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龍,易英璐
(惠州經濟職業(yè)技術學院 財經學院,廣東 惠州 516057)
互聯(lián)網時代,網絡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群體使用網絡最大、最活躍的群體之一,他們在享受網絡帶來高效便捷的同時,也面臨著不同種類的網絡風險、如電信網絡詐騙風險、木馬病毒攻擊風險、信用和違約風險、信息數(shù)據泄露風險以及違反法律法規(guī)風險等[1]。然而,部分大學生對網絡風險認知不足,對網絡背后的玄機和陷阱認識不足,不同程度的存在網絡風險認知模糊,風險意識淡薄等問題,所以常見大學生深陷校園貸、網絡詐騙、電信騷擾等。當大學生遭遇網絡風險后,除了經濟上的損失,還可能引發(fā)自卑、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這既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也不利于安全、和諧校園的構建。因此,對大學生群體的網絡風險認知情況進行分析調查,準確把握大學生網絡風險認知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繼而開展針對性的教育引導策略,對提升大學生網絡風險意識,提高其防范和應對網絡風險的能力,促進其健康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為了解目前高職大學生網絡風險認知現(xiàn)狀,繼而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針對性的教育策略,特選取G 省H 市2 所公辦大專院校和1 所民辦大專院校進行問卷調查。
問卷以網絡問卷形式發(fā)放,共發(fā)放662份,回收有效問卷662 份,回收率100%。在回收的問卷樣本中,男生占38.1%,女生占61.9%;公辦院校學生占比42.3%,民辦學生占比57.7%;調查學生涵蓋3 個年級學生,其中大一年級占比 38.9%,大二年級占比21.4%,大三年級占比41.2%,得到的數(shù)據全部通過SPSS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如下:
網絡風險認知指的是對網絡風險的感知和認識,其包括對網絡危害發(fā)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嚴重程度的認識兩個部分[2]。為了解高職大學生網絡風險認知水平,采用李克特五級測量的方法,將每位回答者在網絡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嚴重程度兩方面的得分相乘,所得分數(shù)即為大學生網絡風險認知水平得分;然后將所有大學生的網絡風險認知得分相加并計算出平均分,并以該平均分為基礎,大于平均分的為高風險認知,小于平均分的則為低風險認知。通過計算后得出高職大學生們的網絡風險認知平均分為15.89 分,有57.7%的高職大學生屬于高風險認知水平,而有42.3%的高職大學生處于低風險認知水平,這表明還有很大一部分學生網絡風險意識淡薄,風險意識未深入人心。
為比較公辦與民辦高職院校、不同性別之間高職大學生網絡風險認知水平的差異,分別利用SPSS 軟件對其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T 檢驗的顯著性分別為0.765 和0.425,均大于0.05,表明其無明顯差異。比較不同專業(yè)(文科、理工科和其他)、不同經濟狀況、不同消費觀念(冒險、中立和保守)的高職大學生的網絡風險認知水平的差異,利用SPSS 軟件對其分別進行獨立樣本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也均顯示無明顯差異(P>0.05)。
在對網絡風險的態(tài)度方面,調查顯示有56.19%的大學生表示害怕網絡風險的發(fā)生,39.12%的大學生持中立態(tài)度,僅4.68 的大學生表示不害怕;在調查大學生認為網絡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方面,有71.9%的大學生認為在使用網絡時,網絡危害是非常有可能發(fā)生的,有24.93%的大學生持中立態(tài)度,僅有3.17%的大學生表示網絡危害不太可能發(fā)生。調查大學生們認為網絡風險可能造成的損失或者傷害方面,有68.28%的大學生認為網絡風險發(fā)生后造成的損失或者后果嚴重,29.15%的學生持中性態(tài)度,2.57%的大學生認為其后果不嚴重。
以上調查表明絕大部分的同學害怕網絡風險的發(fā)生,多數(shù)認為網絡風險發(fā)生后其后果或者傷害會很嚴重,因此在使用網絡時會持謹慎心理。另外,調查還顯示,大學生們更加重視電信網絡詐騙風險和信息數(shù)據泄露風險,分別占有33.69%和32.33%的比例,對信用和違約風險以及違反法律法規(guī)風險重視度低,僅占9.25%和6.95%。目前正是互聯(lián)網經濟時代,不少大學生都非常熱衷參與到網絡經濟中來,如短視頻和網絡直播,但是不少大學生網絡法律意識淡薄,相關法律知識較為匱乏,此類風險教育的缺失可能導致部分大學生網絡行為違規(guī)甚至犯罪。
