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停,那一樹樹的銀杏,似乎比以往更端莊恬靜了些,渾身上下,悄然鍍著一層淡淡的金黃,微微散發(fā)著溫馨和美的柔光。
靜默著,在街上,在馬路邊,在蕭瑟的秋風里……無懼無畏,只輕盈地抖落下一兩枚小小的葉片,如小扇輕搖,乘著秋光,搖曳向遠方。
抬眸,它依舊矗立著,依舊在天空下站立成永恒的模樣,依舊守望著這片土地的安寧,無怪乎李清照說:“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為奴。誰憐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p>
古寺里,亦長著兩棵銀杏樹,它們一棵在前,一棵在后,長出了極為繁茂蔥郁的模樣。伴著晨鐘暮鼓,沐浴在誦經聲中,安然地生長著,不爭不嚷,如一首意境悠遠的詩,更如一位陡然入定的老僧,平添幾分篤定與祥和,誰也不忍心驚擾了它。
漸漸地,它悠然飄落的葉,已層層鋪滿了古寺。
石階,禪院,塔尖,到處都是黃燦燦的,愈發(fā)襯托出古寺的閑適幽靜,令人湛然空明,心無塵埃。此時,我仿佛讀懂了明代詩人劉熠《贈古泉上人》中的那句詩:“盡日苔階閑不掃,滿園銀杏落秋風?!毕矚g這一份自在與禪意,在日月晨昏的流轉中,看慣了風云變幻,內心仍堅韌無比,不言不語,在寂落的深秋里,用一樹的金黃,溫暖了所有偶然相遇的人兒。
這一刻,我不自覺地想起了另一個古寺里的銀杏,是在河南光山縣大蘇山凈居寺,相傳是唐朝僧人道岸和定易所植。面對這株銀杏,蘇軾寫下佳句:“四壁峰山,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弊x來是極舒適的,透過那枝丫間斑駁陸離的光,還能隨之聯想起銀杏樹錯落有致,且枝枝相扣的姿態(tài),予人一種靜謐的美感,更為那原本淡雅樸素的秋染上了幾分顏色。
我們在銀杏樹下靜賞秋光,孩子們卻在銀杏樹下撿銀杏果,笑呵呵的,兜進衣服里,又蹦又跳,滿是活力與生氣。
饒是歡欣,大可學孩子們撿了銀杏果回家烹飪,任你是蒸也好,煨也好,燜也罷,雖煩瑣些,但其清瑩如玉,入口軟糯,口感極佳。宋朝詩人楊萬里在品嘗了銀杏果香醇、綿長的美味之后,揮筆寫下:“深灰淺火略相遭,小苦微甘韻最高。未必雞頭如鴨腳,不妨銀杏伴金桃。”雖帶點苦,反而氣韻頗高,知足常樂,又是另一種通達的人生感悟。
微笑,置身于金色的海洋,輕聲吟唱著兒時的童謠《秋天的銀杏樹》:“銀杏樹,路邊站,片片葉子像把扇。秋風吹,樹葉飄,引來鳥兒喳喳叫。小鳥叫,真美妙,歌唱秋天多美好?!笔前?,秋天多美好,有這一抹金黃相襯,有這一樹銀杏相伴,無憂無慮,幸福得徹底。
聽得友人稱贊銀杏,說它是一樹金黃一樹詩,我雖贊同,但也有自己的見解,更認為它是一樹銀杏一樹秋。
彼時,又逢銀杏葉落,無聲無息的,漫漫輕揚,靜美如昔。你瞧,秋意又跟著濃了幾分呢!
作者簡介:
江利彬,筆名云夢悠,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在《山西工人報》《江蘇經濟報》《羊城晚報》等全國知名報刊發(fā)表散文隨筆300余篇,并多次在征文比賽中獲獎,出版有個人散文集《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