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開發(fā)區(qū)石予小學 何夢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挖掘教材中還未顯現(xiàn)的、可開發(fā)利用的資源。語文教材中的文章經(jīng)過層層篩選,十分經(jīng)典,適合小學生學習。教師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理解課文,積累優(yōu)美的詞句,讓學生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語文教材在寫作教學中并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fā)和利用,這是教師當前比較重要的教學任務。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將教材中課文、插圖等內容充分利用起來,以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教師要意識到教材對寫作的重要性,但應試教育下的填鴨式教學方法,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閱讀和理解文章的含義,教學流于表面,導致學生不能高效理解課文內容。尤其在寫作教學中,理解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只有正確理解課文的意思,才能在寫作時正確地運用。深度理解課文內容,學生可以在有限的資源和時間里,充實詞語庫。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想象作者筆下的情景,加深理解。精美段落百讀不厭,可以在作者營造的氛圍中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指導學生邊讀邊想,反復吟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培養(yǎng)他們的理解能力。素材重在平時的積累,如果將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好詞好句積累成寫作素材,寫作時就不愁無話可說了。
比如,教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的《美麗的小興安嶺》,盡管大部分學生從未見過小興安嶺的美麗,但是可以通過朗讀發(fā)揮想象力。熟悉課文后,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誦,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理解課文。如第一段中的“綠色的海洋”,學生哪怕沒有見過成片的森林,也能通過教師詳細的指導,想象一棵樹、兩棵樹……許許多多的樹,在山上連綿起伏的情形。然后,讓學生帶感情地朗讀,深化剛才的理解,感悟小興安嶺的美麗,掌握作者的寫作方法,積累優(yōu)美的詞句,以便以后寫類似文章的時候運用,以提高作文水平。
看圖寫話是重要的教學方式,寫作能力不強的學生只能簡單地描述圖片,而寫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通過簡單的圖畫和語言進行擴展,想象圖片上沒有的內容,將整個故事描述得更加詳細、生動。教師可以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指導學生分析課文配套的插圖、背景圖等,在插圖上尋找課本中對應的內容,比如哪些內容在插圖上體現(xiàn)出來,哪些內容沒體現(xiàn)出來,對于沒有體現(xiàn)的內容,能否通過圖中已有的內容聯(lián)想,進而補充課文內容。
比如,教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的《海濱小鎮(zhèn)》,標題后有海濱小鎮(zhèn)的插圖,按照由遠及近的順序展現(xiàn)小鎮(zhèn)的風貌,近處是鎮(zhèn)子,各式各樣的樓房、綠植、路燈,還有一條路。隨著路的延伸,遠處是片海,海面上有幾艘大船正在揚帆遠航,海鷗在空中翱翔。更遠處的海面上有一座山,最遠處是剛剛升起的太陽。課文中除了上述圖片中的內容,還描寫了云朵、漁民、戰(zhàn)士、沙灘、貝殼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圖片擴展其他可能出現(xiàn)在圖片場景中的內容,如海邊的天空中除了海鷗還有什么?有云朵、有飛機等。海船上有什么?有出海打漁的漁民。海邊有什么?有沙灘。那沙灘上有什么呢?貝殼、小螃蟹……通過觀察圖片,再擴展、聯(lián)想,一步步指導學生激活思維,提升對圖片的理解和想象能力,掌握了看圖寫話的技巧。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千篇一律,不能讓學生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限制了學生想象力的發(fā)揮。如果有學生與其他學生或者標準答案不一樣,就被認為是不正確的,比如作文題目為“我的母親”,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描寫母親如何辛苦、勞累,作文內容也幾乎一樣。為了避免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教師要想方設法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讓他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想象課文中的情景,描述課文插圖,并與課文內容進行對比,再想象補充。教師可以設定一個場景,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想象場景中有什么景物、會發(fā)生什么故事等。當學生有了獨特的想法時,教師要鼓勵,不要打擊學生的信心。
比如,教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的《富饒的西沙群島》,第三段內容是海底的景象,可以此為場景,想象自己在西沙群島的海底潛行,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會看到什么呢?學生回答完,教師要進一步提問,讓學生的想象更加詳細、生動。假如學生回答有珊瑚,則提問,那珊瑚是什么顏色的?是什么形狀的?像什么?珊瑚中有沒有其他小動物游來游去?提問一定要詳細,無論學生說什么都不要否定,只需耐心指導。也可以讓學生依據(jù)設定的情景畫畫,將想象中的海底世界畫出來,并對其他人講解繪畫內容。
教材的每個單元結尾都有作文模塊,大多是根據(jù)單元課文的內容設定,教師帶領學生學習作文模塊的內容,根據(jù)主題寫作,充分利用作文模塊,拓寬寫作的范圍。
比如,教學三年級第六單元的作文模塊“這兒真美”,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看到這個題目時想到的“這兒”是哪里,美在哪里,回想這個單元的課文內容,有沒有哪些優(yōu)美詞語可以運用在自己的作文中,科學指導學生寫作。
教師布置的一般都是命題或者半命題作文,將學生的思路局限在一定范圍內,這不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小學生正處于探索世界的階段,如果可以拓寬作文范圍,對學生的學習大有裨益。寫作需要明確的主題,可以將主題設置為某一單元或者某本書中的內容,學生自己選取喜歡的類型,進行仿寫或者寫作。
比如,可以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為寫作范圍,讓學生選取最喜歡或者最有感觸的一篇文章作為寫作主題。面對這樣廣的范圍有些學生感覺迷茫,教師要加強指導。先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課文,這比較容易。以《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為例,學生要了解如何描寫樹葉,可以到教室外找一片樹葉,認真觀察,然后寫下來,從課文中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再將生活的美融入到作文中。
綜上所述,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有利于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產生濃厚的寫作興趣,教師要重視教材的解讀,讓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內容,進而運用到作文中,寫出吸引人閱讀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