調查高職大學生是否清楚使用網絡可能存在的風險(如網絡風險的種類、發(fā)生的形式等),有68.88%的同學表示清楚,僅1.12%的同學表示不清楚,其他同學持一般態(tài)度;在預防和應對網絡風險的能力方面,分別有56.19%和49.85%的同學認為其有很強的預防和應對網絡風險的能力,40.18%和45.47%的同學認為其預防和應對能力一般,僅3.62%和4.68%的同學認為其預防和應對網絡風險的能力很差;說明大多數(shù)同學在預防和應對網絡風險方面比較自信,這或許和他們的網絡使用經驗和網絡相關知識的掌握多少有關。絕大部分的同學認為其有比較強的網絡使用經驗和網絡相關知識,僅4.17%的同學認為其網絡使用經驗少和網絡相關知識掌握弱;利用SPSS 軟件對大學生面對網絡風險的預防、應對能力和他們的網絡使用經驗、掌握的網絡相關知識分別進行相關性分析,均顯示出顯著相關。
對網絡使用時間方面,調查顯示有52.11%的同學表示其網絡使用時間很長,43.81%的同學持一般態(tài)度,僅4.07%的同學表示其網絡使用時間少;長時間的網絡使用經歷往往伴隨著比較高的網絡風險,可能會使其更容易遭受風險損失或傷害;而在調查大學生們使用網絡時,可接受的網絡風險的帶來的傷害或者損失時,僅5.89%的大學生愿意接受高損失或傷害,絕大部分同學不愿意接受或者只接受低損損失或傷害。高網絡使用率和低損失或傷害接受度反映出同學們對于風險損失或者傷害的心理承受預期低,遭受大的網絡風險損失時可能會導致其心理創(chuàng)傷。
在對網絡風險教育的態(tài)度方面,49.55%的學生認為非常有必要接受風險教育,45.17%的學生持一般態(tài)度,僅5.28%的學生認為不太必要或者沒有必要,說明大多數(shù)大學生認識到風險教育的重要性,也顯示出大學生們對于網絡風險教育的需求。調查大學生們是否接受過網絡風險教育,僅11.63%的同學表示其經常接受,50.15%的學生表示偶爾接受,38.22%的學生表示很少接受或者沒有接受;同時調查顯示,主題班會、專題理論講座以及身邊發(fā)生或網絡媒體報道的事故是大學生們接受風險教育的主要方式,這反映出高職大學生們接受風險教育的方式單一,有待進一步完善。
對于網絡風險,大部分高職大學生可能只有“耳聞”而未有親身“經歷”,沒有體會過網絡風險帶來的切膚之痛,網絡風險的預警意識很差,容易麻痹大意,盲目的認為網絡風險不會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惰性,他們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去學習網絡風險的相關知識,對風險認識不足,加上對自身的素質和能力缺乏正確的評價,對自身盲目自信,認為風險不值一提,導致風險意識淡薄。
家庭教育也能影響大學生們對網絡風險的認知,但是大部分家長對于網絡風險同樣沒有足夠的認知,他們更多地去重視智力教育而忽視風險意識教育,在日常只通過偶爾的叮囑來提醒,如注意網絡詐騙電話,不要隨便網上交友等等,加上有不同程度的溺愛行為,未能給子女提供機會經歷“挫折”,導致其風險認知不足。
當前社會各類風險不斷涌現(xiàn),高校作為人才培養(yǎng)基地,理應根據當前社會形勢的變化,調整人才培養(yǎng)方案,開設風險意識教育的相關課程,系統(tǒng)全面的教授各類風險的知識,并積極開展實踐活動訓練,切實加強大學生的風險意識,提升其防范和應對風險的能力。但是目前多數(shù)高校的工作重心依舊集中在課堂教學、專業(yè)發(fā)展和學科建設上,基本上沒有開設相關風險意識教育課程,對于風險教育往往只通過主題班會、專題講座等簡單“形式”來應對,沒能很好地滿足高職大學生對于風險教育的需求。加上理論教育相對枯燥乏味,形式和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和吸引力,導致同學們對此興致不高,教育效果有限,對于網絡風險也只是一知半解。
目前高職大學生群體中,信息泄露和網絡詐騙事件時有發(fā)生,尤其常發(fā)在新生剛入學時期,此類案件積累較多,故各網絡媒體、家長、高職院校等常常以此類案例教育和警示高職大學生,高職大學生們對信息泄露風險和網絡詐騙風險這類“典型”風險都較為重視。而一些新型的網絡風險,如網絡非法經營、侵犯他人的肖像權、隱私權和知識產權等違反法律法規(guī)風險案例較少出現(xiàn),少有普及;同時一些網絡違法違規(guī)行為存在著取證難、追蹤難、定罪難等困難,部分網絡違規(guī)、違法行為無法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形成部分網絡違法違規(guī)行為極易逃脫法律法規(guī)制裁的假象,使得大學生們網絡規(guī)范意識不強,容易以身試險,出現(xiàn)風險行為。
調查顯示,大部分同學是通過媒體報道的信息來認識網絡風險的,網絡媒體們的宣傳是影響大學生們對網絡風險認知的主要因素。但是由于商業(yè)因素的侵蝕,各類媒體為了競爭和生存,在其選擇推送的新聞報道上往往會受到“流量”因素的影響,更多地去迎合受眾的需求,常推送受眾喜愛的娛樂八卦緋聞信息,而一些網絡科普和案件分享鮮有推送,導致學生“信息”接收不夠,網絡媒體的宣傳教育起不到足夠的作用。此外,有部分媒體為了私利甚至去編造假新聞,發(fā)表一些具有傾向性的言論,而這些言論被大學生們接收后,他們的態(tài)度、價值取向甚至現(xiàn)實行為都可能受到影響,更容易出現(xiàn)風險行為。另一方面在于大學生群體自身的需求,在求“新”和獵奇心理的影響下,他們往往只關注好“玩”、好“看”的媒體報道,對一些科普、教育報道無感,媒體們不得已投其所好。就這樣,媒體宣傳教育不足,加上大學生自身不重視,關注不夠,不能主動接收相關風險相關知識,導致風險知識儲備不足。
