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協(xié)作江蘇中心 王桂麗
根據(jù)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fā)布報告,2020年我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高達68720件,同比增長16.1%,穩(wěn)居世界第一,然而在法律實踐中,卻出現(xiàn)了具有專利權的產品被控侵權成立,給企業(yè)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而不具備授權條件的產品反而不存在侵權的情況,在此對相關情況進行分析,為企業(yè)的專利預警分析提供借鑒,從而在提高競爭力的同時降低企業(yè)的侵權風險。
專利權是國家為了鼓勵發(fā)明創(chuàng)造,對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給予其在一定期限內的獨占權,專利要獲得授權必須要滿足專利法第二十二條規(guī)定的三性,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需要具備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用性。也就是說國家知識產權局是基于申請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的而作出的貢獻而言的,通過將其具有技術貢獻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向社會公眾公開的同時授予其專利權,即以公開換取保護,授予專利權是基于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的貢獻而對其獨占權利劃定范圍,是一種權利的劃界,也是對其發(fā)明創(chuàng)造貢獻的一種鼓勵認可,需要注意的是這種獨占權的劃定范圍在我國是依據(jù)權利要求書的記載而言的。
專利侵權行為是指在專利權有效期限內,未經專利權人許可又無法律依據(jù),為生產經營目的實施其專利的行為。侵犯專利權的判定是看被訴侵權的技術方案是否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也就是說,是保護范圍所涵蓋的“區(qū)域”的一種比較。因為根據(jù)我國專利法的規(guī)定,專利權的范圍是以其權利要求書的記載界定的,因此在判斷是否存在侵犯專利權行為時,也應當將被控侵權的技術方案與專利權技術方案權利要求書中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進行比較,看被控侵權的技術方案是否包含與專利權技術方案權利要求書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相同或等同的技術特征,如果是則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判定侵權,如果否則未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判定不侵權。
綜上可簡單理解為,授予專利權是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獨占權劃定保護的范圍,而侵權判定是比較劃定范圍的區(qū)域是否有重疊部分,兩者沒有必然聯(lián)系,換句話說就是,被授予專利權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仍有侵犯他人專利權的可能,而沒有專利權不一定會侵犯他人的專利權,也就是說授予的專利權可能是在他人已經授權的范圍之內的,因此可能會造成專利權人在實施其獨占專利權時出現(xiàn)會侵犯他人專利權的可能。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和專利侵權判定時的比較均以權利要求書的內容為基準。
在法律實踐中專利權人實施其專利卻侵犯他人專利權,較為典型的就是互為依存專利中的基本專利和改進專利,基本專利是專利申請人通過向專利局提交原始申請,經審查后獲得的專利權,即是專利權的原始取得;而在專利的有效期內,非原專利權人對其進行改進而獲得專利局的授權即為改進專利。
從上述定義可以看出,改進專利的特點是:其在基本專利的基礎上進行改進而獲得的,因此實施改進專利可能會侵犯基本專利的專利權;其二是改進專利相較于作為現(xiàn)有技術的基本專利是具有三性的,符合專利法授予專利權的條件而獲得專利權?;诖丝赡軙嬖谌绻倪M專利的專利權人在未得到基本專利權人同意的情況下實施其專利,雖然其實施的專利具有專利權,但依然有較高的侵犯他人專利權的風險,進而造成較大的商業(yè)損失。接下來通過案例對其進行具體的分析。
<豆?jié){機機頭放置架>
原告:專利權人石德江
被告:蘇泊爾生活電器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蘇泊爾公司)
