冒充者聲稱獲得了本應屬于主人公的寶物(K1932)““奇跡般地治愈盲人(F952)” 等母題。③S. Thompson, Motif-index of Folk-literature: a classification of narrative elements in folktales, ballads,myths, fables, medieval romances ,exempla, fabliaux, jest-books and local legends, Revised and enlarged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55-1958, p.1451.此外,從民間故事類型分類來看,這一故事類型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德國、波蘭、波羅的海國家、亞洲的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亞,南美洲的多米尼加、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島國家以及非洲,可見同類型故事傳播非常廣泛。
從故事母題分析來看,回鶻故事包含了《大施抒海》和《善事太子入?!穬蓜t不同的故事中的情節(jié)。故事的前半段與《大施抒?!饭适麓笾聦?,而后半段是《善事太子入?!返墓适?。例如,回鶻文中的善事太子在拿到寶物前,應龍王的請求講經(jīng)說法,之后龍王才將如意寶珠奉獻給太子,這一情節(jié)與蒙古、漢《大施抒?!返墓适率且恢碌摹;佞X故事的編者通過摘編不同故事中的不同情節(jié),加以加工和整合,形成了新的一篇故事。
但這兩篇本生故事中的母題并不是回鶻故事的唯一參考。在一些段落中,回鶻故事摘選了上述兩個故事以外的其他本生故事的情節(jié),即移接了其他故事中的情節(jié)。例如,回鶻文第41 行到43 行的長段講述了善事太子依次通過龍宮的三座大門,見到不同的婢女:
回鶻文段落:
(第41 行) …qapaγda iki ar?γ qizlar turur. ?lgi ?rdinilig yip ?ngir?r. ?trü tigin kim sizl?r … tip aytt?. ol qizlar qapaγ?? biz tip tidi
(在門口站著兩個純潔的女子,紡著珍寶絲線。王子問她們是什么人,這些女子回答道:“我們是看門的婢女?!保?/p>
(第42 行) …?trü t?rt k?rkl?r q?rq?n yürüng kümü? yip ?ngir?r…tigin ay?tsar qapaγ?? q?rq?n biz tidi-lar.…ol qapaγda s?kiz k?rkl?
(隨后看到有四個美麗的女子在紡銀色的絲線。王子問她們是什么人時,她們回答道:“我們是看門的婢女?!痹谶@個門口有八個美麗動人的……)
(第43 行)tang ar?γ qizlar sar?g altun yip ?ngir?r-lar. tigin k?rkl?rni tanglap sizl?r luular xan? qun?uy-? mu sizl?r ay?tsar, biz ordu qapaγ küz?t?i biz tip tidi-l?r.
(純潔的女子在紡織金色的絲線。王子驚訝于這些女子的美貌,便問道:“你們是龍王的公主么?”這些女子回答道:“我們是宮殿的看門人。”)
漢文《賢愚經(jīng)》之《檀彌離品》中也有相似的段落:
前見外門純以白銀,門內(nèi)有女,面首端正,世無有雙,踞銀床,紡銀縷……次入中門,純紺琉璃,門內(nèi)有女……進入內(nèi)門,純以黃金,門內(nèi)有女……坐金床,紡金縷……。王亦問之:“此女人者是即婦耶?”答言:“非也”。
經(jīng)比較,蒙古文“大施入?!惫适潞汀案5撎印钡墓适轮芯鶝]有這一情節(jié)母題。這一情節(jié)只在同書 “國王為王子求琥日希爾旃單(qan qübegün dur -in qur?irsa ?indan γuyura odoγsan anu) ” 的故事中出現(xiàn)。在故事中,國王通過的依次是 “銀門”“紺琉璃門”和“金門”,而婢女們紡的線依次是“銀線”和“金線”,與漢文“檀彌離品”基本一致??梢姡佞X文故事的這一情節(jié)移接自其他故事的故事情節(jié)(母題)無疑。
一個故事由單個母題或多個母題組成,而母題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可以是多樣的,或繁或簡。與漢文故事、蒙古文故事相比較,回鶻文故事更崇尚簡潔,突出了程序化和押韻的風格。在回鶻文故事中出現(xiàn)了多處描寫善事太子遠涉重險的情節(jié)母題。這些情節(jié)母題遵循固定的程式和順序。雖然這些情節(jié)母題在敘述人稱、名詞術(shù)語等方面與蒙古文故事出現(xiàn)了一定的區(qū)別,但大體的程式和順序卻是一致的。例如在回鶻文第38、39行中,敘述了善事太子穿越毒蛇和七重塹到達龍宮的經(jīng)過,也就是“尋找魔法石(如意寶珠)”的情節(jié)母題:
回鶻文文本段落:
(38 行) ol altun taγ-qa t?gs?z siz, k?k l?nhua k?rg?ysiz, ol l?nhua sayu bir?r aγuluγ yilan bar. Aγu tin? ?raqt ?n an?layu k?zünür. qalti l?nhua sayu tütün tüt?r?? ol ?rs?r ?rtingü alp ada titir.
