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紅
(浙江大學 浙江杭州 310000)
在小學英語人教版PEP 教材體系中,Story time 是單元中的第三個板塊,它涵蓋人物、常識、文化以及單元語言知識,承載鞏固單元語言知識和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目標。在內(nèi)容呈現(xiàn)上,三四年級的Story time 板塊多以圖片和對話文本內(nèi)容呈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圖片承載的信息量大,五六年級教材的Story time 板塊在內(nèi)容設計上,文本內(nèi)容和故事圖片內(nèi)容互相補充,文本承載的信息的比重增大。
當下,Story time 板塊的教學活動現(xiàn)狀是,教師在課中更多地關注文本中語言知識的鞏固,放錄音讓學生一邊聽一邊跟讀;或用繪本教學的方式給學生講故事;或采用的角色扮演方式也多止于要求學生進行文本對話的背誦。然而,學生在該環(huán)節(jié)自主閱讀分析文本、運用語言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并未得到實質(zhì)性提升;在語言運用方面,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的語言使用靈活度有待提升。
“戲劇”本身是一種綜合的活動形式,內(nèi)容上涵蓋情節(jié)、人物、對話、主題、視覺效果、音樂賞析等多個方面。“教育戲劇”是融合戲劇扮演、創(chuàng)造性戲劇活動和學科教育原理的一種方法。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這種活動可以在教室展開,參與者可以通過肢體律動、五官認知在教師設定的情境里以角色代入等形式有思考地解決問題和創(chuàng)作。[1]臺灣地區(qū)九年一貫制的中小學課程大綱中的“藝術與人文“領域,其三大主軸能力為:“探索與表現(xiàn)”“實踐與應用”“審美與理解”。筆者跟隨美國教育戲劇團隊從事研究英文教育戲劇一年多來,真切地看到了很多學生的成長獲益于教育戲劇的課程設計。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分析課堂教學活動案例和教學反思,筆者發(fā)現(xiàn)英文教育戲劇之所以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是因為教師以學生為本,所有的活動圍繞學生的能力水平展開,過程中重視啟發(fā)學生思考并注重培養(yǎng)學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那么如何在平時的Story time 板塊教學中有效地運用戲劇策略呢?基于Story time 的教學現(xiàn)狀,筆者在Story time 課堂上通過塑造場景,搭建支架,植入戲劇教學策略,增加學生的課堂表達機會,提升學生自主閱讀分析文本、運用語言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筆者在教人教版PEP《英語》四上 Unit 6 Meet My Family Part C Story time 為啟發(fā)學生對職業(yè)的思考,加入戲劇教學策略后,課堂實錄如下:
Step 1: 場景展示,預測角色
T: Today, Zip invites us to visit her home. Let’s go. (教師展示文本中的第一張圖片)
T: Look at these photos. Who is he? What’s his job? (教師逐一展示故事中出現(xiàn)的圖片,隨后教師和學生圍繞圖片進行自由交談)T: Can you work like a teacher, show me how?
S1: He is a teacher. He wears glasses. (學生一邊說一邊用輔以肢體語言)
S2: He is a taxi driver. There is a taxi. (學生一邊說一邊用輔以肢體語言)
S3: He is a baseball player. (學生一邊說一邊用輔以肢體語言)
Step 2: 播放動畫,核對信息
T: You guess a lot. Who is right? Now let’s watch the cartoon and check the answers.
T: (播放動畫后)Who is he? What job does he have?
S4: He is Zip’s father, he is cook.
Step 3: 跟讀模仿,記憶情節(jié)
T: Read after the tape.
Step 4: 角色扮演,故事重現(xiàn)
T: Now we try to be in characters, and do everything with purpose. (老師隨機出示學生的姓名,并在PPT 上呈現(xiàn)職業(yè)圖片)
T:Nancy. A taxi driver.
