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翠吉
(澳門大學 人文學院,澳門 999078)
“里”和“中”是漢語中常見的方位詞,它們的用法和意義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也有方位詞一些不同之處。吳之翰、廖秋忠、儲澤祥、齊滬揚等都從整個漢語方位表達系統(tǒng)的角度對方位詞“里”和“中”進行了研究,這些研究引起了學界對于方位詞“里”和“中”的重視。吳之翰重點研究了“里”,對于“中”他默認“中”和“里”大多時候一致,故沒有詳細研究[1]。廖秋忠認為“里”專指面或體的范圍,而“中”有兩個義項,其一是指范圍的一部分,與“里”同義,其二是指中心位置[2]163-181。儲澤祥認為“里”和“中”都是方位標,并對其具體用法做了說明[3]。齊滬揚將現代漢語空間系統(tǒng)分為方向系統(tǒng)、形狀系統(tǒng)和位置系統(tǒng),“里”和“中”都是方位詞,在方向系統(tǒng)中,它們都不能單用來表示方向,需要具體的語境來幫助理解;在形狀系統(tǒng)中,它們都多用來表示“面”和“體”等三維形狀;在位置系統(tǒng)中,“X里”可以表示“點”形狀,此時它只能與表示離開義的瞬間動詞組合,而表示“體”形狀的“X中”可與表示動作持續(xù)的“V+著”組合[4]。
近年來,方位結構“X里”和“X中”的異同引起了許多研究者的關注。他們從語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平面對比二者的異同。如邢福義[5]4-15、鄧芳[6]運用“小三角”理論從語里關系、語表形式和語用價值對“X里”和“X中”做了詳細的研究;張艷麗、丁曉慧則從對比的角度詳細研究了“X里”和“X中”語法和語義[7-8]。隨著認知語言學理論的發(fā)展,葛婷、曾傳祿、黃芳、朱真、汪洋、毛燕、張睿等研究者從認知的角度,運用隱喻理論或轉指理論等對“X里”或“X中”的全部或特定現象進行探究和解釋[9-15]。佘飏將視野放到其他語言與漢語的對比,對比了英漢兩種語言中表示“里”意思的用法[16]。他們都總結了“X里”和“X中”的語義,盡管分類的角度、標準不盡相同,但綜合其研究成果歸納得到的“空間義/處所義”“時間義”“范圍義”“劃界義”“指代義”“等同義”“狀態(tài)義/情狀義”“過程義/動態(tài)義”等名稱基本上涵蓋了“X里”和“X中”的語義。
雖然研究者對“X里”和“X中”進行了詳盡的描寫,甚至有些分類和描寫顯得過細,但是大多數研究都缺乏從認知上對二者存在異同的原因進行解釋。而且很多研究缺乏量化,這就使得某些結論有時候可能難以服眾。
“X里”類短語大部分情況下可以說成“X中”,但也有些情況二者不可相互替換。本文將在語料庫統(tǒng)計的基礎上,運用認知語言學中的相關理論,對“X里”和“X中”的表達方式的異同做出全面系統(tǒng)的描寫和解釋。
“里”和“中”都是方位詞,它們都表示內部,因此不難理解,在大多數情況下,“X里”和“X中”是可以互換的,例如:
(1)腦海里-腦海中 心里-心中 空氣里-空氣中 家里-家中
潛意識里-潛意識中 懷里-懷中 記憶里-記憶中 鍋里-鍋中
一小時里-一小時中 眼里-眼中 夜色里-夜色中 書里-書中
以上例子中“里”“和”中可以互換,但是它們前面的X實際上是存在差異的,即很多時候,表示不同意義的X后的“里”和“中”可以互換。
1.“X里”和“X中”表示空間義
“X里”和“X中”都可以表示空間意義,雖然如此,但X其實可以分類不同的類別,此時X為NP。
