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碩 _ 北京市大興區(qū)第五小學
小學階段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高度活躍的階段,道德觀念也逐漸由他人管教向自律轉變。小學生對道德的認識和判斷尚且膚淺,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以具有道德和教育意義、兒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為“原材料”,使學生通過具體的生活事件理解道德、學習道德、踐行道德。
教師在架構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教學設計時,要創(chuàng)設道德與法治課的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情境可以是當下的新聞事件,也可以是生活中真實的現(xiàn)象。通過情境教學,改善課堂教學氛圍,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例如,在“我學習,我快樂”第二課時中,教師營造班級學生“小明”在學騎自行車時遇到了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討論:在困難面前,“小明”現(xiàn)在的心情如何,他應該怎么辦?學生通過互動討論,說出“騎自行車太難了”“想放棄學騎自行車”等。教師在“小明”耳邊耳語,讓學生猜一猜,老師說了什么,“小明”是怎么想的,會怎么做。通過現(xiàn)場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懂得在困難面前不放棄、不著急、想辦法、有自信,體會克服困難的愉悅。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優(yōu)化教學活動,圍繞基于生活理念的教學思路開展課堂教學,促使學生深化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例如,“安全記心上”一課中,教師可以借助生活實際案例進行教學。教師提出“家里插座老化、冒火花”的案例,讓學生討論生活中遇到這個問題應該怎么辦。討論后,教師可以播放視頻或者錄音,讓學生了解問題的具體解決辦法,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要正確使用電器,另一方面遇到問題要沉著冷靜,用學過的知識保護自己。課后,讓學生調查學校、家庭、社會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并提出解決建議。
基于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教學更能引起師生共鳴,激發(fā)學生興趣。我們不僅僅是讓學生帶著經(jīng)驗走進課堂,更要讓學生帶著收獲、疑問走出課堂,思考、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問題。
在教學中,根據(jù)學生目前所掌握的生活經(jīng)驗,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強化學生對實際生活與環(huán)境等的理解。
例如,“生命最寶貴”一課中,開展體驗當五分鐘媽媽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媽媽懷孕時的辛苦。學生將書包掛在胸前模仿懷孕時的媽媽,做一做彎腰撿東西、彎腰穿鞋等動作。教師提問學生:“平時完成這動作感覺困難嗎?當你變成懷著寶寶的媽媽時,做這些動作感覺怎么樣?如果將扮演媽媽的時間變?yōu)槲迨昼姟⑽鍌€小時、五天甚至更長時間,你的感覺是什么樣的……”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加深對生活的理解。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必須堅持學生本位,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道德發(fā)展水平,使教學回歸生活實際,回歸本源,滿足學生思想道德成長的需要,促進學生基本文明素質的養(yǎng)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