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雅俊 連冬梅
([1]河北省武安市教育體育局 河北·邯鄲 056300;[2]河北省武安市午汲鎮(zhèn)大賀莊小學 河北·邯鄲 056300)
習作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語文教師來說習作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也是一部分學生最頭疼的一個學習內(nèi)容。怎么讓學生在習作中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呢,一直是語文教師不斷研究的課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yīng)找準難點突破口,突破難點。教師可以通過文本: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優(yōu)美的詞語進行借鑒;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優(yōu)美的句段進行借鑒;還可以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的寫作方法進行借鑒等指導學生進行習作。如何能在課堂教學中依托文本,發(fā)掘閱讀潛能并找準借鑒點,為學生搭好文本之橋,引學生上輕松習作之路呢。
教師在批閱學生的習作時總會感覺學生的用詞不夠精準,不能很好的再現(xiàn)生活中的場景。教師教學中應(yīng)重視詞語的理解和運用。例如在教學第十一冊《山中訪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專門讓學生體會這樣一句話“喂,淘氣的云雀,嘰嘰喳喳地在談些什么呢?我猜你們津津樂道的,是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痹谶@句描寫中重點讓學生理解“津津樂道”這個詞語,并讓學生用津津樂道說話。有一個同學在一篇日記中寫道:課間活動,同學們再談些什么呢?我猜他們津津樂道的是,新上任的班主任老師會是個怎樣的老師。其中周冰洋同學還仿寫了一篇《校園訪友》,并在班里進行了展示,還得到了同學和老師的好評。在學習了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詞《憶江南》后,張佳同學在星期天的日記中寫了一首詩《憶天路》:天路好,風景舊曾諳。崇山峻嶺在眼前,此時心情不一般。能不憶天路?課下問了小詩人詩的大意,她是這樣說的:在星期天,爸媽帶我來涉縣的圣福天路玩,我們駕車行駛在天路上,我看到的景色很美,心情格外舒暢,我已經(jīng)來過幾次,對這里的景色也算很熟悉了。老師說過“熟悉”就是古人說的“諳”的意思,就想學著詩人的樣子作詩。老師,我只是模仿詩人在寫,好多都是原詩里的詞句,適當加了自己的感受而已。教師應(yīng)鼓勵她,想法很好,繼續(xù)模仿,定能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詩,加油吧!可見閱讀教學中教師對于文中詞語的點撥對于學生的習作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教師在講授六年級下冊朱自清的《匆匆》這篇課文時,可以安排仿寫“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過去……”(此處引用朱自清的《匆匆》)周冰洋同學這樣仿寫:寫作業(yè)的時候,日子從筆尖流過;看電視的時候,日子從眼前過去;逛街的時候,日子從腳下溜走;睡覺的時候,日子從夢境中過去;過年時,日子從歡聲笑語中走過……學生不僅能走進文本體會作者對時間流逝的惋惜和無奈,同時也能走出文本,寫出自己對時間流逝的無奈和惋惜之情。在遇到優(yōu)美的文章時,教師要讓學生反復朗誦并積累精彩句段,并指導句段仿寫,甚至對文中的修辭方法也可進行仿寫訓練。這樣,在日積月累中,學生既理解了文本,也學會了仿寫。長此以往,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習作,甚至學會了主動創(chuàng)作。
例如在教四年級下冊的第14課《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蔚藍色的大海,
本來是海鷗的樂園,
可是巡弋的戰(zhàn)艦和水雷
成了不速之客,
這究竟是為什么?
金黃色的沙漠,
本來是蜥蜴和甲蟲的天下,
可是轟隆隆的坦克和大炮
打破了它們的夢幻,
這究竟是為什么?
……
講完這首詩歌,讓學生隨堂練筆,仿寫一節(jié)詩歌,學生寫作興趣十足,不一會就寫好了,其中楊研輝同學是這樣仿寫的:
蔚藍色的天空,
本來屬于云朵和太陽,
可是如今彌漫的煙霧
把云朵和太陽的家園攪得很不安寧,
這究竟是為什么?
還有馬永樂同學這樣仿寫:金黃色的沙灘,
本來是貝殼們的家,
可如今的大炮
把沙灘炸成了廢墟,
這究竟是為什么?
