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梅
(蘭州理工大學技術工程學院 甘肅蘭州 730030)
現(xiàn)代世界逐漸多元化,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進入英語國家的視野。正如鄧炎昌和劉潤清所言,“語言的使用規(guī)則實際上就是這種語言所屬文化的各種因素”[1],作為人類大眾文藝發(fā)展產物的電影,也必然承載了特定的文化信息和意識形態(tài)。因此,中國電影若要更順利地走出國門,進入英語國家視野,借此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促進中英文化交流,其字幕翻譯的研究和實踐提升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功能派翻譯理論由德國的萊斯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他認為要“把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特殊目的”作為翻譯評價的新模式,她和弗米爾(Vermeer)[2]在1984年提出目的論,該理論的核心原則為“目的準則”。目的論認為翻譯過程必須遵循目的論“三原則”: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實原則[3]。首先,目的原則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需根據(jù)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來確定翻譯方法和翻譯策略。其次,連貫原則認為譯者須遵循譯語文化、思維和用語習慣,保證譯文通順連貫,可讀性強。最后,忠實原則,即譯文應忠實于原文。目的論掙脫了原文中心論,著重從交際的角度出發(fā),分析原文信息和目的,及目的語讀者的可接受性等因素,從而考量翻譯方法,打破了以往從語言層面上的翻譯策略選擇。該理論認為翻譯的目的是譯者如何選譯譯文導向的前提[4],翻譯應該以原文為基礎、有目的和有結果的一系列行為過程。
電影字幕的特殊性決定了其翻譯過程的處理和翻譯策略的選擇。因此,以下簡略說明其特點。
字幕文字分段呈現(xiàn)在熒屏上,觀眾掃視完一段需要等待下一段的出現(xiàn),這便是短時性。因此,每行字幕在屏幕上所停留的時間需以2~3秒為宜,便于給觀眾足夠的時間看完字幕。短時性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充分考量譯文的可接受性,保證觀眾以最小努力、最短時間內獲取最大的信息量。
一般情況下,出現(xiàn)在屏幕上的字幕一次不能超過兩行,每次最多不超過14個漢字,或35個英語字母,否則觀眾的理解將會受阻。因此,字幕翻譯者須在有限的空間里為觀眾提供最完整的信息,同時還要充分考慮文本的文化、社會背景、人物等因素,做到譯文言簡意賅、短小精悍。
電影因其媒介和目的不同,區(qū)別于文學作品。電影的受眾面廣,對觀影者的文化和文學素養(yǎng)要求不高,因此要求其語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賞。電影字幕翻譯者在保證忠實的基礎上,需滿足目的語觀影者的可接受度,保證譯文無晦澀難懂之詞,無佶屈聱牙之句。
基于電影字幕翻譯的以上特點,本文提出以下兩種翻譯策略。
翻譯簡潔化策略是指在中國電影字幕翻譯的過程中,保證譯文對原文忠實性的基礎上,以不改變原句的基本含義,簡潔化或省略原文字幕,使字幕翻譯既符合電影情節(jié)變化,又符合譯語觀眾對電影的觀賞需求,以滿足電影字幕翻譯的瞬時性和簡潔性原則。但是,應避免文化誤讀,應使譯文明白易懂。如:
1.“霸王別姬”講的是楚漢相爭的故事。
Farewell to my concubine tells the story of the struggle between the Chu and Han kings.
2.在垓下中了漢軍的十面埋伏,讓劉邦給困死了。
At Gai xia he was outwitted by the Han king.[5]
在以上兩個例子中,譯者并未像文學作者翻譯者一樣,通過意譯加注等方式詳細處理“楚漢相爭”和“十面埋伏”四字格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而是根據(jù)目的論的目的、連貫性和忠實原則,結合電影字幕的短時性和空間限制性特征,對它們進行簡單意譯。這樣,一方面保證了原語字幕意義,另一方面又分別簡化了其蘊含意義,縮短譯文字幕長度,提高目的語觀眾的觀影感受。
3.我歲數(shù)已經(jīng)不小了,日子小康……
l’m no longer young, solidly middle-class…
此句選自中國電影《非誠勿擾》。“小康”指中國社會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在特定時期所要求達到的目標,隨我國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其含義也跟著調整,今指中國廣大群眾所享有的介于溫飽和富裕之間的比較殷實的生活狀態(tài)。但根據(jù)電影情節(jié),主人公經(jīng)濟狀況已完全達到英語國家的中產程度。因此,譯者依據(jù)連貫和忠實原則,將此詞譯作“solidly middle-class”,幫助觀影者順利理解原本真實意義。
顯化翻譯是指在漢語電影字幕的翻譯過程中,將原語意義比較抽象、籠統(tǒng)、或蘊意豐富的詞做顯化翻譯,以達到電影字幕翻譯的通俗性。如:
1.李元妮:那誰給你伺候月子呢?
Li Yuanni: who took care of you after you gave birth?
此句選自《唐山大地震》,“坐月子”為我國特有風俗和習慣,但對于英語國家人士,其對此風俗和其過程并不了解,而且在此影片中,并沒有著意強調坐月子的過程。因此,在翻譯中,根據(jù)目的原則,譯者將其顯譯為“after you gave birth”,使翻譯的字幕更加簡潔易懂,便于觀影者跟上電影情節(jié)的推動,不降低譯語觀影體驗感。又如:
2.我和族里上了年紀的人商量過,要過繼一個男孩到長房來,可以幫如意一把。端午姓龐,可不是近支,出了五服了。
l’ve conferred with the other elders. We’ll ask a male cousin to help her out. He is Pang. But he’s not of direct lineage,he’s cousin by marriage.
較之英語國家文化,中國文化以集體主義為特征,更加注重血緣親戚關系。用“過繼”的方式來收養(yǎng)同宗之子為后嗣;“五服”制度是我國傳統(tǒng)禮制中為死去的親屬服喪的制度,其詞在這句話中的意義為:端午和長房不是近親,血緣關系比較遠。對于強調個人主義的英語國家觀影者,他們對血親關系和姻親關系分區(qū)不如中國這般細致。因此,根據(jù)目的論,考慮到電影字幕的特征,譯者在翻譯“過繼”和“五服”時,分別做了簡潔化和顯化處理,在翻譯后者時,譯文補出“cousin by marriage”,將原文中“出了五服”中的內涵根據(jù)電影情節(jié)要求,做了相應的顯譯處理,表明其人物“端午”的身份,便于目的語觀影者理解和接受。
綜上所述,若要提高我國電影在英語國家的影響力,加強我國文化輸出力度,電影字幕翻譯工作者在翻譯過程中,需綜合考量原語電影所傳達的文化信息、中英文化差異、目的語觀影者的觀影感受等因素,謹慎處理電影字幕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積極探索中國電影字幕文化因素的翻譯策略。本文嘗試引入目的論,充分遵循電影翻譯的特點,提出簡潔化翻譯和顯化翻譯兩種策略。并且,本文分別通過翻譯舉例分析說明,簡潔翻譯可使電影字幕不過于太長而需分屏顯示,觀影者易于在短時間內看完字幕,體現(xiàn)了電影字幕的瞬時性和時空限制性特點;顯化翻譯保證了電影字幕的通俗易懂性,又滿足了中國文化的外宣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