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英
(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卒中是一種急性的腦血管疾病,可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類型,好發(fā)于男性,且具備較高的致殘率、死亡率和復發(fā)率[1]。并且對腦卒中患者而言,當疾病復發(fā)時不僅會加重患者神經功能障礙的癥狀,甚至會增加患者致殘和致死的風險。目前,臨床針對不同類型的腦卒中在治療方式上也存在不同。溶栓藥物的更新大大提高了缺血性卒中的治療效果,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手術機器人的介入,使出血性卒中的治療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無論如何急性腦卒中的發(fā)病率、復發(fā)率、還是致殘、致死率還是高于很多疾病的。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提高生活質量,減輕家庭和社會負擔,降低疾病的復發(fā)率,致殘率,致死率,我們更重視對疾病的預防工作[2]。而為了加強并規(guī)范腦卒中患者的診療和管理工作,政府衛(wèi)生部門甚至組織開展全國腦卒中二級預防規(guī)范化管理臨床實踐項目[3]。對此,選取166例腦卒中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旨在探討二級預防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的影響。
對本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展開研究,共計納入患者數(shù)166例,按照就診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分組,其中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間收治的83例患者納入對照組,其余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間收治的83例患者納入研究組。兩組臨床資料無統(tǒng)計學差異。(1)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4]中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并且經CT或MRI等影像學檢查確診;(2)患者均為首次發(fā)?。?3)患者生命體征基本平穩(wěn),無精神、意識和認知障礙;(4)患者具備基礎的聽說讀寫能力;(5)本項研究的開展均在患者知情的前提下進行,已簽署相關知情文書。排除標準:(1)患者伴有心臟、肝臟或腎臟等重要臟器病變;(2)患者患有心肌梗死、惡性腫瘤或感染性疾??;(3)患者四肢癱瘓;(4)患者合并免疫系統(tǒng)或血液系統(tǒng)疾病。所選研究對象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同意備案。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護理措施:在患者住院期間加強對其的病情監(jiān)護,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認真監(jiān)測和評估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高脂血癥等并發(fā)癥,檢測患者的血液是否處于高凝狀態(tài)等;糾正患者不良的生活習慣,針對患者吸煙、酗酒等不良行為開展規(guī)范化教育,加強患者飲食和運動方面的指導,幫助患者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另外,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積極消除患者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幫助患者樹立疾病治療的自信心,提高患者的應激能力;從患者入院開始即向其發(fā)放健康宣教手冊,叮囑患者按時服藥,加強對其血壓和血糖的監(jiān)測,堅持鍛煉身體,定期復診。出院后繼續(xù)做好隨訪工作,針對患者的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吸煙、酗酒等導致腦卒中的高危因素做好指導和監(jiān)督。
1.2.2 研究組
在給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研究組新增二級預防護理干預:(1)成立二級預防護理干預小組,由10名年資在5年以上的護士共同組成,護士長擔任組長,所有組員均接受腦卒中知識培訓以及二級預防護理干預要點培訓,加強對組員溝通交流能力的培訓,所有組員必須通過“卒中??谱o士考核”;(2)為患者建立電子檔案,詳細調查患者的基本情況、臨床癥狀及體征、輔助性檢測指標,協(xié)助患者填寫《腦卒中再發(fā)風險評估量表》,根據(jù)填寫情況篩查出再發(fā)高風險人群,并結合篩查結果和各危險因素的嚴重程度對患者開展分級規(guī)范化治療和干預;(3)為患者制定個性化干預方案,首先評估每位患者的康復護理需求,若患者存在關節(jié)活動障礙,可通過錄制視頻或直接示范的方式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如正確的體位擺放、床上翻身、起坐訓練、坐位平衡訓練以及橋式運動等;若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較為低下,可指導患者進行穿脫衣服、進食、洗漱、模擬洗澡以及上下樓梯等日常生活訓練,每項訓練的強度應循序漸進,根據(jù)患者的病情和疲勞程度進行調整;(4)加強與患者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傾聽和提問的方式了解患者對疾病知識的了解程度,對患者開展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屬介紹腦卒中發(fā)病的主要因素、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臨床常見的并發(fā)癥、目前該疾病較為常見的治療措施等,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讓患者意識到健康的生活和行為方式對患者穩(wěn)定病情的重要性;(5)加強患者的用藥指導,叮囑患者嚴格遵醫(yī)囑服藥,尤其是針對存在高血壓或糖尿病等基礎疾病的患者,更應加強對其血壓和血糖等指標的監(jiān)測,另外還可建議患者購入定時提醒藥盒,以此提醒患者按時按量服藥,同時告知患者不可隨意加減藥量;(6)在患者出院后每間隔2 w對患者開展1次電話隨訪,每間隔2個月開展1次上門隨訪,再次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導患者正確的飲食、訓練和生活方式。兩組患者均連續(xù)干預6個月。