班里還有幾個孩子仿寫了四節(jié)詩,寫得很完整,很有自己的見解。不僅對詩歌的內(nèi)容理解了,還學會了寫詩??梢姾芎玫睦梦覀兊奈谋?,并注意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對我們的習作教學起到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寫作方法。例如在教學《索溪峪的“野”》一課時,課文按照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來寫索溪峪的野(第1自然段),接下來(2到5自然段)分別寫到索溪峪的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動物是野的;人也是“野”的。最后(第6自然段)總結(jié)。文中的第2到第5自然段,開頭都有中心句,并且是每段的第一句話。每一段也都運用了總分的結(jié)構(gòu)。如課文第二段:山是野的。索溪峪的山,是天然的美,是野性的美。這種美,是一種驚險的美:幾十丈高的斷壁懸崖拔地而起,半邊懸空的巨石在山風中搖搖晃晃,游人仰頭而掉帽,望石而驚心……(引用課文原句《索溪峪的“野”》)。學習完課文,教師可以安排學生按總分或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寫寫我們的校園。教師只需給學生搭好文本之橋,學生自會走上寫作之路。文中還運用了大量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借此機會,讓學生反復誦讀加以積累,并更好地運用與自己的習作中。還有學生在寫想象類的習作時往往會無話可說或者想象不夠合理。其實在我們的教材中有很多的想象類的文章,這可都是很好的例文。例如,在學習《未來的住宅》一課時,學完課文,可以趁熱打鐵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象并運用本課的寫作方法進行寫作。寫作要求:想象既要大膽,又要合理,還要把內(nèi)容具體描繪出來。我班李子涵同學的作文《未來的住宅》中有一段這樣的描寫:房子的墻壁可以隨著主人的心情自動調(diào)節(jié):如果主人開心,墻壁就會呈現(xiàn)出紅色、黃色等靚麗的顏色;如果主人不開心了,墻壁就會變成黑白色。小作者不僅運用了文中的寫作思路進行仿寫,也加入了自己的奇特想象,借鑒很成功。這樣找準習作借鑒點進行習作降低了學生作文的難度。在學習了老舍作家的《母雞》一課時,作者原本想贊美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辛苦,但作者在文章開頭卻先說自己印象中的母雞令人討厭,反感。這在文章寫作中屬欲揚先抑的寫法,在晚上布置日記時特意給學生定了個題目:寫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我并沒有作特別強調(diào)用本文寫作方法的要求,但百分之八十以上孩子都運用了欲揚先抑的手法寫自己喜歡的小動物。其中李辛瑞同學開頭這樣寫道:我一向討厭我家的貓。聽,我每次睡覺時,它在我窗下“喵-喵-喵.....”叫個沒完沒了,不管是中午,還是晚上。我都罵它好多次了,趕它好多次......結(jié)尾寫道:所以,我再也不敢討厭貓了。小作者借鑒大作家老舍的《母雞》一課的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變化,進而表達了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
又如在講《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時,在接近課尾聲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想象一下,如果這個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做些什么?其中有個同學不假思索地說:老師,我要帶小女孩一塊去逛商場,讓媽媽給她買漂亮衣服;帶她去肯德基吃漢堡和薯條;還要帶她一塊去看電影;我要和她成為最好的朋友。教材中,很多課文都文質(zhì)兼美,體現(xiàn)了作者精巧的構(gòu)思、獨特的匠心,教師常常開展篇章方面的練筆,對于學生學習如何綴詞成段、構(gòu)段成文、有序表達都有很好的借鑒作用,從中可以學到一些寫作方法,大大降低學生習作的難度。甚至有些同學在學習詩歌時,學會了自己創(chuàng)作詩,其中六一班的李喬陽同學在即將畢業(yè)之際寫過這樣一首詩:
小學離別
當所有的時光都匆匆而過,
我們一轉(zhuǎn)眼就要畢業(yè)了,
就要離別了,各奔東西了。
于冥冥對望中,
我突然讀懂了你的憂傷。
其實無需那樣,朋友,
因為畢業(yè)是收獲的,滿載而歸的。
走吧,朋友,請你快樂地走,
不要讓朦朧的細雨灑在心頭,
不要讓淡淡的離愁爬上眉梢。
因為我們還年少,
而最美的風景永遠在前方──夢想
我走了──玉峰山
我們會彼此想念,
不過為了夢想,我只能離開你,
不過我還會回來的──母校!
當時給小詩人的評語是這樣的:《小學離別》這首詩不僅寫出了李喬陽同學在即將畢業(yè)之際對同學、對老師、對母校和對玉峰山的依依不舍之情,還寫出了自己有理想有抱負,為此不得不離開。詩句的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離別的傷感、無奈、不舍等復雜的心情。這個成功例子正是證明“依托文本,輕松習作;超越文本,習作成功!”這乃是借鑒的最高境界!那么,這就要求教師一定要為孩子們搭好這座文本之橋,引導學生學會揣摩感悟遣詞造句的精妙,布局謀篇的精巧,抓準文本中的借鑒點,并加以模仿借鑒,學生自會輕松走上習作之路,甚至學會主動創(chuàng)作。
總之,語文教師應(yīng)該做教學的有心人,積極去探索,去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依托文本,發(fā)掘閱讀潛能,在課堂閱讀教學中精心尋找習作借鑒點,幫學生搭起文本之橋,使學生從文中學會模仿借鑒,并運用于自己的習作之中,對學生習作進行正確指導,并及時給予點評,以此來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只要用心為學生搭好這座文本之橋,學生便可輕松走上習作之路。從此愛上習作,愛上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