第一,實體空間義。當X為“實體類空間”時 “X里”和“X中”表示實體空間義。所謂“實體類空間”即擁有實體空間的事物,它可以是一個實體容器,也可以是像“森林”這樣的擁有實體空間但卻不是容器的事物,還可以是“水”這樣的物質,它們后面都可以帶“里”或“中”,而且擁有實體空間但不是真正的容器,只是在此被看作一個“容器”,即容器隱喻。
“實體容器”指的是像本身具有實際容量、用貯存放其他東西的事物,不論其材質,可分為“封閉的容器”和“半開放的容器”兩種。“封閉的容器”指的是自己形成一個獨立的空間,可以與外部空間隔開,如箱子、櫥子等;“半開放的容器”指的是無法形成一個獨立的空間,有一部分與外部空間連接,如杯子、盆子等,它們一般具有比較明確的界限,它們后面都可以跟“里”或“中”。例如:
(2)櫥子里-櫥子中 箱子里-箱子中 盒子里-盒子中
筆筒里-筆筒中 碗里-碗中 盆子里-盆子中
“櫥子”“箱子”“盒子”一般為封閉容器,而“筆筒”“碗”“盆子”一般為半開放容器,它們都有實體空間,它們都屬于實體空間中的實體容器這一類,此時X后的“中”和“里”是可以互換的。
當X為實體類容器時“X里/中”所表示的具體的位置關系,見圖1。
圖1 “X里/中”位置關系圖
圖1中前3個圖形,葛婷已經有所分析[9]60,圖1中的5個圖形汪洋也已分析過[13]35。以大立方體為參照物,小立方體為目標物,可知,第1個圖形是目標物與參照物底部接觸,第2個圖形指的是二者側面接觸,第3個圖形是目標物懸浮于參照物中,第4個圖形是二者頂部接觸,第5個圖形是目標物與參照物完全接觸。以上5個圖形所表示的容器,既可以是完全封閉的,也可以是半封閉的。很多時候,要真正判斷“X里”是表示的哪種關系,要結合其所在的語境。
而其他不是容器但卻可以看作容器的實體事物,如陸地區(qū)域、具體地點、有限的二維平面、人體器官、具體事物、某些物質等,它們可以有明確的界限、也有可能界限模糊什么沒有界限,如:
(3)森林里-森林中 客廳里-客廳中 鏡子里-鏡子中
眼里-眼中 湖里-湖中 水里-水中
以上例子中的X都不是容器,但是在這里它們都被看作了容器,“客廳”“鏡子”“書”可以有明確的界限,“森林”的邊界則是模糊的,很難劃出明確的一條線來確定這條線的一邊就是森林一邊就不是森林;“眼”是人的器官,在這里它也被看作一個容器,“水”作為無界的物質,我們可以說“水里/中有魚”,此時它被看作一個可以容納魚的容器。當X為被隱喻為容器的實體類空間時,它們后面跟的“里”和“中”也可以互換。
X為其他實體類的空間時“X里/中”除了能表示圖1~5中的位置關系外,還可以表示為圖2、圖3的關系:
圖2 目標物在參照物的一個面里
圖3 目標物露出參照物的頂部
圖2可以看作是鏡面和鏡子照出的人像,A為參照物B為目標物,由于A和B都是二維的面,且B是A反射光后呈現在A里的人像,因此我們可以說“B在A里/中”。圖3可以看作“湖里/中有座亭子”,A為湖面,B為船,此時,湖水被看作一種容器,船在水面上漂浮,其中目標物船B其實是露出參照物水A的表面的。
第二,隱喻類空間義。當X為“隱喻類空間”時,“X里”和“X中”表示隱喻空間義。所謂“隱喻類空間”成分指的是事物本身不具有實體空間,但通過隱喻,可以理解為具有空間性的事物,此時可把它們看作一個容器。例如:
(4)風里-風中 腦海里-腦海中 視野里-視野中
地獄里-地獄中 火光里-火光中 影片里-影片中
像“風”“腦海”“視野”“地獄”“火光”“影片”這些都不具有實實在在的空間,更不是容器,它們沒有明確的邊界,但是通過容器隱喻可將其看作一個具有實體空間的容器,視野中展現的事物或景色就是“視野”這一容器的內容物,影片所敘述的故事、包含的情感或傳達的思想都是“影片”這一容器的內容物。
以上例子中的X后面的“里”和“中”可以互換,但有時同樣是表示隱喻容器,其中X后的“里”和“中”卻不能互換,如X為“空”時。具體分析請參見后文。