蘇泊爾公司侵權案中,專利權人石德江修改后權利要求:一是豆?jié){機機頭放置架,由圓形底座板、支架和支腿構成;二是支腿上側安裝支架;三是圓形底座板邊沿處安裝支腿;四是圓形底座板邊沿一周設置擋邊且與支腿連結,即目前的專利權保護范圍,是侵權的比較基準。
將蘇泊爾公司的被控侵權的豆?jié){機機頭支架與上述權利要求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進行比對,可以看出被控侵權產品缺少“圓形底座板”及“圓形底座板邊沿一周設置擋邊且與支腿連結”這兩個技術特征,因為缺少技術特征,在石德江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之外,不構成侵權。
我們知曉,技術方案由技術特征組成,每個技術特征都是對技術方案的限定,權利要求的技術方案中包含的技術特征越少,說明其限定越少,那么其保護范圍就越大,而相反的,如果權利要求的技術方案中包含的技術特征越多,說明其限定越多,則保護范圍越小。本案中,被控侵權產品相較于涉案專利缺少技術特征,即說明涉案專利保護范圍小,因此被控侵權產品的范圍在涉案專利的保護范圍之外,自然不構成侵權。雖然,上述案例中涉案專利權人稱缺少的兩個技術特征結構正是涉案專利的發(fā)明點,通過改進可以避免機頭殘留的豆?jié){會直接滴落到桌面上,進而達到使用衛(wèi)生的效果,那也僅僅說明其是對被控侵權產品的改進,相較于被控侵權產品具備創(chuàng)造性,可能符合專利授權條件,但無法改變其保護范圍沒有涵蓋被控侵權產品的事實。
對上述案例進一步假定分析,假定蘇泊爾公司被控侵權產品也具有專利權且公開日在石德江專利申請日之前,其權利要求技術特征包括:包括:1.豆?jié){機機頭放置架,由支架和支腿構成;2.支腿上側安裝支架;3.圓形底座板邊沿處安裝支腿。那么蘇泊爾公司的專利對于石德江申請的“豆?jié){機機頭放置架”而言屬于現(xiàn)有技術,根據(jù)專利法對其進行三性審查后,石德江的申請具備授權條件獲得專利權。也就是說石德江的專利是蘇泊爾公司專利的改進專利,而蘇泊爾公司的專利為基礎專利,蘇泊爾公司的專利權范圍中包括了石德江專利權,此時若石德江依據(jù)其獲得的專利權實施其專利,則會侵犯蘇泊爾公司的專利,必須要取得蘇泊爾公司的許可,也就是未得到基本專利權人同意而擅自實施這些專利則構成侵權。
改進專利是基于基本專利的,其與基本專利之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如果兩者是從屬關系,即改進專利權的范圍必然落入基本專利的范圍內,那么改進專利的專利權人可以通過協(xié)商或申請強制許可,進而實施其改進專利;但如果兩者是交叉關系,即改進專利和基本專利在技術上有一定的技術點重疊,基本專利權人在實施其專利時,也需要通過改進專利才能獲得更好的技術效果。鑒于我國知識產權起步比較晚,國內企業(yè)可能之前缺乏知識產權布局,加之技術發(fā)展除了自主創(chuàng)新之外,更多的是對現(xiàn)有技術的改進,因此存在改進專利數(shù)量較多,如何完善制度,提高專利風險預警分析能力,避免或減少侵權是關鍵之處。
專利風險預警是一種風險控制機制,是對于與專利有關的活動中,市場主體或創(chuàng)新主體可能侵犯他人專利權或者被侵犯專利權造成損失的風險行為的一種研判和控制,進而降低或消除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并且在風險不可避免時盡量減小給創(chuàng)新主體或市場主體帶來的損失,包括專利技術內涵分析、專利競爭格局分析、專利風險的篩查識別、專利風險的等級判定和專利風險應對策略等五步。
就改進專利而言,最主要需要通過技術內涵分析涉案專利的保護范圍,通過原則全面覆蓋原則、等同原則、禁止反悔等侵權判定原則來判定專利的風險,通過對比技術特征可能存在如下情況:改進專利和涉案專利技術特征完全相同,保護范圍相同,構成侵權;改進專利比涉案專利技術特征多,落入涉案專利的保護范圍內,構成侵權;改進專利的技術特征與涉案專利相比有一處或多處不同,如果不同的技術特征實質等同,則構成侵權,若不同的技術特征實質不等同,則不構成侵權;改進專利技術特征比涉案專利少,則在涉案專利的保護范圍之外,不構成侵權。對于有侵權風險的專利,需要積極應對,如減少技術特征、提起無效、現(xiàn)有技術抗辯、專利權用盡、尋求專利實施許可等避免侵權風險;或通過專利挖掘、購買、并購、聯(lián)盟等方式提高相關主體的專利對抗實力的控制減低侵權風險。
原始創(chuàng)新和技術改進都是創(chuàng)新的常規(guī)形態(tài),隨著科技發(fā)展的深入和研究的精細化,通過對原有技術的吸納、消化再創(chuàng)新的技術改進,對現(xiàn)有技術的更多、更深、更廣的開發(fā),是推動社會和科技進步的強有動力,也是技術發(fā)展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提高企業(yè)競爭優(yōu)勢的源泉,隨著我國專利制度的完善、政策戰(zhàn)略的支持,加之有效的專利預警分析和合理的專利布局,必然能減少或避免侵權風險的同時促進產業(yè)的發(fā)展,提升整體的國際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