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試卷講評效率不高的問題,筆者運用數據分析技術,設計出一條更高效的試卷講評教學路徑,并付諸實踐。全面細致的數據可全面呈現(xiàn)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更加便捷地找準講評的重點,并基于累積的數據在課后給予學生個性化的輔導,節(jié)省大量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一、問題的提出
以往,教師通過紙筆測試的方式監(jiān)測日常教學效果,形成階段性評價。在紙筆測試中,學生用紙筆答題,教師將答卷回收后進行批改,統(tǒng)計學生得分,用分數評價不同學生的學業(yè)水平和學習能力。很多時候,教師趁著學生對作答思維還有印象,批改后很快發(fā)下去開始試卷講評。
其實,這種試卷講評費時費力,效率很低。如果想要通過答題情況精準評估學生的學業(yè)水平,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無疑是巨大的。很多教師擠不出充足的時間分析。關鍵問題在于,教師手上并沒有客觀真實的數據,很難掌握學生真正的問題所在[1]。教師僅憑經驗進行講評,效率大打折扣。
二、設計和研究過程
學校應用愛云校系統(tǒng),不斷累積獲取學生學情的全面數據。教師基于數據分析學情,避免臆測。教師明確集中講評的重難點,讓學生有針對性地練習提升,提高效率。對于個性問題,教師課下個別輔導解決。這樣,其他學生不用在課上再學習一遍已會的內容,可以有效減負。教師通過這兩條路徑,實現(xiàn)“學生減負,課堂增效,教學質量提升”(如圖1)。
下面,以804班期中考試講評為例,闡述如何提高試卷講評的質量和效率。
(一)全面分析,避免抓錯講評側重點
系統(tǒng)的成績分析頁面有每道題的答題情況、得分情況,并且按得分率高低在題號上以不同的顏色區(qū)別。教師查找十分方便。系統(tǒng)將客觀的數據呈現(xiàn)出來,可避免教師講評重難點時出現(xiàn)錯漏。
對于得分率高于75%的學生,根據學生個體具體情況,教師課上拓展深化或者課下找學生個別輔導。若學生得分率在75%以下,說明沒有掌握的學生數有點多,教師在講評課上應重點講評這些題目。若得分率低于45%,應認真研究出錯的原因:是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錯漏了知識點還是別的因素造成的。找準原因才能有的放矢,進行針對性講評。例如此次考試得分率最低的第18題,難度系數為0.427。試題如下。
如圖2所示,同一潛水艇浮在水面時受到的浮力為,底部受到水的壓強為;潛入水中時受到的浮力為,底部受到水的壓強為。
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 )。
A. = < B. = >
C. > > D. < <
查看系統(tǒng)統(tǒng)計情況可以獲取答題詳情(如圖3)。
A、B兩個選項和D選項的區(qū)別在于A、B選項都是受力相等,而D選項中受力不等。答錯的學生都在這里“翻車”,他們錯誤地認為,兩次浮力是一樣的。選擇A或B的共24人。對于共性問題教師要在課堂上重點分析講解,并設置相關的題目加強訓練。
(二)順藤摸瓜,找到產生問題的根源
浮沉條件的判斷和應用一直是教學的重點,還有很多學生犯錯誤,說明以前的教學沒有觸碰到學生思維盲點。學生思維的盲點在哪里?教師分析數據后發(fā)現(xiàn)學生薄弱的知識點,明確有關題目需要重點講解,在講解之前找到學生出錯的根源。系統(tǒng)的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很高:教師點擊統(tǒng)計結果的柱狀圖以后,相應選項的學生名單就會彈出來。教師可以按照名單找到學生,然后通過交流,了解他們思維的盲點在哪里。
筆者查看名單后了解到,有3個學生選A,還有3個學生選B,于是詢問了他們解題的思路。在重新講解的過程中,他們的理解是“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它自身重力,懸浮時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它自身重力,潛水艇是同一個潛水艇,兩幅圖中浮力都等于重力,所以兩個浮力相等”。他們沒有注意到潛水艇在從漂浮到懸浮的過程中,潛水艇吸水,自身重力已經發(fā)生改變,所以解題出錯。了解到具體原因,筆者設計了針對性講評方案,直擊學生思維盲點,讓學生真正提高。不然,按照浮沉條件再講一遍,學生還是不知道錯在哪里,進步就更無從談起。
從得分率看,第29小題得分率只有47.5%,比年級得分率還低了8個百分點。
試題如下:
如圖4(甲)所示,小明依據課本上的實驗方案測量本地大氣壓值。實驗中當注射器的活塞剛開始滑動時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4.5 N,所用一次性注射器的最大刻度為2 mL,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長度為4 cm。
(1)根據實驗數據算出大氣壓強為 ;