通過以上分析,發(fā)現當“X里/中”表示實體空間或隱喻空間時,X要么是實體容器,要么被隱喻為容器,“X里”和“X中”多數可以互換,此時的“里”和“中”表示的是一種空間位置關系。
第三,空間劃界義。X還可以是表示劃界意義的實體,如“門”“籬笆”“墻”等,它們通常長、寬比較長,而厚度很薄,它們本身的功能就是為了將一個空間劃分為不同的空間。當X是此類物體時,“X里”和“X中”表示空間劃界義。邢福義等認為只有“X里”可以表示劃界義,“X中”不能表示劃界義[5],也就是說,在表示劃界義時“X里”不能替換為“X中”,但根據筆者在BCC等語料庫中的調查,事實上,有些“X中”也可以表示劃界義,如:
(5)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崔護《題都城南莊》)
(6)……5名不同國籍、不同膚色的大學生從弧形壁畫的五道旋轉門中出場。(人民日報2011年04月26日)
(7)同時,籬笆中發(fā)出一種聲響,仿佛有什么野獸穿過似的……(雨果《悲慘世界》)
(8)兔生長一個月就成為大兔……那么年后圍墻中有多少對兔子?(《中國兒童百科全書》,轉引自朱真2007)
朱真也發(fā)現了例(6)~(8)這些現象。她將例(6)(7)這類型現象總結為“(從)X中V”格式,強調目的為“經過、穿過X”。因此,這種情況與表示劃界義的“X里”是不一樣的,它們不能互換。但是她也注意到“圍墻”是個特例,可以與“里”組合,也可以像例(8)一樣,與“中”組合,并且都表示劃界義,她說之所以我們能說“圍墻中”是因為與“門、窗”這類二維平面劃界物體不同的是“圍墻”是準三維的劃界物體[12]15。她的說法有一定的解釋力,但是會發(fā)現例(5)中的“門”也是二維平面劃界物體,但它與“中”的結合的意義與“門里”是一樣的。
因此,可以看出從古至今,從嚴肅的《人民日報》到翻譯文學,“門中”“籬笆中”“圍墻中”是可以表示劃界義的,但是它不如“(大)門里”“籬笆里”“圍墻里”常見。而有時候“里”和“中”不能互換,可能更多的是語境或語體所造成的。
也可以用圖式來表示“X里/中”的劃界義,見圖4。
圖4 “X里/中”表示劃界義
上圖中的目標物為類似“門”之類的物體X,將一個空間劃分為兩個空間,而目標物所在的位置可以說是“X里/中”。
但是,如果將“門”這個詞引申一下,變?yōu)槟骋恍帐?、家族或某一社會群體,那么表示這一群體與其他群體劃界意義,即表示某一范圍劃界的用法“門中”則更為常見,此時“門中”和“門里”大多能互換,例如:
(9)袁氏門中,老老小小,只剩我只身一人……(《人民日報》1964年02月21日)
(10)你們杭家門里人,我們這條巷子也都曉得的……(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11)祖師爺……大顯神威,門中也是有記載的。 你再敢亂說, 要是讓門里的師叔師伯聽到了, 當心師娘也……(莫言《中州紀事》)
例(9)(10)中的“門中”和“門里”是可以互換的,表示的是“袁氏”“杭家”這兩個家族,但是從上例中也可以看出,在實際運用中,“門中”更書面化,而“門里”更口語化。而例(11)中既用到了“門中”也用到了“門里”,它們都表示蜀山派。
2.“X里”和“X中”表示時間義
人類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首先是對于空間的認識,然后將空間域的概念投射到時間域中。因此“X里”和“X中”除了表示空間義外,還能用于表示時間義,此時X為NP。表示時間義的“X里”和“X中”指一個時間段,如:
(12)一天里-一天中 過去的時間里-過去的時間中
未來的日子里-未來的日子中 平靜的日子里-平靜的日子中
“一天”是數量短語,“一天里/中”表示“一天”這一時間段;“日子”是名詞,由指示代詞“那些”修飾,表示某個特定的時間段。
表示時間義的“X里”和“X中”實際上也用了容器隱喻,將某個時間段隱喻為一個容器,這個時間段內包含的時間、發(fā)生的事情等都是它的內容物。而此時的“里”和“中”也大都能互換。
用圖式來刻畫表示時間義的“X里/中”,見圖5。
圖5 “X里/中”表示時間義
一般來說,表示時間義的“X里/中”至少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界限,以確定到底是哪一個時間段。圖9中可以同時存在t1和t2兩個明確的時間,t1和t2之間的時間段被看作一個封閉的容器,正如例(12)中的“一天”是具有明確的時間范圍的;當然,表示一個時間段也可以只有終點t2沒有起點t1或者只有起點t1沒有終點t2,分別對應例(12)中的“過去的時間”和“未來的日子”,這兩個半開放時間段被看作是半封閉的容器。此外,還存在一種情況,即這個時間段的兩個邊界都是模糊的,t1和t2可能都不是明確的時間點,如例(12)中“平靜的日子”,但即使如此,仍然可以將其看作是一個容器,只不過是邊界模糊的容器。無論是看作封閉、半封閉還是邊界模糊的容器,在這個時間段X內發(fā)生所有事情都可以說在“X里/中”。
3.“X里”和“X中”表示范圍義
“X里”和“X中”還可以表示范圍義,這也是它們的常見用法。這里的范圍義不同于前面的空間義和時間義,雖然空間和時間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范圍,但這里的范圍指的是某一群體、距離或種類,它們因為某種聯系而被劃作一個范圍?!癤里”和“X中”表示范圍義時,X是NP,它可以是某一群體、種類或某一距離以內的事物,此時也可通過容器隱喻將其看作一個容器。例如:
(13)命里-命中 百步的距離里-百步的距離中 人生里-人生中
人群里-人群中 一大捆金票里-一大捆金票中 生活里-生活中
“命”“人生”“生活”“人群”“一大捆金票”“百步的距離”都是一個范圍,它們或者表示人的一生、或者表示某個群體或某個特定距離,可將其隱喻為容器,它們的內容物則是人生中經歷的事情、情感,群里的成員或者百步距離這一范圍內的所有距離,見圖6。
圖6 “X里/中”表示群體范圍義
表示范圍義的“X里”和“X中”也可以互換,見圖7。
圖7 “X里/中”表示距離范圍義
圖6可以以人群或一大捆金票為例,它們都是由很多個體組成的群體,其中的一個人或一張金票是人群或一捆金票X中的一個,可以用“X里/中”來表示,表示范圍義這一群體X被看作是一個容器,其中的個體就是容器X的內容物;圖7中A和B之間的距離可以被看作是旅程,這里運用了兩個隱喻,首先人生/生活等經常被隱喻為旅程,即+人生是旅程+,而旅程是有距離的,因此被隱喻為容器,那么在這個距離范圍內發(fā)生的事情、遇到的人等都是被包含在這個容器中的。即表示范圍義的X后面的“里”和“中”大都是能互換的。
4.“X里”和“X中”表示情狀義
“X里”和“X中”表示情狀義時描述一種情境或者狀態(tài),X多為AP,有時也可以是NP。如:
(14)寂寞里-寂寞中 黑暗里-黑暗中 苦難里-苦難中
“寂寞”“黑暗”為性質形容詞,而“苦難”為名詞。事實上,表示情狀義的“X里”非常少見,且經常與連詞“在/從”連用,而表示情狀義的“X中”則比較常見。
