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秋。豫西盧氏縣五里川鎮(zhèn),密密麻麻的谷穗兒、高梁穗兒,被金色的秋風撫弄著,翩翩起舞。著名翻譯家、文學家、教育家曹靖華的父親曹植甫老人,披紅掛綠,迎著晨曦,精神矍鑠地走在一支送親隊伍中。送親隊伍一路吹吹打打,浩浩蕩蕩,在一片霞光中一路向南,朝著朱陽關杜家店走去。
曹植甫出嫁的“女兒”劉寶惠,頂著紅蓋頭,上穿紅大衿衫,外套繡花紅袍,腳穿紅繡花鞋,坐著紅轎,一派喜慶。曹植甫先生身軀魁梧,身穿長衫,騎著騾子,面帶慈祥的微笑,美髯飄胸。當送親的隊伍經(jīng)過朱陽關杜家店過街樓入村時,一街兩行看熱鬧的人擠擠抗抗,摩肩接踵,踮腳跟、伸脖子,爭相目睹稀奇。一位中年婦女瞪眼咋舌地說,呀呀嘿,日頭從西邊出來了,曹老先兒怎能親自送嫁女!
原來,千百年來,豫西伏牛山有個老規(guī)矩,閨女出嫁,父親是不能親自相送的。然而,一輩子教書育人的曹植甫老先生,卻打破了這老規(guī)矩,而且,他送的不是親閨女,是兒媳!
在盧氏五里川,方圓左近都知道,寶惠姑娘是曹植甫兒子曹靖華的童養(yǎng)媳,那怎么又嫁人了呢?
曹靖華上小學時,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與該鎮(zhèn)馬耳巖村姑娘劉寶惠訂為終身。民國五年(1916年),曹靖華16歲時,從盧氏高小畢業(yè),準備外出求學,父母強行撮合,按照當?shù)卦缁轱L俗將曹靖華與寶惠姑娘完婚。洞房花燭夜,曹靖華獨坐在外室看書,通宵達旦不肯回房,并對寶惠說,我要外出求學,不準備回來,你還是再找個人家吧。寶惠驚訝地問,為啥?靖華說,我還小,你比我大四歲,我認你做姐姐吧。寶惠感到意外,哭告公婆,從此全家人心里埋下了一塊石頭。
曹靖華離開故鄉(xiāng)后就讀于河南省立開封二中,開始了漫長的學習生涯,后來又參加了革命。他先后兩次去蘇聯(lián)學習,一晃十余年過去,始終沒有回過老家五里川。在這期間,他多次給父親寫信說,別誤了寶惠的青春,讓她盡快尋個人家。信中說:“兒子將為一個偉大的理想,獻出自己的一切,如今萬里奔波,云天漸遠,不能侍奉雙親。家中事務唯一抱憾者確為寶惠,希望她不要株守曹家,誤了青春,望她早日另找人家,兒也可以安心殉理想也?!?/p>
父親接到信后,左右為難,難以妥善處理。難的是兒媳寶惠賢惠厚道,雖身受委屈,卻從無怨言,侍奉二老十幾年孝敬如初,更像親閨女。他實在不愿意把事情挑明,傷害寶惠??赊D念想起兒子決計在外鬧革命不回家,無法照顧寶惠的事實,又看到寶惠年齡已近30歲,心里更是著急。
有一天,寶惠在給公婆翻曬被褥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曹植甫褥子下邊的一封封來信,寶惠看后心里猛地顫抖起來,痛苦啃噬著她的心。她臉色蒼白,眼含淚水,木然地坐在那兒,半天一聲不吭。在曹家年復一年獨守空房,原來夫婿這么絕情絕義,十多年的苦苦守候,一朝竟成為泡影。
公公看到此情此景,心中更是悔愧難當,便和兒媳坦誠相談:寶惠,你不能再等了,靖華如今去得遠了,你靠不住他。你是我的兒媳,如今,我把你認作女兒,雖然靖華有兩個姐姐、兩個妹妹,但我不嫌女兒多,你也是我的女兒,我給你擇一合適婆家,我把你當親閨女嫁過去,以后這里也是你的娘家,啥時候想回來就回來。寶惠低頭沉思,躊躇了半天,強忍著痛苦答應:大,事到如今也只有這樣了,我全都聽你們的!
