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恒,陳 群
(合肥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1]“開學第一課”作為大學教育的起點,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凝練了演講者的殷切囑托。深入挖掘“開學第一課”的價值觀教育理念,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有著重要的意義。
“開學第一課”,是指高校黨政領導干部、優(yōu)秀師生代表、校友代表等在開學之初,通過面對面演講、線上演講等方式,對新生進行的富有儀式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通過對近五年30篇高校演講稿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盡管表達方式與具體內(nèi)容有所不同,但從價值觀視角來看,基本上都是從理想信念、學習方面、道德方面、做事四個方面來對新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立德樹人是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必須落實好的根本任務。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主陣地,肩負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實踐表明,要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必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yè)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因此在對新生進行價值引領時,應當首先進行理想信念教育。
要秉承家國情懷,立報國之志?!捌埨麌疑酪?,豈因禍福避趨之”“位卑未敢忘憂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之中,去不掉,打不破,滅不了,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尊嚴的強大動力。偉大事業(yè)需要偉大精神,偉大精神鑄就偉大夢想。在中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發(fā)展時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唯有從愛國主義精神中汲取磅礴偉力,才能凝聚最廣泛的奮斗共識,積極投身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為祖國的強大添磚加瓦。各高校演講者從本校濃烈的愛國底色出發(fā),細數(shù)了本校無數(shù)為建設祖國不懈奮斗的杰出校友,希冀各位學子繼承并發(fā)揚這種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如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從南開大學的百年愛國史出發(fā),帶領新生重溫張伯苓先生的“愛國三問”,以此來增強青年與祖國的情感共鳴,點燃愛國熱情。大連理工大學校長講述創(chuàng)校之初科學大家建設國家的熱情,來激勵同學們樹立家國情懷,努力成為堪當民族復興的一流人才。
要保持奮斗姿態(tài),涵養(yǎng)優(yōu)秀品格。奮斗精神深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歷經(jīng)千年而綿延不絕,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華民族擁有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民族精神。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強調(diào):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斗。[2]當前,我們既面臨著重要發(fā)展機遇,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青年作為中國夢的主力要軍勇立時代潮頭,不怕困難,堅持以青春之我、奮斗之我,為祖國的強盛不懈奮斗。
要腳踏實地,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奮力圓夢。古人言:“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細”。腳踏實地可以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不偏激、不浮躁,朝著既定的目標穩(wěn)健前行。今天的中國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從偉大夢想不可能輕易實現(xiàn),偉大事業(yè)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想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青年要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奮斗。正如清華大學2019級新生代表董佳林在演講中直言:人生沒有捷徑,只有腳踏實地,努力行動,才能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堅定不移,充滿自信。
要勤學苦讀,立鴻鵠之志。古人言:“非學無以成才,非志無以成學”。夢想從學習開始,青年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要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志向,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決心。只有有了崇高的學習理想,才能激發(fā)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而發(fā)憤學習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創(chuàng)造無愧于時代的人生。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青年作為中國夢的主力軍不應馳于空想,應當廣學博聞,充分利用好現(xiàn)代技術和時間,主動學習各科知識,不斷夯實自己的知識貯備;要摒棄外在的喧囂、要靜下心來學下真功夫、求真學問。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校長徐曉飛在“開學第一課”上所言:要立鴻鵠志,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和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求知增能,建功立業(yè)新時代。