(2)為判斷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小明利用自家汽車里的“胎壓計”測量實際的大氣壓,示數如圖4(乙)所示,其值為 ;
(3)對比兩次實驗結果,小明認為實驗中存在下列情況,其中可能的是 。
A.注射器中有空氣未全部排盡。B.活塞與注射器筒壁間摩擦較大。C.彈簧測力計示數沒有讀準。
(4)小明還發(fā)現(xiàn):如果在針筒內吸入一定質量的空氣,然后用橡皮帽將氣體封閉起來,在推活塞的過程中,越推越費力。由此小明猜想:其他條件一定時,封閉氣體的體積變小,壓強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筆者通過系統(tǒng)查看學生作答情況,處于[4,6]這個得分區(qū)間的有10個學生。教師點擊姓名后,就可以看到學生的作答情況。學生也可以看到教師的批閱痕跡,找到癥結所在。某題得分率和年級得分率有較大差異,說明在課堂上,或者在課后落實環(huán)節(jié),任課教師可能存在教學盲區(qū),應找年級備課組向得分率高的班級教師請教,改進講評方案。
(三)共性錯題,整合再造用于針對性訓練
查閱系統(tǒng)中每道題的數據,教師對整張試卷的作答情況會有全面細致了解,結合從學生那里得來的錯誤歸因,可對錯題進行分類、取舍、排序。根據重難點分布情況,或者學生掌握情況的不同,教師可以進行針對性教學。對個別錯的題目,課下為學生輔導,對比較難的重點講,而對簡單題目點撥即可,爭取讓學生自己想明白。這樣可以有效提高講評效率。
在課程設計環(huán)節(jié),筆者分析第18題作答情況,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筆者有兩種講解的思路。一種思路是回歸阿基米德原理,讓學生明白潛水艇從漂浮到懸浮,液體密度沒有變,但排開液體的體積變了,所以潛水艇前后兩次受到的浮力并不相等。另一種思路是進行受力分析,雖然前后兩次浮力都等于潛水艇的重力,但是潛水艇可以通過吸水或排水,改變自身重力。在講解完題目以后,讓學生自己再分析,復述思路,強化他們對于這些思維盲點的認知和理解。筆者設計了以下練習,進行強化訓練。
【多選題】同一個迷你球形潛水艇,先后四次放入同一液體中,靜止時的位置如圖5所示。球形潛水艇受到浮力最大的是( )。
42名學生選了C、D選項,理解了潛水艇實現(xiàn)浮沉狀態(tài)的改變是通過吸水或排水來改變自身的重力,分析時用到阿基米德原理“排開液體的體積改變,浮力亦變”。在浸沒狀態(tài)下,排開液體體積沒有變,浮力不變。
(四)智能作業(yè),依據學情千人有千面
有了詳細的數據,教師還可以在講評之后做以下的工作從而充分發(fā)揮這些數據的作用:一是讓學生進行常規(guī)的錯題訂正,并且寫出思路讓教師評閱。二是利用智能作業(yè)系統(tǒng),為每個學生布置個性化的課后作業(yè),針對性鞏固課堂教學效果,避免大量低效重復勞動。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下實施個性化作業(yè)訓練,可以有效減少學生的作業(yè)量,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將學生從作業(yè)中解放出來。
在系統(tǒng)上的學情輔導頁面,點擊“推送智能作業(yè)”,可以依據學生的學情設置要推送的題目難度、數量,也可以換掉推送的智能作業(yè),向學生發(fā)布針對性的輔導練習題。教師應用智能平臺可以布置面向不同學生、針對不同學情的個性化作業(yè),讓學生的課后作業(yè)更加有針對性,更加高效。
三、總結
智能化手段的運用可以將教師從統(tǒng)計數據這種瑣碎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系統(tǒng)自動生成數據,為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進行畫像。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參與次數的增多,這個畫像會越來越細致,且一直會存儲在服務器上,隨時備用?;谶@些數據,教師就可以很直觀地找出檢測中班級的長處與不足,也能直觀發(fā)現(xiàn)班級共性和學生個性的錯誤,講評更加有針對性,這就大大提高了試卷講評課的效率和質量。與此同時,系統(tǒng)實施“智能作業(yè)推送”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課后輔導作業(yè),這有利于教師對學生進行更有針對性的個別輔導。
在本校的實際探索中,期末檢測顯示,在過去的一學年里,采用這種講評方法,有效提升了試卷講評課的效率,減輕了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提高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原霞,趙俊南.中小學??荚嚁祿治龅默F(xiàn)狀調查與思考——以福州市某縣級重點中學為例[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 2010(7):54-58.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天成教育集團教師)
責任編輯:祝元志