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薛璇|文
在職場中,存在許多問題:看似大家都很敬業(yè)勤業(yè),實則互卡內耗;看似工作加班加點,你爭我趕,見賢思齊,實則假奮斗、假努力;看似前途光明不可限量,實則發(fā)展速度停滯衰退。
都說媒體是站在船頭的瞭望者,當媒體站在制高點上痛批社會上的躺平之風時,是否也應低頭審視自身存在的問題?
——浮皮潦草地刷存在感。采訪報道某一個重大行業(yè)會議時,既沒有抓到有內核價值的信息,也找不到行業(yè)熱點難點,更不去尋找優(yōu)質客戶資源,只是簡單羅列會議情況,飛去又飛回,耗費錢糧,媒體價值沒有發(fā)揮出來,宣傳報道逐漸偏頗無力。
——披著敬業(yè)的外衣。按時打卡上下班,八小時不脫崗串崗,坐在自己的工位上潛水摸魚,臨到下班時才草草地把稿件劃拉劃拉交差,復雜的事、頭疼的事、矛盾的事交給領導和同事,簡單的事自己順手做完,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盼放假、等退休。
——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某項工作看似很艱巨,組織多人以超密集的勞動投入其中,人浮于事,互相牽扯掣肘,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效率卻很低,行動結果也與目標南轅北轍。
躺平是長期的懶、慢、淺,是喪志與內耗,更是浮夸虛假、毫無活力,讓人窒息、焦慮、尷尬。如果一家媒體整體陷入躺平,則將成為集體式的“踏空”和“消退”;如果一個媒體人陷入躺平狀態(tài),則成為腐朽的工賊和愛表現的假積極。
如何喚回曾經的斗志?
既然從事媒體工作,就要倒逼自己向產業(yè)下沉,定期搶抓熱點、深度挖掘故事、精心組織語言,用具有溫度、靈感、勇氣和精銳的語言文字,支撐起媒體人的銳氣與斗志,努力成為一個行業(yè)的代言人;
既然身處傳媒行業(yè),就要不斷探索未知,在傳統(tǒng)行業(yè)中尋找新生與崛起,用極具力量的思維和筆端,擴大傳播輻射范圍,喚起激昂能量,真實揭露短板,而不能淺嘗輒止,隔靴搔癢;
既然組織一場活動,就仔細做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精益求精,不要蠻荒,不要粗略,把一場活動辦成信息集散的平臺、友誼流淌的洼地和衍生全新合作模式的試驗田;
既然工作在職場,就要有棱有角有性格,保持風范和氣節(jié),不要被內卷和躺平磨滅了情懷,成為隨波逐流的那葉扁舟。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與其在躺平中坐以待斃,成為被溫水煮熟的青蛙,不如克服躺平,保持進化;與其在躺平中隨波逐流消耗生命,不如穿越焦慮尋找魔尺,否則就會被禁錮在缺氧的密室中直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