1927年,曹靖華二次到蘇聯(lián)學習,恰是那年,曹植甫以父親名義,在他曾經(jīng)教過書的朱陽關杜家店村,為寶惠尋得一戶好人家,夫婿姓鄒,名跳門。
那年秋天寶惠出嫁時,除了她娘家原來陪送的嫁妝外,曹植甫又添置了當時最時髦的家具和全套鄉(xiāng)間時興的嫁妝。
成親那天,鄒家寬敞的深宅大院,張燈結彩,喜氣洋洋。過門的鞭炮,噼啪作響。曹植甫把寶惠親自交給鄒家,拉住親家鄒金才的手,叮囑著交代著,互相絮叨了半天。
一對新人拜過天地之后,婚宴上八涼十熱、上酥下丸、左紅右白,美味佳肴擺滿一桌又一桌。看著這豐盛的菜肴,曹老心里卻是五味雜陳,感慨萬千。
吃過喜宴,曹植甫及娘家人與寶惠道別。寶惠心里如打翻了五味瓶。一會兒,她想到在曹家公婆對自己的恩德,心中一熱,禁不住熱淚盈眶;一會兒,又想起靖華離棄了自己,心中又一冷。仰望“父親”漸漸遠去的身影,不由得淚水濕巾。
下午,曹植甫在回家的路上,太陽如個大火球掛在西邊天空,它一會兒穿過陰沉的烏云,一會兒把血紅的陽光灑滿大地。曹植甫胯下的騾子,不時尥一下蹶子,打一個響鼻!莫不是騾子也和寶惠難舍難分?曹植甫不時地“吁——吁——”吆喝著,看著夕陽西下,想起寶惠的從前,禁不住淚染長衫。
寶惠出嫁之前,就有人勸他不能破了父親不能送閨女的老規(guī)矩。他卻說,我就要打破這個規(guī)矩,別的女兒可以不送,這個女兒我是一定要送的,不把她送到可靠地方,我一輩子會感到內疚的!他還說,傳統(tǒng)習慣中好的東西要發(fā)揚,而對封建陋習就是要改。
寶惠嫁到鄒家一年后,喜添男丁。豫西山區(qū)有個不成文的規(guī)矩,生個孩兒,需到岳父家報喜,若生男孩,要置兩瓶白酒作“大喜”的信物。丈夫鄒跳門滿臉喜慶來到岳父家,手掂白酒兩瓶。曹植甫又驚又喜,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吃飯間,跳門帶著憨厚的笑容說,大,你有文化,給娃起個名吧!曹老先生擱下碗沉思后說,我是教書人出身、望文教禮樂興天下,還望外孫在文化、教育方面有所成績,就叫“文治”吧。
鄒跳門連連點著頭。
寶惠在鄒家共生有兩兒一女,全家人幸福美滿。 兩家人也一直保持著親密的關系。生活困難時期,寶惠的丈夫生了病,本來困難的家庭,雪上加霜。曹植甫聞迅后,從自家口糧中分出一部分給寶惠一家吃,并寫信給兒子曹靖華,讓他從北京買藥并寄錢回來救濟寶惠一家。因此,寶惠更加感到這個娘家的溫暖。逢年過節(jié),寶惠也會帶著丈夫子女,回娘家走親戚串門子。
曹靖華也兌現(xiàn)了諾言,在外邊發(fā)現(xiàn)有稀罕的東西,購買捎回家鄉(xiāng),經(jīng)父親之手,轉贈給寶惠。包括名牌“王麻子”剪刀和針頭線腦等稀缺用品。
20世紀40年代末,曹植甫老人去朱陽關杜家店看望寶惠。他遙想當年,寶惠在曹家還是扎著獨角辮的小姑娘,轉眼間,寶惠女兒也已長成大姑娘,聰明伶俐,曹老心中十分欣慰。他對寶惠試探著說,惠兒,給你閨女在五里川尋個家吧?寶惠說,大,您是閨女外爺,您做主好了。兩年后,經(jīng)人做媒,寶惠的女兒嫁到離曹家很近的柳樹溝劉姓人家。
寶惠把女兒嫁到曹家附近之后,心里十分滿意。一則女兒可以方便照顧她的姥爺曹老先生,再則自己看閨女時還可以順便回娘家看看。
1981年6月,84歲的曹靖華回到故里。他駐足觀望老宅,想起記憶里的抗婚和離開故鄉(xiāng)的往事,一個個鏡頭如老電影一般,歷歷在目。遙想當年,寶惠姐在曹家含辛茹苦伺候二老,廝守貞潔!他的愧疚、他的感恩,無法表達,遂特意捎信,邀請寶惠的子女到五里川見面聚聚。寶惠的子女到曹家見到曹靖華時,激動萬分。曹靖華拉著他們兄弟姊妹的手,問這問那,家里情況怎樣?幾口人?寶惠的大兒子文治詳細地把一大家子的情況作了介紹。最后曹靖華又叮囑蘇齡說,這是杜家店你寶惠姑的子女,你姑對曹家有恩,可惜她早就離開了人世,咱們要世代銘記,不能忘本。
最后,在曹家老院,兩家人合影留念。
曹植甫老先生1958年10月14日因病去世;寶惠也于1959年底,去到另一個世界陪伴“父親”。1987年9月,一代宗師曹靖華也走完了人生路程,靜靜地走了。
歲月像滔滔不息的鸛河水,向東流去,雄偉挺拔的伏牛山,卻永遠治理立矗護在這里。雖然曹家、鄒家的許多往事已經(jīng)過去半個多世紀,但那段凄美溫暖的故事,在當?shù)貐s廣為流傳。他們做人做事的風范成為鄉(xiāng)鄰們的楷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作者簡介:
祝慶賀,河南盧氏人,生于20世紀60年代,曾在新疆南疆邊防服役,轉業(yè)后在黨政機關工作。熱愛文學,曾在《奔流》《三門峽日報》等刊物發(fā)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