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湯緒文 劉洋 楊東運
縫合技術是影響術后傷口瘢痕增生的重要因素,尤其是顏面部外傷的急診縫合。傳統(tǒng)的粗針大線不僅會影響愈合質量,還會留下明顯的瘢痕,患者常需接受第二次手術修復[1]。美容縫合技術則通過精細的無創(chuàng)操作、充分的傷口減張,使傷口達到精準對位、無張力縫合,提高愈合質量,并可最大程度減輕術后瘢痕增生。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我院對急診創(chuàng)傷患者采用美容縫合技術進行創(chuàng)面處理,患者術后瘢痕增生不明顯,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于本院行急診美容縫合的患者86例。其中,男40例,女46例;年齡2~55歲,平均28歲;單純皮膚裂傷50例,皮膚挫裂傷36例。傷口直徑0.2~18 cm。傷口創(chuàng)面呈不規(guī)則形態(tài),部分病例創(chuàng)面深度可達骨膜,污染程度不等。術前經影像學檢查,排除骨折及顱腦胸腹部嚴重損傷。
1.2.1 手術步驟
對患者傷口及傷口外緣大于15 cm范圍皮膚進行清洗,用無菌紗布覆蓋傷口,生理鹽水或75%乙醇清潔傷口外緣2遍,再用碘伏消毒2~3遍。2%利多卡因加1/20萬腎上腺素局部浸潤麻醉[2]。對于缺乏配合的兒童患者,可使用表面麻醉劑。根據患者傷口的部位,采取有利于手術的合適體位。如有必要,剔除傷口周圍毛發(fā),使毛發(fā)距離傷口5 cm以上。沖洗內部傷口,用50 mL注射器連接19 G針頭抽取生理鹽水稀釋過的碘伏沖洗,再用生理鹽水沖洗,反復3次。沖洗時避免垂直沖洗,可貼著傷口一面沖洗,讓水流與接觸的創(chuàng)面保持一定夾角,沖走微生物和污染雜質[3]。術者換手套,常規(guī)鋪巾,對傷口周圍皮膚再次用碘伏消毒3遍。探查傷口,用電凝徹底止血,用鑷子探查傷口深度,有無合并神經、肌腱、大血管、骨骼損傷。用組織剪去除壞死組織和有明顯挫傷的皮膚。用刮匙徹底去除傷口內組織碎片、血凝塊和異物[4]。再次用生理鹽水沖洗傷口,更換手套和已經用過的手術器械。在傷口兩側的皮下層充分游離,從而減小切口縫合的張力。一般來說,游離的范圍是傷口寬度的3~4倍。行皮下縫合,采用深部埋置環(huán)形褥式縫合技術(Looped, broad and deep buried suturing technique,LBD)[5-6]。該技術的操作方法是:先在切口兩側的相應位置用美藍標記進出針點,同側各點間距約1 cm,各點與切緣間距約1 cm,用11號刀片刺破標記點處的皮膚。根據皮膚張力選擇4-0或者5-0可吸收縫線,從創(chuàng)面進針,一側的標記點出針,然后從出針點原位進針,穿透皮膚全層至真皮下層后,再折返至同側第二點處出針,再從該針點原位進針,穿透皮膚全層至創(chuàng)面真皮下層,以同樣的方法在切緣對側的兩個點之間走行,形成類矩形的軌跡。然后再行皮內縫合,最后行皮外縫合,完成時切口已經完全沒有張力,切口呈輕微隆起??p合完成后,在傷口兩側注射肉毒素[7-8]。
1.2.2 術后處理
術后傷口處用紗布覆蓋,外用減張膠布加壓包扎,以進一步減小傷口張力,對于小的切口也可以直接使用創(chuàng)可貼。創(chuàng)傷24 h內須肌內注射破傷風抗毒素1 500 IU,根據傷口情況,選擇是否服用抗生素預防感染。必要時也可給予止痛藥。對于較深的傷口,可放置引流條,術后第2天來院換藥,拔出引流條,觀察傷口有無出血、壞死等情況,術后5~7 d拆線。術后6個月內采用瘢痕膏、瘢痕貼、減張器進行護理,預防瘢痕增生,也可在術后早期進行光電治療,抑制瘢痕增生。
囑患者在術后第2、6天,及術后第1、3、6個月來院復查,或采用網絡面診或拍攝高清照片的形式復查。重點觀察傷口有無感染、瘢痕增生、傷口愈合情況,并通過調查問卷詢問患者術后不同階段對治療的滿意度。
本組86例患者中80例患者得到隨訪,術后隨訪12~18個月(平均13個月)。滿意度調查顯示滿意73例、基本滿意5例、不滿意2例,滿意率91.3%。術后均未出現(xiàn)局部血腫、感染和壞死等嚴重并發(fā)癥。術后7 d隨訪發(fā)現(xiàn),患者傷口軟組織僅輕微水腫,傷口無感染和滲出,均達到Ⅰ期愈合。術后3個月隨訪發(fā)現(xiàn),患者創(chuàng)面均愈合良好,傷口已經退紅,未發(fā)現(xiàn)傷口瘢痕明顯增生。有1例患者因局部挫傷較重,且為瘢痕體質,術后瘢痕增生情況較重,給予曲安奈德和平陽霉素復方注射液注射[9],注射時以瘢痕發(fā)白為合適劑量,每周注射1次,3~4次治療為1個療程。
術后隨訪12~18個月(平均13個月),患者術后均無明顯瘢痕增生變寬,25例患者可達到“社交無痕”,即近距離看不出瘢痕的效果,患者滿意(圖1、2)。