要批判質(zhì)疑,育創(chuàng)新精神。質(zhì)疑問難就是傳統(tǒng)學人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意識、精神追求、價值目標。如孔子的“疑是思之始,學之端。”陳獻章說的“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痹俚搅暯娇倳洀娬{(diào)的“問題是創(chuàng)新的起點,也是創(chuàng)新的動力源。”這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時代,也必將是一個創(chuàng)新者輩出的時代,今天的中國正在不斷地接近世界中心、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和呼喚創(chuàng)新。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寨引用美國國家科學院燃氣輪機委員會1940年的報告——燃氣輪機在飛機上的應用是不可行的來告誡同學們千萬不要盲目崇拜權威,權威也會錯,要大膽質(zhì)疑,不斷超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徐惠斌跟同學們分享了馮如學自主設計的無人機“馮如三號”創(chuàng)造了續(xù)航時間世界紀錄的小故事,來激勵同學們要樹立創(chuàng)新思維,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要知行合一,強實踐能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睂W到的知識不能只停留在書本上、腦袋里,要落到實際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每一項事業(yè),不論大小,都是靠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干出來的。青年作為時代新人的核心力量,要肩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擔負時代使命,展現(xiàn)青年新形象、新作為。要青年充分利用好現(xiàn)代技術和時間,主動學習各科知識,不斷夯實自己的知識貯備。要面向?qū)嶋H,深入實踐,在實踐中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正如天津大學校長在演講中直言:學習從來都不只是在課堂上或書本中,而是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要學思用貫通,知言行統(tǒng)一。
要修身為始,做一個的德行高尚的人。欲成第一等學問、事業(yè)、人才,必先砥礪第一等品行。品性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立身之本。但品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不斷地加強自身修養(yǎng)和廣泛參加實踐獲得的。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要想增強“講道德、有品行”的思想覺悟,努力提高道德水準,養(yǎng)成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首先,必須加強道德學習。從理論上、思想上去明辨是非、分清善惡。理論是實踐的先導,只有加強道德學習,形成相應的道德情感,才能把握正確的自我,規(guī)范自我的言行。其次,必須要慎思即對所學內(nèi)容要不斷思考,要學思結合。最后要不斷進行“自省”,時時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自覺地進行道德監(jiān)督。
要修心為上,做一個心胸寬廣的人。古人言: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為政于天下。修心是基礎,是前提,是青年成才的必由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青年的人生之路很長,在前進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也有緩流也有險灘,有麗日也有風雨,有喜歡也有哀傷。人生的旅途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要走的路也絕不會是平坦筆直的。青年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要懂得用真善美來雕琢自己,不斷培養(yǎng)高雅的操行和淳樸的情感,學會接納不同、彼此欣賞。
要提升眼界,做一個有格局的人。眼界決定格局,格局決定高度。一個人能夠攀登到怎樣的高度,在某種程度上,是由自己的眼界決定的。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交流更加頻繁、合作更加緊密,人類命運休戚與共。青年要以廣闊的世界觀仰望星空,要以超前的時代意識放眼未來,到時代大潮中去創(chuàng)造人生。正如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所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ǎn)業(yè)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chuàng)新版圖、重塑全球經(jīng)濟結構,人類社會即將走向智能時代,我們面臨的發(fā)展環(huán)境和國際形勢也越來越復雜。青年要堅定自信、胸懷天下、樹立開放共享的理念和思維,更好地認識世界、了解國情民意、學會理性思考。
要積極作為,敢于擔當。擔當是中華精神的重要內(nèi)容,深深根植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古人言“在其位,謀其政;行其權,盡其職?!毙聲r代最大的擔當就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也曾說過,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際,我們事業(yè)越前進、越發(fā)展,面臨的情況和問題也就越多。青年一定要有憂患意識、積極作為、敢于擔當、勇立時代潮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我。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直言:大學是為了國家培養(yǎng)人才的,而不是為了謀取私利的。希望以此來提升青年擔當?shù)膬?nèi)在基因,讓擔當精神深深地印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激勵著青年不斷前行。