(1)依從性:通過觀察患者遵醫(yī)囑服藥情況、肢體康復訓練情況、自我血壓或血糖監(jiān)測情況以及定期復查情況,評估患者治療的依從性,以患者完全遵守護理干預方案表示依從性優(yōu)秀、以患者能遵守50%及以上護理干預方案表示依從性尚可,除上述兩種情況外則表示患者依從性較差,以依從性優(yōu)秀和依從性尚可相加表示患者依從性良好,對比兩組上述四方面的依從性良好率;(2)整體康復功能:分別于患者干預前和干預6個月后評定患者整體康復功能恢復情況,具體包括日常生活能力、認知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其中日常生活能力采用改良巴氏指數(shù)(MBI)進行評估,評分范圍在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認知功能采用蒙特利爾認知量表(MoCA)進行評估,評分范圍在0~3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認知功能越好;而肢體運動功能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FMA)進行評估,評分范圍在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肢體運動功能越好,對比兩組上述量表評分差異[5];(3)復發(fā)情況:對患者開展為期1年的隨訪,分別記錄患者干預6個月和1年后腦卒中的復發(fā)率,對比兩組間的差異。
兩組一般資料如表1所示,無顯著差別。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兩組依從性良好率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依從性[n(%)]
兩組干預前MBI、MoCA和FMA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干預后,兩組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3。
表3 兩組整體康復功能對比
兩組干預后6個月和1年的復發(fā)率均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4。
表4 兩組復發(fā)情況對比[n(%)]
對于腦卒中患者而言,治療依從性對其疾病的控制,預后轉歸情況以及生活質量地提高均有重要意義[6]。在本研究中,研究組開展二級預防護理干預后,患者治療依從性良好率91.57%明顯高于對照組77.11%(P<0.05),由此可見,二級預防護理干預在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方面效果顯著。究其原因可以發(fā)現(xiàn),二級護理干預的實施主要是通過加強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而且健康教育的對象不僅包括患者,還包含患者家屬,促使患者家屬也可以明白社會及家庭的支持對患者疾病治療的積極作用,從而為患者營造良好的就診環(huán)境。另外,在腦卒中患者長期治療的過程中為保障治療的有效性,還需對患者的飲食和生活方式進行干預,嚴防患者出現(xiàn)漏服藥物或擅自調整藥物劑量和停藥的現(xiàn)象,同時通過限制患者的高脂肪飲食,適量增加患者的運動量等措施有效預防腦卒中高風險因素的發(fā)生,從而達到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7]。
與此同時,腦卒中患者大多數(shù)年齡偏大,機體功能開始逐漸衰退,加上疾病的影響,直接導致患者的獨立生活能力較差,更影響患者的肢體運動功能[8]。而二級預防護理干預的實施可以結合患者的疾病特點為其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訓練方案,根據(jù)患者的需求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促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肢體運動功能均得到有效的鍛煉。經本研究證實,研究組干預后MBI、MoCA和FM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該研究結果與馬將[9]等研究結果一致,觀察組日常生活能力、認知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進一步證實二級預防護理干預對促進患者康復的積極作用。然而當患者治療依從性提高時,患者的健康意識也會隨之提高,加之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得到有效的糾正,可以有效地降低疾病復發(fā)的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證實,研究組干預后6個月和1年后的腦卒中復發(fā)率7.23%和13.25%均低于對照組21.69%和32.53%(P<0.05),該研究結果與羅宏丹[10]等研究結果一致,干預組干預后3個月和6個月的腦卒中復發(fā)率11.25%和23.75%均低于對照組26.25%和41.25%(P<0.05),臨床干預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二級預防護理干預作用于腦卒中患者不僅可以提高治療的依從性,還有助于促進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認知功能和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在糾正患者不良生活和飲食習慣的同時降低患者疾病的復發(fā)率,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