互聯(lián)網時代下,短視頻、微博、朋友圈、公眾號等媒體平臺已經成為大學生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途徑,這些媒體發(fā)布或者轉載的關于網絡風險的相關信息都能夠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起著關鍵的引導作用,因此,媒體們應對大學生的網絡風險宣傳教育負有責任和義務,應樹立起自律和責任意識,對所發(fā)推文應反復核查,保證信息的真實性,符合相關法律規(guī)范和道德的要求,使得大學生接收正確的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其次,媒體們應正面推送有關網絡風險的事件或問題,提高曝光率,引導大學生們對于網絡風險事件或問題的關注,提升風險意識;最后,官媒如政府、報紙、校園等官方公眾號應發(fā)揮其公信力的作用,通過各措施和活動,提升大學生們的風險防范意識和能力。如建立信息量大、服務性強、方便快捷同時融趣味性和知識性于一體的教育網站,或者制作系列精簡有內涵的短視頻,或者利用公益代言人發(fā)起系列公益宣傳教育活動等,銀行、手機等媒體也可以通過不定時發(fā)送溫馨提示提醒大學生注意防范網絡風險。這樣積極發(fā)揮媒體的宣傳引導作用,大學生的網絡風險意識才能逐步提升。
對于風險意識教育的缺失,高職院校應及時調整人才培養(yǎng)方案,加強風險意識理論和實踐教育,培養(yǎng)出適應當代社會環(huán)境的高素質人才。各高??梢栽诂F(xiàn)開展風險教育的基礎上,對風險意識教育進行補充和強化。可以把網絡風險認知教育和網絡技能教育融入現(xiàn)有相關課程,如《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心理和安全教育》、《計算機基礎》等課程;也可以專門開設一門兼風險認知教育和網絡技能教育于一體的課程,把掌握各類網絡風險知識和必要網絡操作技能作為教育目標,將高職大學生是否具有風險意識、理性意識、法律意識、責任意識等核心素養(yǎng)作為教育評價,確保風險教育的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
其次,高校應努力革新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可以通過結合時政熱點講解,情景或劇本教學,知識競賽,網絡風險漫畫展等形式來增強吸引力,確保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高校要重視風險的實踐教育,積極開展風險防范的實踐活動,如沙盤模擬經營、股票模擬操作、社會調查、義賣、地攤活動等等,通過實踐加強大學生們的風險教育,滲透風險意識,使得大學生們在面對各類風險時能理智應對。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風險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要重視家庭教育,一方面要做到家校聯(lián)合,可以通過微信群、短信、給家長的一封信等形式,暢通家校溝通平臺,日常可以通過平臺傳遞網絡風險知識和網絡風險信息,提高家長們的風險知識和預防意識;也可通過平臺傳送學生的日常狀態(tài),學校開展的相關教育活動等,家長以此積極配合學校教育,監(jiān)督糾正子女們的風險行為。另一方面要提醒家長們樹立科學的教育觀,重視風險教育和挫折教育,鼓勵家長們要善于分享相關風險知識給子女,同時鼓勵子女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如兼職、擺地攤等,通過實踐接受風險的洗禮,承受困難挫折的考驗,并以此鍛煉能力,積累經驗,實現(xiàn)自我教育和成長。
大學生網絡風險意識的提升,更多的還是取決于大學生本身的自主性。故大學生們要積極主動,重視網絡風險問題,積極參加學校網絡風險教育的學習和實踐,主動接受網絡風險知識,了解最新的網絡風險現(xiàn)狀,養(yǎng)成具有風險意識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從根本上抑制網絡風險問題的發(fā)生。另外,網絡風險行為往往和不良誘惑掛鉤,大學生要自律,自覺做到抵制不良誘惑,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利用學習到的網絡風險的相關知識來規(guī)范自身的網絡行為,努力克服可能出現(xiàn)的“貪念”和陋習,堅持自我反思,自我調節(jié)和自我進步,真正做到把“風險”拒之門外。
本調查研究得出結論:第一,高職大學生網絡風險意識未深入人心,對部分風險重視不足,對風險損失心理承受度低和對風險教育接收途徑有限的問題。第二,這種現(xiàn)象的產生是由于多方因素導致,所以,提升大學生網絡風險認知與能力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需要大學生自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媒體宣傳等長期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