要堅毅執(zhí)著,不畏艱難挫折。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币氤删鸵环聵I(yè),必然要經(jīng)歷艱險奮斗。青年作為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會有艱巨繁重的任務、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經(jīng)受心志上的痛苦,身體上的勞累,但這都是在考驗青年的心性和毅力。這時就特別需要青年發(fā)揚堅毅執(zhí)著,不畏艱難挫折,一往無前的精神,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正如2020年北京大學郝平在“開學第一課”上勉勵青年,即使身處逆境,也要始終保持堅定不移的信念和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對于剛步入高校的新生來說,開學典禮不僅是新生們大學生涯的起點,更是他們展望未來、追逐夢想的舞臺。而新生由于剛進入大學,一切都要從零開始,對大學的一切都感到迷惑、無助、徘徊,無所適從。而演講者在開學典禮上的講話,無疑會讓處于迷茫期的學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重新審視自我、找準人生定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社會學家涂爾干認為,“儀式是在集合群體中產(chǎn)生的行為方式,他們必定要激發(fā)、維持或者重塑群體中的某些心理狀態(tài)?!盵3]與普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按照教學大綱在教室授課的模式相比,“開學第一課”的形式更加多元化,富有儀式感?!伴_學第一課”演講者多采用自述個人經(jīng)歷、引用人物故事或事例、借鑒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等方式;在內(nèi)容除了常規(guī)的報告、總結、期望外、還注重將優(yōu)先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熱詞相結合、社會熱點與身邊事例相結合,通過情境渲染的方式加強活動的儀式感,使新生認同儀式中蘊含的價值理念,強化教育的共鳴效果。
演講者多為高校的核心人物,其身份的示范性能夠?qū)熒男睦砗托袨槿∠虍a(chǎn)生影響力和感召力。第一,演講者不僅具有良好的個人形象和魅力,而且其淵博的學識、卓越的領導與組織能力,容易讓學生對其產(chǎn)生崇拜心理,自覺接受其個人魅力的感染,認同其講授的內(nèi)容。第二,演講者多為高校的領導、優(yōu)秀代表,其身份會在無形中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說服力,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自覺接受其傳遞的教育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有效性。
組織理論指出:組織文化要通過展示團結、責任、義務的儀式和慶典等集體活動, 以及傳達共同價值取向的口號和標識等被灌輸和強化。[4]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儀式活動必須要通過群體才能發(fā)揮作用,群體也必須要通過儀式活動才能產(chǎn)生效能?!伴_學第一課”作為高校融入特定價值理念、帶有特定教育目的的一種儀式活動,也必須要通過新生群體才能發(fā)揮其作用。在“開學第一課”上,全體師生在同一時間聚集在同一活動場地,通過學生——學生、學生——老師、學生——校長等多重互動場景,將顯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轉化為身邊的共同感受、共同感動,形成了強烈的、昂揚向上的群體氛圍體驗,從而形成一種能長期凝結在內(nèi)心深處的集體主義的價值共鳴。
“開學典禮寄語不僅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人才觀、育人觀和管理思想,蘊含著傳統(tǒng)教育的精髓,而且能反映出現(xiàn)代大學精神與理念在我國高校的承續(xù)發(fā)展。[5]因此我們要深入挖掘校長演講中所蘊含的價值觀,對大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價值引領。只有這樣,才能淬煉大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的時代新人。
石中英教授認為,價值觀教育關注的是學生價值態(tài)度、價值觀念的形成、價值理念的提升、價值信念的建立以及正確價值原則的生活方式的形成。[6]“開學第一課”多以演講者致辭的單向傳播方式呈現(xiàn)的,學生多是被動地接受信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學生價值引領上的關注不足。因此,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開學第一課”的育人價值,各高校演講者必須要借助新媒體技術,在“開學第一課”之前了解新生的需求,更好地把握他們的特點。在“開學第一課”之際,以恰當?shù)闹罗o內(nèi)容和方式,來啟迪他們的心靈,引導他們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
勞埃德·沃納指出,人的一生“是由一些重要的過渡時刻標志出來的,所有的社會都在這些時刻舉行儀式,并公開地用一些適當?shù)亩Y儀把這些時刻標志出來,以便使個人和團體的重要性給社團中的成員留下深刻的印象”[7]?!伴_學第一課”作為高校融入特定價值理念的一種儀式活動,可通過校長致辭、教師祝賀、學長分享經(jīng)驗、新生代表發(fā)言等環(huán)節(jié)詮釋和呈現(xiàn)大學精神和社會擔當。由有意義的儀式符號構成的象征世界,構造了一種可以領悟和體驗到的現(xiàn)實場域和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并從中頓悟出大學精神的真諦,將之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為一種儀式文化的高校典禮,其內(nèi)在本質(zhì)在于它所承載的神圣的、精神的事物,這種事物就是“大學精神”,“它,給大學注入了生命活力,使大學不僅僅是教學樓、圖書館、林蔭道等冷冰冰的建筑群落,也不僅是人才的集散地,而是人、思想、價值觀念、理性思考、創(chuàng)新、智慧與博大胸懷的代表”。[8]“開學第一課”作為激發(fā)高校大學精神的重要的場合,首先要將時代精神融入“開學第一課”中,使新生感受到時代精神和高校大學精神內(nèi)在的一致性。其次,在“開學第一課”中加入承載文化內(nèi)涵的符號和元素,使得大學特有的文化底蘊得以彰顯,從而加強新生對學校精神的認同。最后,新生在儀式結束后,要對大學精神進行積極反思,在認同大學精神的過程中,實現(xiàn)精神的創(chuàng)新,煥發(fā)新的生機。
校園文化是學校實施素質(zhì)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內(nèi)在需要,更是推進學校和諧發(fā)展的重要載體。首先,我們把入學教育以教育大綱的形式,通過學術沙龍、主體討論會等活動,促使師生積極參與活動,形成共生共融的整體,推動活動有序開展。其次,在實際活動中,播放與主題相關的微電影,采用優(yōu)美的音樂、舞臺劇、歌劇等形式,增強活動的文化性與參與性。在活動后,將剪輯的視頻、匯編的圖文著作,放在官方網(wǎng)絡平臺讓同學學習交流,達到主題教育成果的最廣泛地共享。只有這樣,才能使“開學第一課”得到提煉與深化,成為高校的文化特色、文化品牌。
總之,高?!伴_學第一課”作為一類特殊的“儀式”,注重的是儀式中蘊含的價值觀念,這種價值觀念是高校大學精神和育人理念的一種體現(xiàn)。因此深入挖掘“開學第一課”價值理念,引導大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