(你到達金山之后,會看到藍色的蓮花。在每一朵藍色蓮花中都有一條毒蛇。你遠處就能看到這些毒瘴氣,每一朵蓮湖都冒著毒瘴煙霧,就非常危險了。)
(39 行)ol l?nhua yoluγ yoγuru usar siz, ?trü luu xan ? ?rdinlig baliq-qa ordu-qa t?gg?y siz. ol baliq t?gr? ym? yiti qat qaram i?int? alqu aγuluγ luu-lar y ?lanlar yatur. an ? yoγuru usar siz, i?g?rü baliqqa kirγay siz. luu
(你如果能夠走過這個蓮花路,就會抵達龍王的寶殿。在這座宮殿周圍的七個水溝中全部是毒龍和毒蛇。你如果能夠跨過,你就能進入內(nèi)廷。龍王……)
蒙古文《大施入?!饭适轮邢鄳温洌?/p>
usun-u dotura anu altan ?ngetü linghua-in beye-i hoortu muγai nugud oriyaju baiqu-i üjebei…bodisung tedeger linghua-in degere hi?giseger doluγan edür yabuju hoort muγai e?e ?inaγ?i getülbei…ülü udan nigen münggun hota-i üjebei. tere hota-in gadaγur doluγan subag-ir qüriyelegulugsen ajugu…
(菩薩王子看到在水中有金色的蓮花,且有毒蛇盤旋著這些金色蓮花。菩薩踩著那些金色蓮花,遠離了這些毒蛇。不久,菩薩看到一個銀色的宮城,這個宮城外圍有著七層水溝。)
漢文《賢愚經(jīng)》之《大施抒海品》對應段落則是:
水中皆有金色蓮花,有諸毒蛇,其毒極盛,悉以其身纏蓮花根……于是大施轉(zhuǎn)自前行,見一銀城,白凈皎然,知是龍城……見其城外有七重塹,滿諸塹中皆有毒蛇,其毒猛盛,視之可惡。
首先,在故事的敘述人稱上,回鶻和蒙古故事也有差別。例如,回鶻文文本中以盲向?qū)е跀⒄f了通往龍宮路上的諸多艱險,而蒙古文則是大施親自涉險,以大施的立場敘述故事。其次,在詞匯的使用上回鶻文也有細微區(qū)別?;佞X文中的k?k l?nhua (藍色蓮花)在蒙古文和漢文中均為“金蓮”;回鶻文中為?rdinlig baliq-qa ordu-qa (珍寶宮殿),而蒙古文和漢文中均為“銀城”。這些細節(jié)的變化在文學的口傳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從結(jié)構(gòu)上來看,雖然三個語言的故事均為同一情節(jié)母題,回鶻文故事中出現(xiàn)了一定的改編的痕跡。與回鶻文、漢文故事比較,蒙古文《大施入?!饭适轮校笫┩踝右来瓮ㄟ^了“盤繞金蓮(altan l?nhua)的毒蛇”“毒蟲”“七重塹中的諸龍”等眾多險阻,相比漢文文本又多出一個 “毒蟲(qoortu qoruqai)”這一關(guān);對毒蛇的描述上,回鶻文為“遠處就能看見,每一個花瓣上都冒著毒煙瘴氣(tütün tüt?r??),這種描寫在漢文和蒙古文中均未出現(xiàn)。
相比蒙古文故事,有時回鶻文故事在情節(jié)母題的表述上非常簡練,甚至呆板。例如,回鶻文故事第35 行到36 行描述了善事太子在海水中行走七天,最終抵達銀島的情節(jié):
回鶻文段落:
ol ?dün ?dgü ?gli tigin yir?i awi?qa qolin y?t?p yiti kün b?l?? boγuz?a
此 時 善事太子 (將)向?qū)У氖?牽著 七天 齊腰 齊頸
suuda yor?p kümü?lüg otruq-qa taγqa t?gdi...
