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摘要:目的:分析重癥監(jiān)護室老年患者心理需求特點,總結護理經驗。方法:2016年8月~12月,醫(yī)院ICU收治老年并成功轉入普通病房的對象64例,常規(guī)心理護理,進行心理需求調查,據此改進心理護理。2017年1月~2017年10月,醫(yī)院ICU收治老年并成功轉入普通病房的70例,落實改進對策。結果:改進后ICU停留期間心理應激相關不良事件合計發(fā)生率低于改進前,改進后患者對家屬探視、護士關照、軀體不適、環(huán)境管理滿意率高于改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重癥監(jiān)護室老年人心理需求多樣化,影響因素較多,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可提升護理質量,獲得好評。
關鍵詞:重癥監(jiān)護室;老年人;心理需求;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107-2306(2021)14-01
重癥監(jiān)護室(ICU)收治老年人比重較高,多見外科手術、原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器官與系統功能衰竭、嚴重感染的對象,死亡風險較高,機械通氣、留置尿管、深靜脈置管等侵入性操作給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軀體不適感較強,加之探視少,患者承受較大的心理負擔[1]。為提升重癥監(jiān)護室的心理護理水平,醫(yī)院嘗試調查2016年8月~12月,出ICU的老年患者,進行心理需求評估,并據此開展心理護理改進,取得較好的效果。
1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6年8月~12月,醫(yī)院ICU收治老年并成功轉入普通病房的對象64例,其中男40例、女24例,年齡(71.4±3.4)歲。急性腦血管病31例,冠脈綜合征12例,重癥肺炎12例,其他9例。留置導管2-4類,平均(2.9±0.5)類。2017年1月~2017年10月,醫(yī)院ICU收治老年并成功轉入普通病房的70例,其中男44例、女26例,年齡(72.0±4.6)歲。急性腦血管病32例,重癥肺炎13例,冠脈綜合征10例,其他15例。留置導管2-4類,平均(2.9±0.4)類。兩類對象年齡、性別、病種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改進前
改進前,針對ICU老年人的心理護理,以口頭安慰為主,在患者意識清醒后,通過撫觸、耳旁叮囑等方法幫助患者平復情緒,必要時給予鎮(zhèn)靜鎮(zhèn)定藥物。
1.2.2 改進后
(1)患者心理需求:調查了64例對象,均表示在ICU停留期間,有較強的心理不適。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①疼痛等所致不適,主要為留置尿管、ICU停留較長引起的ICU獲得性衰弱;②喘息氣促、胸悶等所致的心理壓力上升,主要為呼吸系統障礙、器質性心臟疾病對象,出現瀕死感;③突然出現的警報聲;④缺少陪護,護士和對自身的支持、與交流比較少;⑤家屬探視少,隔離感較強;⑥對死亡的恐懼;⑦夜間因口渴等原因清醒,擔心發(fā)病護士不能及時知曉;⑧擔心吸氧配合不當,主要為面罩吸氧的對象;⑨擔心導管滑脫[2]。
(2)根據患者的調查,進行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主要策略包括:①提倡無痛操作,對于留置的管道,需要規(guī)范固定,盡量貼身,避免拉扯引起不適,合理的使用滴鼻劑、潤滑劑等藥物,以減輕留置導管出口皮膚、黏膜不適,預防炎癥,做好出口的管理,合理應用3M透明敷貼等材料,規(guī)范鎮(zhèn)痛,做好VAS量表的應用,合理的應用鎮(zhèn)痛鎮(zhèn)靜治療;②加強呼吸道管理,對癥護理,及早控制喘息等癥狀,出現喘息等癥狀,盡量陪護,采用握手等方法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強調情緒控制、配合治療的必要性,過于沉重的心理壓力,反而會提高應激水平,增加心肌耗氧量,不利于氣促、胸悶等癥狀的控制;③夜間適當調低音,可采用遠程無線報警,減少夜間的報警噪音干擾;④盡量要求護士陪護,延長病房停留時間,護士在護理過程中需要重視與患者的有效溝通,善于采用積極性的語言、肢體語言,增強患者的安全感,如撫觸、和善、關心與愛護的眼神,耳旁安撫等,這些都有助于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強調報喜不報憂,及時通報疾病治療進展、康復進展情況;⑤合理的安排家屬探視,為家屬探視創(chuàng)造條件,將每數日1次改為每日1-2次,也可口頭傳達家屬的話語,播放家屬的語音頻文件;⑥進行針對性的死亡教育,主要針對姑息治療的對象;⑦加強睡前的管理,如口腔濕潤,避免夜間出現口干等問題,加強巡視,及時發(fā)現夜間清醒,及時干預;⑧對面罩吸氧的對象,進行吸氧前的兼教育,幫助患者快速適應吸氧環(huán)境,不要擔心面罩脫落等問題。
1.3 觀察指標
兩組對象ICU停留期間心理應激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如拒絕接受治療、拒絕溝通、要求轉院、睡眠障礙等,存活患者護理需求滿足情況,包括家屬探視、護士關照、軀體不適、環(huán)境管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20.0軟件數學處理,ICU停留期間心理應激相關不良事件發(fā)生情況、存活患者護理需求滿足情況采用檢驗組間比較,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改進后ICU停留期間心理應激相關不良事件合計發(fā)生率低于改進前,改進后患者對家屬探視、護士關照、軀體不適、環(huán)境管理滿意率高于改進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調查研究顯示,ICU老年人的心理護理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缺陷,原因較復雜,包括疼所致不適刺激,喘息等癥狀引起的瀕死感、不良預后預期所致心理應激、突然出現的警報聲,缺少陪護、家屬探視少、對死亡的恐懼等都是導致心理問題產生的重要原因。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可以控制心理應激源,從而利于情緒的控制,研究中改進后ICU停留期間心理應激事件發(fā)生率顯著下降,獲得患者的好評。
參考文獻:
[1]王爍,侯婉玲,胡蓉芳,等.ICU患者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16,51(8):915-922.
[2]洪靜芳,張偉,宋永霞,等.老年癌癥患者心理困擾的現況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01):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