在這里,也是將無形的X隱喻為有形的容器,將這種狀態(tài)或情境看作一個容器,而其內容物就是它們本身或者是組成它們的一個個狀態(tài)或造成這種狀態(tài)的事件。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表示空間義、時間義、范圍義和部分情狀義時,大多數“X里”和“X中”是可以互換的,因為此時X要么是真實的實體容器,要么被隱喻為容器,而“里”和“中”作為方位詞,其基本義都是表示事物的“內部”,二者在表示“容器”的內部時當然可以互換。
雖然“X里”和“X”中大多數情況下可以互相替換,但也有不能替換的情況,例如:
(15)心底里-*心底中 私下里-*私下中(*表示不可以這樣使用,下同)
*判斷里-判斷中 *模糊里-模糊中
*空里-空中 *途里-途中
下面將探究到底何時它們不能互換,以及為什么不能互換。
“里”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為:“裏,衣內也”[17]271,即其本義是指“衣服的內層”;此外還有與“外”相對和與“表”相對的意義。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中”的本義是“旌旗杠兒”[17]13,后引申為“中間,一定范圍內適中的位置”。田樹生對“中”的解釋,其本義是“建鼓”,也是一種用來通知群眾集合的工具[18]。后來引申為“中央、中間”義,再引申為“一切之中”,有“里面”義。唐蘭認為“中”最初是古代氏族社會中用來集眾的旗幟[19],馮文娟[20]對此表示贊同。筆者采用這種說法,也就是說,“中”的本義是名詞,是一種用來集眾的工具。后來表示“中間,與四周距離相等”和“里面、內部”兩種意義的方位詞都是由此引申而來的。若是如此,那么可以將“里”和“中”意義的引申歸納為兩種模式:“里”由表示衣服內層的名詞,到表示事物內部的方位詞,與“外”相對,本身就帶有一種劃界的意義,其界限是明確的;而“中”由表示集眾工具的名詞到表示中間位置的方位詞再到表示“里面”義的方位詞,經歷的是一個從中間向兩邊或四周擴散、發(fā)散的過程,其邊界可能是模糊的、不確定的甚至沒有邊界。
“中”表示“與四周距離相等”的意義,見圖8。
圖8 “中”表示“與四周距離相等”
圖8非常類似于圖1中的第4個圖形,但是圖8中的目標物位于參照物的正中間,即它到參照物的面的距離是相等的,這也是“中”一個較為特殊但又常見的一種意義?!袄铩眲t沒有。因此,當“中”表示這個意義時,和“里”是不能互換的,例如:
(16) *正里-正中 *冀里-冀中
“正中”指的就是準確的中心位置,而“冀中”指的是河北中部,這些位置都是非常明確的,而“里”表示的位置關系并沒有如此明確,故不能用。且“中”用作這個意思的時候,前面一般與單音節(jié)詞連用,如表示“恰好、恰恰”的副詞“正”,或者表示省份簡稱的單音節(jié)專有名詞。
1.“X里”表示指代義
“X里”中的X有時可以是表示行政單位、機構、事業(yè)單位或團體NP,如:省、市、縣、鄉(xiāng)、區(qū)、系、廠、隊等。此時的“X里”并不是表示一種空間義或范圍義,而是用來代指這種單位、機構或這個機構或團體中的全部成員或部分成員,尤其是領導成員。呂叔湘也指出:“‘里’跟表示機構的單音節(jié)名詞結合,既可以表示該機構,又可以指該機構所在的處所?!盵21]360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在具體的語境中判斷“X里”到底表示什么意義,例如:
(17)a.這城南本是縣里最窮的地方,人希地薄,沒什么油水。
b.縣里對這事不便做主,由你們村里處理了。
(18)a.一條不知從哪里鉆出來的、遍體癩皮的瘦狗,叼起那寶貝,鉆進了士兵隊里 。
b.該給老漢救濟多少,你定個數兒,隊里不蓋章拉倒,我簽字負責!