水中 走 銀色 島 山 到達
蒙古文《大施入?!饭适孪鄳温洌?/p>
iqe ?gligetü γaγ?aγar dalai dur oroju, doluγan honog ebüdeg ?inegen usun dur yabuju, doluγan honog guya ?inegen usun dur yabuju, doluγan honog belgugesü ?inegen usun dur yabuju , doluγan honog m?rü ?inegen usun dur yabuju, doluγan honog üsü ?inegen usun dur yabuju…
(大施王子單獨進入大海中,在齊膝的海水中行走七日,在齊股的海水中行走七日,在齊腰的海水中行走七日,在齊肩的海水中行走七日,在沒過發(fā)髻的海水中行走七日。)
漢文《賢愚經(jīng)》之《大施抒海品》中相應段落:
爾時大施與眾別后,前入于水,水可齊膝,行徑七日。轉(zhuǎn)復前行,其水漸深,可齊于岐……七日齊腰,七日齊項,七日恒浮。
蒙古文故事中,大施入海之后,海水依次從 “ ebüdüg”(膝)漫到“ belgügesü(腰)、 m?rü(肩)、üsü(發(fā)髻)”上漲,句式?jīng)]有刪節(jié)簡化,刻畫出了令人窒息的緊迫感,這一描述與漢文一致。而回鶻文行文簡潔,對于繁冗的詳細描寫一筆帶過,將逐漸浸入水中的過程濃縮到了一個句子中,惜墨如金。
綜上所述,回鶻文故事可能是在多個故事文本的基礎(chǔ)上糅合而成,或繁或簡,刪改增加痕跡明顯。而蒙古文《故事?!分械墓适挛谋緞t是嚴格區(qū)分了三個不同故事,并沒有因為兩則故事情節(jié)類似而加以混同、移接,保持了嚴肅宗教作品的特點。
漢文《賢愚經(jīng)》創(chuàng)作于5 世紀,是八名漢僧聆聽西域高僧的講經(jīng)之后整理而成的作品??梢哉f《賢愚經(jīng)》從成書的那一刻開始就具有口頭流傳的民間故事的基因?!顿t愚經(jīng)》的編撰歷程對回鶻文《善惡兩王子故事》文本所依據(jù)文本的來源提供了一些寶貴的線索和借鑒。
印度的佛學家強調(diào)記憶和口傳。在《賢愚經(jīng)》被編撰的年代,中亞流行著多種語言的故事集。而《賢愚經(jīng)》的編撰者很可能是基于聽取中亞俗語進行的講經(jīng),速記所講內(nèi)容,并最后編撰成書。所以《賢愚經(jīng)》中出現(xiàn)大量口語化表述、名詞的不統(tǒng)一等現(xiàn)象是經(jīng)文在傳譯過程中的口語殘留。①梅維恒:《〈賢愚經(jīng)〉的原典語言》,朱冠明譯,四川大學漢語史研究所編:《漢語史研究集刊》第八輯,成都:巴蜀書社,2005 年,第424—444 頁。從上述分析來看,同樣的口語殘留的情形在回鶻文故事中亦同樣存在。
回鶻佛教文學在繁盛之時大量翻譯了漢文佛教經(jīng)典,但是回鶻人在翻譯經(jīng)文的過程中并未拘泥于原文,而是在綜合多種文本的基礎(chǔ)上進行了符合本民族語言表述特點的創(chuàng)新和改編。這一現(xiàn)象在其他回鶻文佛教本生故事中亦可以觀察到。例如,回鶻文《陶師本生》源自漢譯《中阿含經(jīng)》,但是回鶻文故事簡化了陶師皈依佛法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剔除了佛經(jīng)中的冗長內(nèi)容,結(jié)果是故事的文學性得到了加強,說教色彩明顯淡化。②楊富學:《回鶻文〈陶師本生〉及其特點》,《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5 期。另一則回鶻文本生故事《兔王本生》也是在多個底本的基礎(chǔ)上編撰改編而成。③楊富學:《回鶻文〈兔王本生〉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宗教學研究》,2006 年第3 期。甚至有一些回鶻文故事對原有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移花接木。例如回鶻文《摩尼傳》寫本中將原來屬于“佛陀傳”的故事情節(jié)移接到摩尼的身上。④王紅梅:《宋元之際回鶻崇佛文學述論》,《河西學院學報》,2019 年第1 期。這種參考多個底本、移接故事母題的現(xiàn)象在“善惡兩王子的故事”亦同樣出現(xiàn),可見這是當時通行編撰手法。從作品體裁而言,回鶻文“善惡兩王子的故事”是一種過渡性質(zhì)的文學作品。楊富學曾指出,這一作品中有變文講唱的痕跡。⑤楊富學:《印度宗教文化與回鶻民間文學》,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 年,第308 頁。誠如所言,講唱底本的特點在情節(jié)的移接、名詞術(shù)語的不統(tǒng)一等方面已經(jīng)明確體現(xiàn)。而從現(xiàn)有研究來看,這一作品尚不具備講唱文本的其他基本要素,例如曲調(diào)。所以這一作品只能被看做是民間口傳改編作品。
相比較而言,蒙古文《福祿太子》更接近于漢文文本,自行改編、創(chuàng)造的痕跡較少。作為蒙古文《甘珠爾》所收錄的嚴肅宗教著作,蒙古文《故事?!吩诜g、校勘等方面更加嚴格,與純粹的民間文學劃分了界限。翻譯者固什·綽爾吉以編撰傳承后世的宗教經(jīng)典的標準翻譯了蒙古文《故事?!罚诜g的過程中極有可能部分地參考了漢文、梵文乃至回鶻文的關(guān)聯(lián)文本,這一點在零星的名詞術(shù)語翻譯中可以看到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