S4: I’m Nancy. I am a taxi driver. ( 學生一邊說,一邊演。此時,老師建立語言框架,引導其他學生兩兩練習對話,A: What is … job? B: This is … She/ He is…)
T: Nancy, please send the crying girl home. (此時,老師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場景中常識用英文或肢體語言解決問題)
T: Sam,you are a taxi driver, could you send me to the airport. I’m in a hurry. (老師設定場景,讓學生在場景中示意靜態(tài)造型,其他學生觀看,讓學生預測表演者想法,和讓表演者評價演示的角色)
Step 1 在場景展示中,教師運用“墻上的角色”策略,讓學生猜測角色職業(yè),讓預測指向更精準?!皦ι系慕巧辈呗允菂⑴c者將角色畫在黑板或紙上,或觀察畫中角色,每個人看到此畫后,在教師的引導下扮演角色行為,塑造角色的性格。用Story time 中的圖片作為范本,建立他們的角色并以他們?yōu)橹鹘?。與盲目預測相比,這樣的設計能激活學生腦海中相關的職業(yè)角色圖式,讓學生聯(lián)想與職業(yè)相關的內(nèi)容,暗示了課文內(nèi)容的指向,從而能提升學生對于視頻中即將出現(xiàn)的角色信息的敏銳度,在一開始就能提升課堂活動的趣味性。
在Step 4 故事重現(xiàn)中,筆者運用 “靜像” 和“思路追蹤”策略,激發(fā)學生對職業(yè)的深度思考?;顒又?,筆者先使用“靜像”策略可以讓學生塑造出靜態(tài)的身體造型。此策略有助于生動形象地講述故事、陳述觀點;有助于真實細致地刻畫人物、描繪事物;還有助于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表達情感。對于當下偏重知識、技能、忽視情感體驗的英語教學而言有著莫大的意義。[2]之后,筆者使用“思路追蹤”向角色扮演者(定格角色)提問,通過提啟發(fā)性的問題啟發(fā)扮演者表達觀點和立場,從而使參加者更加了解角色的心理、動機及想法。借此擴展戲劇發(fā)展的路線,使內(nèi)容更加豐富有趣,從而讓整個教學活動發(fā)展至更深層次。
又如人教版PEP《英語》五上 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Part C Story time 講述的是Zoom 和Zip 在農(nóng)場里采摘蔬菜制作沙拉健康飲食的故事。筆者為啟發(fā)學生做事有步驟以及依據(jù)角色需求合理表達自己的情感,加入戲劇教學策略后,課堂部分教學內(nèi)容實錄如下:
T: What’s the matter with Zoom?(播放課文動畫,引導學生回答老師的提問)
S: Zoom is hungry.
T: What would Zoom like to eat? (播放課文動畫,I’d like a salad.)
T: How do Zoom and Zip make a salad? Let’s watch the video. (老師播放課文動畫,引導學生觀看并記錄Zoom 和Zip制作沙拉的過程)
T: Pick up the vegetables. / Clean the vegetables. / Cut the Vegetables. / Stir the vegetables. / Eat the vegetables (老師提供語言支架,vegetables 也可以換成其他有關于蔬菜或水果的單詞)
S: We like to cook. (學生根據(jù)教師提供的zhi jia 支架做chuang bian 創(chuàng)編)
T: Read after the tape. Read in roles.
T: I show pictures on the PPT, let’s do role play. (老師展示場景圖片,學生分組合作,肢體語言輔助口頭語言)
根據(jù)皮亞杰的理論,參與者的象征性游戲也能反映其表征思考的運作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戲劇活動的基本能力,因此將戲劇教學策略運用到小學英語教學活動中必將有利于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當下,小學生的英文詞匯較少,句式儲備量不足,寫作中常出現(xiàn)無邏輯的句子,學生也不會寫,畏懼寫。老師可以利用Story time 中依照故事情節(jié)展開的圖片,邀請學生模擬圖片中的動作,一邊說句子(think aloud)一遍做動作,啟發(fā)班級學生有邏輯地思考寫話。如果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可以運用“墻上的角色”策略布置家庭作業(yè),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自己畫插圖,配合寫英語句子,之后進行集體展示。
實踐表明,這樣的設計學生愿意去執(zhí)行,且頗具成效?!皦ι系慕巧辈呗约せ盍藢W生的創(chuàng)意思維,畫圖為寫作提供好素材。Story time 的圖文內(nèi)容生動有趣,我們不能停留于學生口頭表達的訓練,需將筆頭書寫和口頭表達相結合。
能從他人的角度看待事情,稱為社會觀點取代(perspective thinking),它被視為社會技巧發(fā)展的先決條件。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不時感受自己各類情緒的,而一個成熟的個體必須有處理這些感覺的能力,包括“認識感覺”接受并了解其與社會行為的因果關系“適切合宜地表達感覺”及“對別人感覺的敏感性(同理心)[1]。Story time 中,最常用的教學活動是角色扮演,但由于缺乏針對角色的表達細節(jié)的指導,學生常無法進入角色,面部表情和口頭語言、肢體語言也是角色內(nèi)心的表達。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學生將自己的情緒透射于心的情境和角色關系上,借此重新認識情緒,有利于學習如何表達情緒。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時候,筆者會適當喊“?!保⒔铏C詢問,如本案例中教師會問How do you like the vegetables?/ What will you do next? / 當臺上的學生在完成表演展示任務的時候,筆者會問Do you like your presentation, why? 臺下的觀眾學生會用一兩句話當發(fā)表評價。
皮亞杰認為:“知識的來源是個體主動建立的過程?!倍鴳騽〗虒W策略正是為學生提供具體建構知識和自我思考的媒介。以人為本,關注學生在教室中的成長,其本質(zhì)是借“角色”讓學生感知周遭的角色,在情境中解決問題,培養(yǎng)思維能力。無論是“靜像”,還是“墻上的角色”,抑或是“思路追蹤”的戲劇教學策略,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有利于教師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地對學生語言能力進行精準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