例(17a)中的“縣里”表示的是一種空間義,指的是“縣”這一陸地區(qū)域,此時“縣里”作定語,修飾著中心語“最窮的地方”;而(17b)則用“縣里”指代“縣里的領導班子”,是一種轉喻。(18a)中的“隊里”是指在士兵隊這一群體內,“隊里”表示的是范圍義,(18b)中的“隊里”則是指代義,指代的是村里的生產隊。
上述例子中b例都是一種轉喻。轉喻是“用一個實體指代另一個與之相關的實體”[22]32,“轉喻的主要功能則在于指代,即用一個事物來替代另一個事物”[22]33。毛燕認為表示指代義的“X里”是一種轉指[14]102-103,112,筆者認同這種看法。沈家煊認為:“轉指是一種語法‘轉喻’”,并且把“‘的’字結構脫落后頭的中心語并且指代中心語”叫做“‘的’字結構的‘轉指’?!盵23]3仿照上述定義,筆者給表示指代義的“X里”也下一個定義:“X里”結構脫落后頭的“的”字和中心語并且指代中心語叫做“X里”的“轉指”。同樣,“X里”的轉指也跟“的”字結構的轉指一樣,符合沈家煊中所假設的轉喻的認知模型[23]4-5,以表示指代義的“縣里”為例,用“縣”(概念A)轉喻“縣里的領導班子”(概念B),“縣”和“縣里的領導班子”在同一認知框架內,且兩者關系密切,概念縣的激活會附帶概念縣里的領導班子的激活;概念“縣”能激活概念“縣里的領導班子”是因為在這里“縣”在認知上顯著度更高,例(17b)是為了突出“縣”這個行政單位的級別比“村”要高,而不是為了對比“縣里的領導班子”和“村里的領導班子”。因為轉喻具有系統(tǒng)性,不僅僅是部分可以指代整體,事實上生產者也可以指代產品(如他買了輛特斯拉)、機構可以指代負責人(參議院集體彈劾總統(tǒng))、地方可以指代機構(白宮對此保持緘默),縣是一個行政單位,因此行政單位也可以指代負責人。
邢福義還指出,表示行政單位、機構、事業(yè)單位或團體的省、市等名詞可以與“里”組合表示指代義是一種口頭用法,帶有模糊性[5]6。比如“縣里”,其實并不知道其具體指什么領導部門或哪個領導人。至于“X中”為什么不能轉指,筆者認為,就與“中”的語體色彩有關。“中”與省、市、縣、鄉(xiāng)、區(qū)、系、廠、隊等詞組合時,一般表示空間處所,其書面性要求它如果要表示具體的人或機構,必須有具體的中心語。因此,在不缺中心語的情況下,“X中”很難發(fā)展出指代義來。
2.“X里”表示等同義
“X里”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用法,即表示等同,也就是說此時的“X里”與X表示相同的意義,此時X為NP。邢福義認為,“在這種情況下,‘里’意義較虛,只起指點方位的語法作用,沒有實在的詞匯意義”[5]4,并舉了例子,如:
(19)云端里=云端 私下里=私下 平日里=平日
除此之外,還有“兩下里”“四下里”等,都是一樣的用法。丁曉慧觀察后發(fā)現它們意義雖相同,但是所在的語境不同,她認為“四下”“私下”等更偏向一種狀態(tài),而“四下里”“私下里”等則更偏向空間方位[8]15。
筆者認為表示等同義的“X里”中的“里”意義確實已經很虛,但之所以NP里=NP,是因為“里”在本質上沒有改變X的原本表示的方位。如 “云端”“私下”本身就帶有方位,而“里”在它們之后并沒有改變“端”和“下”的方位。至于“平日”本身就是一個時間段,“平日里”也表示時間義,與“平日”在意義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唯一的區(qū)別可能是表示等同義的“X里”相比于X更口語化,“里”此時一般讀輕聲,而“中”相對來說是更加書面化的。因此這種口語化的表達不太適合用“中”,這也就是為什么“X中”不能替換表達等同義的“X里”的原因。
3.特定結構中“X里”情狀義
上文提到在表示情狀義時“X中”比“X里”更為常見,但此時X一般為性質形容詞?!癤里”有一個特例,即“X里”表示一種情狀義,X可以是個別動詞或形容詞,且“X里”所在的結構又含有某種變化性,此時“里”不能替換成“中”,如:
(20)往死里打/整治-*往死中打/整治 往大里做-*往大中做 死里逃生-*死中逃生
