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強,馬明濤
(樂平市人民醫(yī)院麻醉科,江西 景德鎮(zhèn) 333300)
目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是臨床治療膽道系統(tǒng)疾病的有效方式,該手術方法具有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出血量少、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中[1]。由于手術治療過程中,需建立CO2氣腹,易對患者造成刺激,不僅影響患者呼吸系統(tǒng),還會影響患者循環(huán)系統(tǒng),導致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膽管損傷、胃腸損傷、皮下氣腫和血管損傷等,加重患者痛苦,延長患者康復時間[2]。此外,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要求麻醉誘導,一旦麻醉方式選擇不當,會對患者的蘇醒時間產(chǎn)生不利影響,甚至增加手術風險,導致患者死亡[3]。因此,需慎重選擇麻醉方案。本研究選取2018 年5 月至2020 年2 月于本院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68 例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瑞芬太尼聯(lián)合七氟醚麻醉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5月至2020年2月于本院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4例。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25~66歲,平均年齡(44.48±15.45)歲;體質(zhì)量45~64 kg,平均體質(zhì)量(52.16±5.34)kg。觀察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26~67歲,平均年齡(45.14±15.33)歲;體質(zhì)量46~65 kg,平均體質(zhì)量(54.33±5.54)kg。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ASA 分級為Ⅰ或Ⅱ級者;認知功能正常者;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麻醉或手術禁忌證者;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凝血功能障礙者;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患者術前4 h 禁飲,術前10 h 禁食,術前30 min肌肉注射阿托品和地西泮,劑量分別為0.5、10 mg,于麻醉誘導下,將0.003 mg/kg 的芬太尼、0.05 mg/kg 的咪達唑侖、2 mg/kg 的丙泊酚、8 mg/kg 的羅庫溴銨進行靜脈滴注,麻醉誘導過程中,給予患者吸氧,將氧流量調(diào)節(jié)為5 L/min,并采取面罩加壓吸氧,3 min 后進行氣管插管麻醉,連接呼吸機,氧流量為1.5 L/min,維持潮氣量為8~10 mL/kg,維持呼吸為10~12 次/min,維持PaCO2為30~40 mmHg。對照組于氣管插管固定后,靜脈泵入丙泊酚,劑量為5 mg(/kg·h),用以維持麻醉,開放靜脈通道,靜脈泵入0.2 μg(/kg·min)瑞芬太尼,建立CO2氣腹。觀察組于氣管插管固定后,全程吸入七氟醚,用以維持麻醉,濃度控制為2%~4%,開放靜脈通道,靜脈泵入瑞芬太尼,劑量為0.2 μg(/kg·min),建立CO2氣腹。依據(jù)患者具體情況,調(diào)整藥物劑量,術中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術畢及時關閉氣腹,并注入劑量為3 mg 的格拉司瓊,預防惡心嘔吐發(fā)生,清理患者口腔分泌物,待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并完全清醒后拔管。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麻醉恢復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及各時間點平均動脈壓、心率。麻醉恢復時間,包括意識恢復時間、清醒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和拔管時間。并發(fā)癥情況,包括嘔吐、拔管嗆咳、瘙癢、術后躁動和支氣管痙攣。平均動脈壓、心率:記錄麻醉前(T1)、插管后1 min(T2)、氣腹前(T3)、氣腹后 5 min(T4)、拔管時(T5)的平均動脈壓(MAP)、心率(HR)。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麻醉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意識恢復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清醒時間和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麻醉恢復時間比較(,min)Table 1 Comparison of anesthesia recovery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min)
表1 兩組麻醉恢復時間比較(,min)Table 1 Comparison of anesthesia recovery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min)
組別對照組(n=34)觀察組(n=34)t值P值拔管時間12.72±2.94 6.34±0.97 12.016 0.000意識恢復時間16.04±5.44 8.62±5.13 5.786 0.000定向力恢復時間22.38±4.28 13.24±4.99 8.107 0.000清醒時間19.24±3.54 10.25±3.46 10.589 0.000
2.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8%,低于對照組的26.4%(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兩組MAP、HR比較 T2、T3、T4、T5時,兩組MAP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2、T3、T5時,兩組HR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MAP、HR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MAP and H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兩組MAP、HR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MAP and HR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MAP,平均動脈壓;HR,心率。T1,麻醉前;T2,插管后1 min;T3,氣腹前;T4,氣腹后5 min;T5,拔管時
組別對照組(n=34)觀察組(n=34)t值P值MAP(mmHg)HR(次/min)T5 114.35±10.33 88.93±9.04 10.797 0.000 T1 105.12±9.07 105.15±8.24 0.014 0.989 T2 80.83±8.66 99.82±8.16 9.306 0.000 T3 106.15±9.15 98.89±9.44 3.220 0.002 T4 115.88±8.62 104.12±10.23 5.126 0.000 T5 122.94±9.34 105.24±10.54 7.329 0.000 T1 85.21±9.58 85.33±10.75 0.049 0.961 T2 76.43±9.12 84.01±10.23 3.225 0.002 T3 80.67±13.12 88.14±10.68 2.575 0.012 T4 85.16±11.84 86.52±8.95 0.534 0.595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廣泛應用于臨床中,雖能取得一定療效,但由于其對手術體位、氣腹等要求較高,且麻醉方式對手術療效、患者恢復等密切相關,為降低手術損傷,保證術中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需采用一種安全、有效的麻醉方式,進而改善患者預后[4-5]。
丙泊酚是臨床較為常用的一種麻醉藥物,具有起效時間短的特點[6],但極易導致循環(huán)抑制,且可控度不高,將其與瑞芬太尼聯(lián)用,無法取得良好麻醉效果。瑞芬太尼的藥效起效較快,且鎮(zhèn)痛效果較好,但單一應用,無法有效控制麻醉深度,易引起呼吸抑制,危害患者生命安全[7]。七氟醚是一種新型麻醉藥物,無刺激性氣味,不僅能保護患者心肌細胞,還能降低患者的腦內(nèi)氧代謝率,對于麻醉深度具有較高可控性,且在患者蘇醒期,七氟醚的排除時間較短,患者體內(nèi)不會有藥物殘留,能明顯縮短患者蘇醒時間[8-9]。將七氟醚聯(lián)合瑞芬太尼麻醉,藥物起效時間快,能有效抑制氧化應激反應,患者能在短時間內(nèi)恢復自主呼吸,且其代謝不會對患者肝腎功能產(chǎn)生損害,同時,兩者聯(lián)用可發(fā)揮協(xié)作效應,進而增強麻醉效果,還可減少瑞芬太尼用量,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10-11]。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意識恢復時間、定向力恢復時間、清醒時間和拔管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8%,低于對照組的26.4%(P<0.05)。T2、T3、T4、T5 時,兩組 MAP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T2、T3、T5時,兩組HR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應用瑞芬太尼與七氟醚進行聯(lián)合麻醉,可縮短患者麻醉恢復時間,有效減少并發(fā)癥情況,且對患者生命體征影響較小,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應用瑞芬太尼聯(lián)合七氟醚進行麻醉,可縮短患者麻醉恢復時間,且術中生命體征穩(wěn)定,不良反應少,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