A:術前;B:術后即刻;C:術后13個月。A: Before operation; B: Right after operation; C: 13 months after operation.圖2 典型病例2:左側眼眶挫傷Fig. 2 Typical case 2: Left orbital contusion
急診縫合是外科的一項基本技術,傳統(tǒng)的縫合方法可導致術后瘢痕增生明顯,常需日后再行整形美容治療,患者滿意率低[10-11]。急診美容縫合術可減少瘢痕增生。我們自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對86例患者行急診外傷美容縫合,術后瘢痕增生情況較少,達到美容效果,患者較滿意。
總結注意事項如下:①急診外傷患者有條件要盡可能接受急診美容縫合治療。②外傷后急診縫合時間可以延長到受傷后72 h。③傷口必須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對于沒有厭氧菌感染的傷口,不推薦常規(guī)雙氧水清洗傷口,以減小對傷口刺激[12]。④局部浸潤麻醉時選用31 G小針頭,可減輕患者痛苦和局部組織水腫。⑤清創(chuàng)要徹底,盡量將傷口內壞死組織、碎片、異物清除。⑤縫合過程中,使用有齒鑷,鑷子注意避免夾持到傷口外周正常皮膚,避免皮膚受到創(chuàng)傷,加重皮膚淤青。⑥注意減張縫合,除了少數沒有張力的傷口,大部分傷口縫合前都需適當皮下游離,以減小傷口縫合時的張力[13]。除了游離傷口兩側,傷口兩端也要適度游離,避免縫合后形成“貓耳”。⑦皮下縫合一般選用0、3-0、5-0、6-0較粗的非吸收縫合線,運用“LBD”縫合法,切口兩側相應的點要對準,可增加縫合線與組織的壓力接觸面積,以減小皮下縫線對軟組織的“切割”作用而產生的位移,從而達到縫線較好的減張效果。打結時宜使傷口兩側皮膚稍微凸起,尤其在一些不適合術后減張的部位,如活動度大的關節(jié)等位置,此法可進一步延長減張時間,減少術后減張護理時間。⑧逐層縫合,避免留下死腔,通過分層縫合使創(chuàng)面兩側的筋膜層面充分接觸,加速傷口早期愈合,同時又降低了傷口張力。⑨皮內縫合一般選用6-0可吸收縫合線,從淺層進針,深層出針,使打結后的線結埋在深層組織。適當增加縫針密度,可增加兩側創(chuàng)緣對合面積。皮膚縫合選用8-0非吸縫合線(尼龍線),縫合時用左手繃緊皮膚,兩端先各縫合一針,然后再縫合中間。兩針間距約2~5 mm[14],針孔距創(chuàng)緣約1~2 mm,這樣可以避免留下“貓耳”,打結不宜過緊,以兩側傷口對合為宜[15]。⑩術后用抗生素軟膏涂抹傷口及針眼處,外用紗布覆蓋傷口,用彈力膠帶加壓固定紗布。采用上訴方法,患者痛苦小,術后瘢痕增生不明顯,患者滿意度高。
傳統(tǒng)的縫合方法,往往采用粗針大線,雖然省時省力,但傷口減張不到位,傷口對合不好,術后瘢痕增生和變寬的情況較為普遍。急診縫合中,清創(chuàng)非常重要,要徹底清除傷口內異物、壞死組織,用生理鹽水等[1]反復沖洗3次,皮下皮內縫合,一般使用方結、外科結的方式打結,確保線結牢靠。同時需避免出現(xiàn)滑結,反復來回打結,避免過多線頭埋于組織內,產生異物反應。我們認為,皮內縫合對預防瘢痕增生有重要作用,因皮內縫合可在皮下縫合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合傷口,減小傷口張力。急診縫合中盡量進行皮內縫合,縫合密度要適中,既要起到強化對合的作用,又要避免過密,以免影響組織血供和消耗術者時間[16]。手術過程中,器械選擇要精密,縫線選擇要“粗中有細”,手術操作過程動作要輕柔,避免暴力操作,損傷組織。術中采用雙極電凝,止血需要找準血管位置,避免反復電凝。皮下游離采用刀片或組織剪銳性分離?!癓BD”縫合技術減張效果確切,大張力也可勝任,該方法著力點遠離切口緣,對皮緣血供影響小,縫線埋沒,無須移除,可持續(xù)減張。對于小切口也可以游“針”有余,可以縮小皮下游離范圍。運用在急診外傷縫合中,操作簡便,可以節(jié)約手術時間,又能保證傷口減張力度。急診外科醫(yī)生經過培訓,可熟練操作上述美容縫合術方法,保證縫合質量,從而減小患者術后瘢痕增生的概率。
綜上所述,急診美容縫合術與傳統(tǒng)的清創(chuàng)縫合術相比,具有微創(chuàng)、美觀、恢復快、留瘢小等優(yōu)點。該方法操作簡便、安全、有效,可以降低瘢痕形成和創(chuàng)傷后遺癥。適合在整形美容外科手術和外科急診手術中大范圍臨床運用,尤其適合在基層醫(yī)院、診所推廣。隨著縫合技術的進步,相信在不遠的未來,必定有更好的縫合技術創(chuàng)新,減輕患者術后瘢痕,給患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