邢福義認為“往死里整治”中的“死”是一種“境地”,沒有“過程”的含義,不是他所說的“活動義”[5]9,筆者同意邢先生的觀點。雖然“死”是一個動詞,但是“死”在此處的“死里”中表示是一種狀態(tài)。“大”作為一個形容詞,“大里”也是表示情狀義。不過,可以看出,例(20)中的所有例子整個結構都表示一種情狀的變化,由生到死、由死而生或者從小到大都是一種情狀到另一種情狀的變化。而“X中”在表示某種情狀時,這種情狀一般是具有可變性,而這里要求是像“大”“小”“生”“死”這樣能形成強烈對比但本身不變的情狀,因此,當表示這種本身需要是不具有變化性的情狀義時不能用“中”。
邢福義談到“X中”不能換成“X里”的情況有三種:X表示某種行為活動,包含時間性,如“判斷”;“X中”表示某種狀態(tài),包含有延展性和可變性,如“模糊、混亂”;X是NP,表示范圍無限的事物,如“空、途”[5]11。
第(2)種上文中已經談到,有些時候“X里”是可以用于表示這種意義的,只不過沒有“X中”使用的范圍廣泛、常見。第(1)(3)則更為典型。
1.“X中”表示“過程義”
“中”還可以用在動詞后表示持續(xù)狀態(tài),而“里”沒有這種用法,此時“X中”表示一種動態(tài)持續(xù)性,不能替換為“X里”,也就是邢福義提到的“X中”不能替換為“X里”[5]的第一種情況:
(21)*判斷里-判斷中 *等待里-等待中 *營業(yè)里-營業(yè)中
以上“判斷”“等待”“營業(yè)”都是具有連續(xù)性的動詞,跟“中”連用表示這種動作一直持續(xù),它們是一種“無界”的活動,也可以將它們看作是一種容器,在這個持續(xù)的活動中所經歷的時間、發(fā)生的事情都是其內容物。
同時,邢福義認為有些在語法功能上屬于NP,但包含時間位移的因素,在語義上又和VP相通的NP,后面也只能選擇“中”不能跟“里”組合[5]7,并且舉了例子:
(22)文革中-?文革里 十年浩劫中-?十年浩劫里 (?表示存疑)
不論是VP還是NP,這種“X中”表示的意義邢福義管它叫做“活動義”。本文稱其為“過程義”,用沈家煊所界定的 “事件”和“活動”:“有內在動作終止點的有界動作稱作‘事件’(event),把沒有內在終止點的無界動作稱作‘活動’?!盵24]本文將表示正在進行、沒有內在終止點的“VP中”表示的意義稱為“活動義”,將具有過程性、有內在終止點的“NP中”表示的意義稱為“事件義”,二者合稱“過程義”。因此,例(21)中的“VP中”均表示活動義,它是一個無限延伸的過程,可將VP看作一個半封閉的容器;而例(22)的“NP中”均表示事件義,它是一個有限的過程,可將NP看作是一個封閉的容器。
邢福義認為例(22)中的“文革里”和“十年浩劫里”是不能說的,但事實上,通過檢索BCC語料庫發(fā)現它們其實是可以說的,不過出現次數很少,而且很多時候與介詞“在”連用。關于介詞“在”跟“X里”和“X中”組合以及“在”的隱現,其隱現規(guī)律丁曉慧有比較詳細的說明[8]10-11。從認知來看,“在”的隱現與容器或容器隱喻有關。當要強調“X”是一個“容器”時,就要用“在”。
2.“X中”表示無限的空間義和范圍義
正如邢福義認為“X中”不能換成“X里”的第三條,當X為表示無限空間的“空”和無限范圍的“途”時,只能用“中”,不能用“里”[5]11:
(23)*空里-空中 *途里-途中
“空”沒有實體空間,“途”也沒有實體范圍,而且它們表示的都是無界的,是無限的。之所以能夠用“中”,在于仍然把“空”和“途”看作一個容器,即使這個容器沒有邊界,但凡處于這個隱喻容器中的東西,都可以用“空中”和“途中”來形容這種關系??梢?,“里”更傾向于與有邊界的、有限的X搭配,而“中”則傾向于同沒有明確邊界或者沒有邊界的甚至是無限的X搭配。
還可以用一個例子來證明以上推論,例如:
(24)半空里-半空中
(25)沙子在聽到她的聲音時,恍若看到一張秋天里的枯葉從半空里凄涼地飄落下來。(余華《劫數難逃》)
雖不能說“空里”,但是將“空”加上一個“半”字變?yōu)椤鞍肟铡眲t可以跟“里”搭配,即“半空里”是可以說的。之所以“半空里”能說,是因為“半空”在人的認知中與無限的“空”不一樣,“半空”是有限的,其邊界性比無限的“空”要強一些。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基本都運用了容器隱喻,但“X里”和“X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能互換的時候。當表示指代義和等同義時,只能用“X里”不能用“X中”,都與“里”口語化強而“中”的書面性強有關。除此之外,“X中”能表示活動義、無限的空間義和范圍義,而“X里”不能。這是因為“里”更傾向于與有界的、有限的或界限明確的X搭配,而“中”更傾向于與無界的、無限的或界限模糊的X搭配。
本文對CCL語料庫中的現代和當代部分書面語的“里”和“中”進行檢索,從中抽取了5%的例子,通過對這些例子進行篩選,剔除不合格的例子,再將其分類,見表1。
表1 CCL語料庫“X里”和“X中”的語義分布情況
由表1可以看出,“X里”和“X中”的語義有同有異,它們都可以表示空間義、時間義、范圍義、情狀義;“X里”可以表示空間劃界義,指代義、等同義,而“X中”似乎不可以;“X中”可以表示過程義,尤其是其中的活動義是“X里”沒有的。這些與上文中的分析基本一致。只不過可能是由于數據是抽樣的原因,在所抽樣品中沒有檢索到表示空間劃界義的“X中”,但事實上根據上文的分析,有時候“X中”也可以表示空間上的劃界義。此外,二者的語義分布也有同有異?!癤里”絕大多數的語義表示空間義,而這其中實體空間義占主導地位,隱喻空間義和空間劃界義占比很少;范圍義是相對來說較多用的另一個意義,其他的諸如表示時間義、情狀義、指代義、等同義則較少見,表示事件義的“X里”則更為少見?!癤中”表示空間義也占了大多數,不過在這其中實體空間義和隱喻空間義相差并不大,且范圍義也是“X中”的一個常用意義,情狀義、過程義次之,表示時間義的“X中”是相對來說比較少用的。
通過對表1 的分析發(fā)現,“X里”和“X中”的意義都可以用“既集中又分散”來概括,但是它們的體現卻不同。“X里”的“集中”體現在其基本義為表示空間義,它占了壓倒性的絕對優(yōu)勢,而其“分散”則體現在“X里”所表示的意義更多,除了不能表示“活動義”外,它能表示6種意義,其意義的發(fā)散能力很強;“X中”則與之相反,“X中”的“集中”體現在它沒有“X里”意義那么發(fā)散,它不能用來表示指代義、等同義,這就使得它的意義更為聚攏,而“X中”的“分散”則指的是它的核心意義沒有“X里”那樣強有力,雖然空間義是它的主要意義,但范圍義、情狀義、過程義占比也不少。
通過對“X里”和“X中”語義的詳細描寫及對CCL語料庫中二者的統(tǒng)計結果,得到“X里”和“X中”的語義分布及其條件,見表2。
表2 “X里”和“X中”的語義分布及其條件
表2中提到的“X里”和“X中”的語義中,除了表示的空間義的部分X本身為實體容器及“X里”表示的指代義是轉喻的結果外,其他意義的形成均離不開容器隱喻。正如沈家煊所說,有界與無界、有限與無限是“指人的認識,不是指客觀實際”[24]。因此,很多時候實際上是沒有邊界的事物人們可能也把它看作是有界的,看作是容器,因而也就能夠用“X里/中”來表示其意義,這也是為什么表示空間義、時間義、范圍義和情狀義的大部分“X里”和“X中”能夠互相替換的原因。
“X里”傾向于表示有界的事物,當X為空間實體時其表示空間義為核心義,其他意義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邊界不清的現象,因此語義上不占優(yōu)勢;而“X中”傾向于表示邊界不清或無界,因此X為界限較為明確的空間實體所表示的空間義并不能主導其語義,反而其很多語義分布在當X為隱喻空間時所表現的空間義,以及其他可能更多地存在不確定界限的范圍義、情狀義、過程義、時間義。再加,由于二者的語體色彩傾向不同,“X里”可以通過轉指形成指代義,“X里”可以表示等同義而“X中”不能。這就是“X里”和“X中”在表示指代義、等同義、活動義、無限的空間義和范圍義時不能相互替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